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以来,话剧推出了《野人》《山祭》《魔方》《W·M》《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等具有鲜明现代艺术特点的剧目,观众对这些戏的演出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接纳能力。在不久前结束的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和第三届上海戏剧节上,观众的热情也表现得异常突出。看到这些趣味不同的戏——有现实主义的,也有非现实主义的——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令人感动,也令人深思。作为戏剧工作者,我为我们观众审美趣味的演变和深化,为创作与观众的逐渐接近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深知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
事实证明,戏剧正趋向多元化,观众欢迎多元化的戏剧。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恰恰是戏剧多元化的催生婆。在谈到话剧危机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当代戏剧的重要特征——“分裂”。不但戏剧实践家在“分裂”,戏剧理论家在“分裂”,领导层在“分裂”,观众也在“分裂”,一些观众走出了剧场,另一些观众走进了剧场,还有一些观众走出去后又走回来。也许,这种分裂现象正酝酿着话剧的转机。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地从僵化中甦醒,将失去主动权,以致无法摆脱受冷落的困境。
人是丰富的,人对审美的追求是无限的,不同层次的观众代表着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不仅众多的观众有众多的要求,即使一个观众也有众多的要求。我们的出路在于:体察观众对戏剧多元化的要求,对于观众巨大的接纳能力给予尽可能的满足。可以说,现代戏剧的成败,在于戏剧家对于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群体是否充分理解,充分尊重。
我导演的《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力图体现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使观众从剧中看到人对自我的重新发现,看到主体意识的觉醒。舞台处理也作了新的尝试,从具象到抽象,从现实到象征的流程,使用了新的舞台语汇,注入了新的审美意趣。因此,不少观众连续看两三次,甚至六次。
我是想说,观众在选择戏剧,戏剧应该在观众的选择中选择自己,在与观众审美趣味的碰撞中,校正自己,跨越自己。(www.xing528.com)
毕竟我们比雨果幸福,如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在巴黎首演时,观众席上愤怒的嘘叫和辱骂曾宣告了演出的失败。雨果痛苦地领悟到,使演出失败的不是官方,不是评论家,而是观众。观众尚未成熟到能够接纳的程度,观众的审美趣味还远远落后于艺术家。8年之后,此剧重新演出时,池座中竟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改变的不是剧本,而是观众。这件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明,观众足以左右戏剧的命运。观众的冷漠、厌倦和失望意味着什么?观众的热情等待和期望又意味着什么?戏剧家必须建立牢固的观众意识,爱他们,相信他们,尊重他们。
我们正面对着成熟的观众,成熟的观众正渴望着成熟的戏剧。
(原载1986年7月16日《中国文化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