对科学探究的不同认识,反映到具体的科学课堂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小车的运动》教学案例:
(一)欣赏片段,导入谈话
欣赏运动中的汽车视频片段。
导入谈话: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它们身上有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
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过渡:怎样使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
猜测:小车冲出去的距离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
提出假设: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www.xing528.com)
小组讨论:①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②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③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
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
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我觉得同学们在实验中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运用方法,自主实验
我们已经知道,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距离与坡度有关,除此之外,还可以研究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因素,制订你们小组的实验计划。
汇报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五)总结方法,提出希望
同学们,科学探究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研究小车运动过程中,我们是怎样来进行整个实验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让我们学会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去做事情。
师生对话是大单元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形式,通过两种方式展开:一种是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另一种是教师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后者通常以汇报的方式呈现出来。换一种说法,就是学生在探究之后获得了某种判断或者认识,其需要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或者汇报而最终得到评价认可,探究的结论基本也就在一问一答之间形成了。
对一个问题的探究,通常是分解为几个阶段的,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先研究小车的运动与坡度的关系,当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个问题,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师一般会有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教给方法,叫作“扶一扶”,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叫作“放一放”,联系起来就是“扶放结合”;其次是这样做便于掌控课堂教学的局面,一切都交代清楚了,教学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大的乱子;最后就是能够顺利形成这节课需要得出的教学结论,因为一切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那么得到预想的结果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