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旨在对15岁学生的数学、科学及阅读进行持续、定期的国际性比较,测试他们是否具备参与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建立定期循环(每三年)的评价指标,为各国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以此来审视、评估国家及学校教育的整体成效。结果发现,在大部分会员国的公民身上,成年生活所需的关键知识与技能仍有待加强,甚至有些国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完成适当难度的阅读任务,而这实际上却是他们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为了促使各国重视公民的核心素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经合组织即积极关注素养界定与调查研究,于1997—2005年实施了DeSeCo项目,成为有关核心素养的有代表性的项目。[2]
DeSeCo从一个广泛的跨学科视角来探讨核心素养,致力于建构一个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参照框架,从而为指标的研制和实证结果的解释提供参考,鼓励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为政策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见图1-2)。该项目指出,核心素养可以使个人拥有良好的、成功的生活。这种成功的生活表现为与他人具有亲密的关系,理解自我和自身所处的世界,与自身的生理和社会环境自主互动,拥有成就感和愉悦感。同时,核心素养对多样的社会和个人均具有包容性,它回答的问题是,普通人要想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同时能够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需要哪些素养。DeSeCo认为,核心素养是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是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并带来益处的素养,核心素养必须有价值且可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并且这些素养是能够发展与维持的。
图1-2 DeSeCo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方案(www.xing528.com)
基于对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DeSeCo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并且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学习者应该具备这些基本的关键素养,并且在后续的终身学习中继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分为三个维度(OECD,2005)(见表1-1),这些方面对个体适应不同的情境分别起着重要作用。
表1-1 经合组织核心素养的维度与具体内容
在经合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中,还强调素养的可教性、可学性。素养不仅可以规划、设计、实施、教学与评价,而且必须经由学习过程进行培养。换言之,“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进行互动”,以及“能自主地行动”等素养,都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与课程设置使学生获得,并在他们完成学习之后进行相应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