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话剧团正在上海艺术剧场演出《放鸽子的少女》。这出被称做青春剧的话剧,有独特的艺术处理,在戏剧界与观众中已引起各种反响。本报记者向此剧导演胡伟民提出了一些问题,承他书面回答如下:
问:为什么《放鸽子的少女》称做青春剧,源出何处,特征是什么?
答:“青春剧”这个名词是杜撰的,无出处。我们希望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审美趣味的、有思想深度的话剧新品种——青春剧。观众可以从我们很不成熟的实验性演出中看到,青春剧重视用当代青少年的眼光看世界,表达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不懈的追求。剧中纯真的少女被卷入一次撞车事件,她看到的许多人和事,使她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发出了疑问:“四世同堂”“养儿防老”等观念有永恒的价值吗?“让有创造价值的生命无穷尽地消耗在已无创造价值的衰老生命上”,划得来吗?赡养老人的问题,局限于家庭范围内,还是得依靠社会化才能妥善解决?她针对若干老年社会学的研究课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艺术上,青春剧尊重当代青年审美要求,注意发挥音乐、舞蹈因素,努力打破“话剧姓话”的观念。
《放鸽子的少女》剧照
问:怎样理解话剧不姓“话”?(www.xing528.com)
答:“话剧”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它并不准确与科学。当然,对话是话剧反映生活、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话剧从来不姓“话”,它汇集了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众长,它姓“综合”,是综合艺术。您会发现,在这个戏里,除了对话,我们还编了《鸽子与少女》等七段舞蹈。音乐分量也很重。试想,街道上发生车祸的场面,用传统手法是很难表现的。当我们挣脱模仿生活的束缚后,“自行车舞”就诞生了。舞台上,两部自行车穿梭于四个由人扮演的“交通标牌”间,用舞蹈、音乐弥补语言不足,让车祸当场发生,显得生动具体。我觉得,现代戏剧发展的重要走向,乃是歌唱、舞蹈和戏剧动作更强有力地渗透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戏剧语言。中国古典戏剧历来有这个传统,现在美国的音乐剧,苏联的音乐戏剧,德国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东欧诸国的史诗歌舞剧等都纳入这个潮流中。这个发展趋向是世界性的。青春剧同样是创造这种新型戏剧的一次努力。
问:剧中使用了面具和无实物表演,还有哑剧表演手法,请谈谈构思。
答:古希腊戏剧戴面具,中国古典戏剧有脸谱,我看也是面具。面具,古已有之。无实物表演和哑剧手法,中外古今都用,屡见不鲜。过去话剧不用,所以大家感到新奇。这些手法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产生“间离效果”,就是如实告诉观众,舞台是表演场所,演员是在扮演,不企图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觉,而是有意识地拉开距离,诉诸观众的理智,让观众对舞台上发生的生活作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我欣赏布莱希特,尝试着运用这些手法来增强“间离效果”。
(原载1984年10月12日《新民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