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地制宜,挖掘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结合地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资源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研究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以便更好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课题组根据地方和学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学生的需求情况编制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现状调查、自然资源及环保情况调查,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A校五、六年级共50名学生。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不喜欢教师包办代替、直接讲解;学校实验器材虽然比较齐全,但由于专职教师较少,很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对科学学科关注较少,不能够按照要求开足、开齐、上好科学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对于地方的自然资源,学生知道一些,但很少去关注,科学教师也很少引导学生去关注,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二)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把科学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调查的结果,课题组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利用自然资源。[1]
1.师生共同努力,从生活入手,寻找有结构的科学探究材料
首先,把握探究材料的选择方向。探究材料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基础,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是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会加大教师、学生准备探究材料的工作量。而从周围常见的材料入手易于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且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和思考,从这些材料入手,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
其次,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材料的获取过程。以前,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大多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端显而易见,对此有教师就曾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为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获取探究材料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体上,还包括对环境的考察、对资料的占有等多方面。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更丰富,科技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科学教学的效率,使科学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出实效性。
2.充分利用身边材料自制教具,确保实验开出率和成功率(www.xing528.com)
由于当前教材改革的速度快,而且各地使用的教材版本不统一,科学实验室的仪器与教材不配套,不能够满足教学所需,这就需要广大科学教师做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挖掘资源,自制教具。科学组的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材内容列出本学期需要进行的实验,然后对照实验室已有的实验器材列出清单,对于没有的器材,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提前自制。A校的科学组现在已经积累了包括塑料瓶岩石、贝壳等几个系列的自制教具,有效地提高了科学课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增补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内容
1.进一步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
在教学五年级“地球”单元时,教师通过展示宿迁的地形图,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形地貌,以及对独特地域地貌的利用,如骆马湖的养殖业、顺河镇的米线加工业、石英砂的加工业等,形成系列活动探究主题。
2.关注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
环保领域的教学内容在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科学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如何教学好这部分内容?单调枯燥的说教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或亲自参与,让他们从内心真正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例如,面对每年夏天农民大量焚烧麦秆麦秸的现象,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走访调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行为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严重后果,然后再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节能发电厂。这是一家典型利用麦秸麦秆等垃圾进行发电的工厂,聆听了工作人员讲解,学生认识到利用麦秸麦秆发电不但节约了能源,还避免了环境污染,并且能给农民增收。很多学生回家就做爸爸妈妈的思想工作,还有的学生当上了小宣传员,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发放宣传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开展科技活动,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科技活动是科学课教学必要的补充,对于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判断分析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A校除了正常组织好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外,每年还坚持举办一次大型的科技节活动,架起科学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桥梁,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