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科学教材教学再思考: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实践

小学科学教材教学再思考: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实践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何有效地落实“用教材”呢?在教学“动物”单元时,提醒学生观察完蚂蚁、蜗牛之后把它们送回家。通过多次的教学,我认为这样的编排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构建“材料”这一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教材教学再思考: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实践

进行大单元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而是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树立“教材是范例”的新教材观,要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使教学过程优化。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何有效地落实“用教材”呢?

(一)强化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内容

通过观察研究活动来获取对生命体的体验,是三年级上册“植物”“动物”单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目标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有意或无意忽视了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但要重视这一教学目标,甚至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还应该加以强化。在教学《叶》一课时,个别学生随意攀折校园内花坛中的花草,把树叶摘下来观察,发现这种情况后,我没有武断地批评了事,而是对学生进行和风细雨的教育:小树和我们一样,它也有生命,咱们随便折树枝、摘树叶,它会感觉很疼,树叶还是大树的小嘴和鼻子呢,没有了小嘴,它就没办法吃东西了,会饿死的。大家想不想大树被饿死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想。”至此,他们充分认识到不能够随意攀折树枝、摘树叶,后来连续几课时的教学,学生都能够自觉地捡自然落地的落叶进行观察。在教学“动物”单元时,提醒学生观察完蚂蚁、蜗牛之后把它们送回家。学校饲养小组需要人手,我就让三年级的学生做小白兔、小蜗牛、小金鱼的饲养员,小动物被照顾得相当不错。[2]

(二)关注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整合教材内容

在了解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由7节课内容构成,分别是《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谁更硬一些》《比较柔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和陶瓷》《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但是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如《谁更硬一些》一课除了比较塑料、金属的软硬之外,还安排了认识金属的内容;《比较柔韧性》一课安排了认识塑料的内容;《它们吸水吗》安排了认识纸的内容;《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又安排了认识木头的教学内容。通过多次的教学,我认为这样的编排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构建“材料”这一科学概念。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机整合,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身边的各种材料,然后再指导他们对纸、塑料等专项材料进行深入探究,最后在一系列探究的基础上,比较这些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等方面的不同,这样的整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时,我把《浮力》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把上浮物体和下沉物体对比探究,认识不同状态的物体浮力大小有什么不同,浸入水中体积的多少与浮力大小的关系如何,有利于学生建构关于浮力的认知体系。

1.根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添加或替补教材内容

尽管科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地选用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能有的实物材料,但对于个别地区来说,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我们积极提倡教师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环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教学《水生植物》单元,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本地区存在的水生植物。还有的研究活动需要由课内转移到课外,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环境和我们》单元时,我们组织学生考察宿迁段的运河,了解运河的水污染情况,树立环保意识;组织学生到公园、广场等场所捡拾垃圾,号召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并通过学生教育家长,切实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在教学《物质材料》单元时,组织学生到秀强玻璃有限公司参观,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www.xing528.com)

2.根据地方季节性特点,调整教学进度

六年级上册的《生物多样性》、三年级下册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四年级的《油菜花开了》等教学内容季节性较强,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植物和动物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在春季学期的开始,那时候学校所在的地区气候还比较寒冷,不适宜种植物、养蚕,我就把后面的内容调整到前面上,在3月底指导学生把植物的种子种下去,到4月中下旬再开始进行植物教学。到5月份,《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内容还没有教学完,养蚕的季节已经来临了,这时候可以再组织学生养蚕。凤仙花已经开花结果了,只要定时组织学生观察就可以了。《生物多样性》单元中涉及对校园内的生物进行搜索,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要到学期末也就是深冬季节教学,我调整到学期初的9月份,校园内仍然是花红柳绿,便于提高学生考察的兴趣。

(三)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延伸教材的内容

解决问题需要多种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各个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发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各学科交融和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A校在教学三至六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内容时,具体做法有:

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开辟种植园。学校为三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准备了一块土地,在科学教师指导下,每个年级选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负责,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种植,其他同学可以去观察,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配合课本中的“油菜花开了”“向日葵”“凤仙花”等。

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每位学生认养一盆植物。学期初,每位学生带一盆植物到学校,这一盆植物可以是学生自己种出来的,也可以是买回来的,放在教室门前,每位同学负责给自己的植物浇水、施肥等,并要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学期末要进行评比,谁的植物长得好,要进行奖励,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加之观察植物要做观察记录,这为学生写作文提供了素材,语文教师也非常支持这项活动,真正实现了学科间融合。

与综合实践学科相结合——根据地域特点,开展《植物大搜索》系列活动。例如,调查宿迁的稀有植物、绘制校园植物分布图、制作植物标本、制作叶贴画、撰写观察日记、认养校园植物、种植绿豆芽等,让学生学身边的科学,学有用的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