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天气越是炎热,树上的知了就越是响亮地叫起来。它们往往合唱一段时间后集体沉默一段时间,然后再合唱一段时间,再沉默一段时间,如此往复。
早就有人观察到知了的同步发声行为,其实,大自然中类似的现象很多,也很有趣。比如说萤火虫往往会同时发光和熄灭[2];青蛙的鸣叫声往往相互合拍;一只乌鸦可以带动很多只乌鸦一起开始鸣叫等。在有人参与的活动中,也有数不清的同步现象。比如说在大剧院中人们的鼓掌声,往往会经过一个同步化和退同步化过程[3]。再比如说,著名的“千年桥事件”,当日的客流高峰造成了桥体在横向发生剧烈震荡,引起了极大的恐慌。(顺便提一下: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的“千年桥”耗资1 820万英镑, 2000年6月10日首次向公众开放时,桥身出现明显摆动,3天后被迫关闭。有关部门在这座350m长的步行桥上加装了91个类似汽车减震器的装置,方得以重新向公众开放。)研究同步现象的生成原理和研究如何利用或避免同步化过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看到上面几个例子,我们不禁要想,萤火虫的群体、知了的群体、剧院中鼓掌的人数、“千年桥”上行进的人数,都是一些比较大的数目,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数目的阈值,在数目少于它时,系统不发生同步;而在数目大于它的时候,才能发生同步行为呢?历史上关于同步问题有很多著名的模型,Peskin、藏本由纪、Strogatz都是这个领域的“Big names”。但这些经典模型,似乎都并没有直接针对于由于振子数目调控的同步现象。
为了弄清楚群体数目在同步现象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请”来知了做实验[4],并设计了一个孤立系统来避免外界的干扰。在这个孤立系统中,我们记录了不同个数知了的鸣叫声波形,如图4.24.1所示。图中的3个波形分别对应于知了数目为15,20和25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知了的数目较大时,它们的行为趋向于完美的“鸣叫30s,停顿30s”周期(作者注:已经有不少专家研究过这个完美周期)。
图4.24.1 “知了”实验中不同数目知了的鸣叫声波形
基于这个现象,我们建立了数学模型来解释[5],模型里的群体数目作为知了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结果发现,只有当群体数目足够大时,知了的行为才会完全地同步起来。关于知了鸣叫这个特定问题其背后的生物背景,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www.xing528.com)
[1]此文作者为赵晓雪,撰写此文时是我课题组的硕士生,她写得非常好,让我基本无用武之地,我只改了几个词和标题;此文最初于2009年9月22日发表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f0c0f0100ev9m.html。
[2]J.Buck,E.Buck.Science,1968(159):1319.
[3]Z.Neda,et al.Nature,2000(403):849.
[4]S.Y.Gu,Y.L.Jin,X.X.Zhao and J.P.Huang.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2009(51):1055;或直接点击:http://www.physics.fudan.edu.cn/tps/people/jphuang/Mypapers/CTP-4.pdf下载。
[5]S.Y.Gu,Y.L.Jin,X.X.Zhao and J.P.Huang.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2009(51):1055;或直接点击:http://www.physics.fudan.edu.cn/tps/people/jphuang/Mypapers/CTP-4.pdf下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