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上
综合世界各组织及国家的研究经验,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需要找准定位,厘清与教育、教学、课程等方面的关系。对此,借鉴相关研究与证据,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党和国家的宏观教育目标的解读与落实,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具体学科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的中介环节,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家总体教育目标的解释框架。
(二)微观上
建构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跨越不同具体学科领域的水平上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所预期的教育结果有一个整体性的思考和构思。从问题定向的角度,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定位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将核心素养作为修订课程方案的指导
一方面,就课程方案中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现有话语体系的表述而言,离一线教师的教学语言尚有一定距离,具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对核心素养开展研究,有利于在修订课程方案时使人才培养目标表述更加科学;另一方面,就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而言,如何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调整、增减课程,应采取哪些依据?这些问题也需要对核心素养展开研究。只有明确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具体的课程调整才有依据,才能对完善课程结构发挥参照和指导作用。
2.将核心素养作为修改和完善课标的指导
通过研究各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进一步完善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在保证学科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合理地调整学科内容,明确界定出学生在完成各阶段教育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应达到的具体水平,进而修订、完善学业质量标准。(www.xing528.com)
3.将核心素养作为考试改革的指导
核心素养强调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品格等方面的表现,在关注基础知识学习积累的同时,重视信息搜集、综合分析与应用、问题解决、过程性体验与态度形成等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将为进一步的考试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为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提供保障。
【注释】
[1]关强,张莉.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9.
[2]严先元.学科教学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