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作品,纵然跨过了许多世纪,依旧活在人民中间,宛如晶莹的宝石,放射出瑰丽的光彩。古希腊著名诗人伊索富有诗性哲理性的寓言,至今依然张开强大的翅膀,飞越千山万岭,流传在我们这个星球的矿山、牧场、城市和农村……
寓言具有悠久生命力的奥秘何在?这要看到它的根,它的根须是扎在人民的土壤中的。各个时代来自民间的寓言,尽管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但都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的爱憎,尖锐地抨击黑暗,歌颂光明。伊索寓言中激愤地反对欺凌弱者的故事,响彻着反对王公贵族暴政的呼声;俄罗斯作家克雷洛夫、谢德林的寓言,滚动着推翻沙皇农奴制度的风雷。我国古代寓言十分丰富,《庄子》中的《坎井之蛙》,《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列子》中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直到现在还广泛流传,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种寓言故事,不仅孩子们爱读,也是成年人的良师益友,因为好的寓言作品,总是充满了哲理性。许多革命家、文学家在作品中经常引用寓言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寓言之父”伊索的《说大话的人》来讽刺论敌。列宁著作中,也曾引用过克雷洛夫的《隐士和熊》《猫和厨子》等许多寓言。1948年末,在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关头,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用了伊索寓言《农夫和蛇》,告诫我们记取这个因怜惜毒蛇而致死的劳动者的教训。
寓言的艺术魅力是惊人的。优秀的寓言作品往往在极为短小的篇幅中,用简洁通俗的语言、紧凑动人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述深刻隽永的思想。多读寓言,熟悉这种文学体裁,对于戏剧工作者来说,是提高艺术素养、丰富表现技巧的良好的手段。我常常惊服于某些寓言作品的精致、美丽和深湛,不由得产生一种类似读到一个好剧本后的满足之感。可以说,好的寓言作品,往往像一部浓缩了的剧本。谓予不信,试读一下克雷洛夫的《狼和小羊》。在这篇寓言中,不仅把狼凶残贪婪、小羊纯良孤弱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矛盾冲突尖锐,中心事件突出,情节发展合理,结构层次严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完全像一个小戏的架子。你看,它有头有尾,脉络清晰,起承转合,一应俱全,更重要的,这个小故事是用对话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通过这个小故事,克雷洛夫揭示了在强者(沙皇农奴制度)面前,弱者(广大劳动人民)总是有罪的残酷现实,无情地揭露了农奴制度的罪恶面貌。这种高度浓缩、凝炼的技巧,这种让思想在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本领,是值得我们戏剧工作者好好学习的。要知道,这则寓言仅有五百来字,多精彩!
作为一个导演,在分析和处理剧本时,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认识剧本所反映的现实,在纷纭复杂的情节线索中,不被现象所迷惑,理出头绪,准确地抓住剧中矛盾冲突的实质。他还需要一种专业技巧: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全体创作成员概括陈述剧本的思想实质,激发起演员的创造性想象,引导大家奔向正确的创造目标。具备这种能力,是一个导演的基本条件之一。多读寓言这种浓缩了的剧本,深刻领悟它寓意于言的特点,对于学会这种本领——迅速地捕捉形象特征,抓住中心事件,精炼地揭示矛盾冲突的实质,很有益处。(www.xing528.com)
朗诵寓言,对于演员的帮助就更明显了。寓言的语言纯粹是口语(它的始祖就是民间口头创作),它质朴、生动、叙事性强,非常接近舞台语言。在一篇短小的寓言中,经常描绘了几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那些以动物、植物等面貌出现的形象,实际上也是人格化的,也是人),他们都有非常准确的性格化语言,对话、独白的形式颇多。选择这样一些思想性、艺术性强的寓言材料朗诵,对于丰富和发展语言技巧,提高塑造形象的表现能力,具有很明显的实际效用。顺便说一说,在我们不少专业剧团里,训练演员台词技巧,大量采用朗诵诗歌的方法,对寓言朗诵则不大重视,这是很可惜的。诗、散文都应该念,很重要。但是,多读寓言,也很重要。
寓言,不仅能念,还能表演。某些寓言故事,可以改编成一个很精彩的小小剧表演。在培养青年演员掌握表演技巧时,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有很多好处。道理很简单,一切基本的戏剧要素——人物,语言,冲突,事件,思想——在寓言作品中都存在,在排演一则小寓言的过程中,有助于他们逐渐找到一把打开戏剧大门的钥匙。运动员在投入激烈的比赛前,需要进行一系列赛前练习,要做准备动作避免拉伤肌肉,达到积极的竞技状态。未来的外科大夫,在进行人体解剖以前,需要先解剖兔子等小动物,以便掌握一定的规律性的东西。一个青年演员,在接受扮演一个角色以前,同样需要进行“赛前活动和练习”,同样需要解剖戏剧的“兔子”,这种准备工作是重要的,它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诚然,这种准备工作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朗读和演出寓言,也应该是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各种艺术样式,多姿多彩,特色鲜明,每一种样式都有它自己描写现实的方法,但仔细考察,就能发现其原理总是相通的,有些样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是有血缘之亲的。我赞成戏剧工作者多读寓言,因为寓言是非常接近于戏剧的。
(原载《戏剧艺术》1978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