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个人、一件物不复存在后,后人再忆,斯为“凭吊”。于鄙人看来,中国哲学几乎已不复存在,故而,凭吊之……
一、中国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古代的中国人关心中国哲学,却不关心西洋物理等科学技术,所以,古代的中国不缺哲学家和思想家(作者注:在鄙人的字典里,哲学家“几乎等于”思想家,对中国古代圣贤而言,这个“几乎等于”更可以换为“等于”),唯缺科学家和工程师。
今天的中国人关心西洋物理等科学技术,却不关心中国哲学,所以,今天的中国不缺科学家和工程师,唯缺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有人辩驳:今天的中国没有思想家,那是因为真正的思想家需要时间的检验,这个时间可能是数百甚至上千年,正如中国历史上的老子(约公元前571—471)、孔子(公元前551—479)、孟子(公元前372—289)、庄子(约公元前369—286)、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朱熹(1130—1200)、王阳明(1472—1529)等思想巨匠。我打心坎希望这个辩驳货真价实,而不是自我安慰,因为真正的思想家通常是他所处时代的道德楷模,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楷模是谁呢?“最美乡村医生”?还是“最美乡村教师”?我们的道德楷模为什么只能到“乡村”去寻找?是不是城里人都移民了,只剩下乡村的了?一笑。
古代中国人视“西洋物理”等科学技术为“奇巧淫技”,有文献记载的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36—290)。
今天的中国人视“中国哲学”为“陈谷子、烂芝麻”,这个状况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从那时起,“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与“孔家店”和“满嘴的仁义道德”一样沦为贬义词。后来,再经过“文革”的十年,这个社会终于(几乎)彻底地根除了“黄老之学”、“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等。
于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哲学束之高阁,仅成为“砖家”们的研究对象,而与老百姓无关。
于是,支撑中国老百姓道德的支柱——中国哲学没有了,“道德”二字也就成为稀有之物,整个社会充满了乌烟瘴气,“假”、“大”、“空”遍布各个角落。
自称“厚黑教主”的李宗吾(1879—1943)老先生在民国初年就用“厚”、“黑”二字概况了历史名人(例如尧、舜、禹、周公、刘备等),从而创立“厚黑学”。鄙人愚见,李老先生的这两个字概括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有点过分,但是,概括今天的很多名人却恰当,而且这两个字还不够,还得再添一个“假”字。是的,“厚”、“黑”、“假”这3个字,值得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玩味。
二、洋人的无视与国人的漠视
老外撰写的物理学史姑且不论,中国人撰写的物理学史也已经太多,我所读过的几部,其开篇比较详细介绍的物理学家和贡献基本都是从亚里士多德(希腊,公元前384—322)开始,说到托勒密(希腊,约90—168),说到伽利略(意大利,1564—1642),然后是第谷(丹麦,1546—1601)和开普勒(德国,1571—1630),再到牛顿(英国,1643—1727),以及其余。纵观这些书中介绍的整个物理学的历史,完全与中国人无关,即便这些书是中国人写的。
可是,中国古人的成就果真就不值一提吗?
大家都知道,物理学的系统发展得益于经典力学的诞生,经典力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是由牛顿创立的。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并非空穴来风,基础就是天文学的发展。牛顿当年建立经典力学,其依赖的天文学方面的发展有哪些呢?主要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而开普勒的这些运动定律由他的老师第谷的天文学观察数据归纳得到。
鉴于这些背景,但凡撰写物理学史,几乎所有作者都会从天文学开始。可是,从开普勒进一步追溯下去,天文学是不是从他的老师第谷才开始的呢?当然不是。远的有亚里士多德,后来还有托勒密等人,他们在天文学方面都有一些贡献,这些贡献都代表了当年的最高认知,例如托勒密(希腊,约90—168)的地心体系,这个体系一直到开普勒时代都是天文学家的必读之物。因而,诸如“地心体系”在所有物理学史方面的书籍里都占有一席之地。尽管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地心体系”是错误的(恰切地说,是需要显著修正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其中有一家叫做阴阳家。这家是以邹衍(约公元前324—250)同志为代表的。他们发展了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等自然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这种解释方式后来亦被用于解释社会现象,例如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等。
换言之,阴阳家们运用阴阳五行解释宇宙成因,亦代表了当年天文学方面的最高认知水平,比托勒密的“地心体系”还要早几百年,而这个认知本身应该在今人撰写的物理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物理学史本身就是介绍物理学的历史嘛。
现代科学认为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是错误的,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那么,为什么前者可以堂而皇之录入“物理学史”,而后者却不能呢?仅仅是因为撰写物理学史的多是洋人吗?如果这样,那么,中国人撰写的物理学史中为什么没有“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内容介绍呢?(www.xing528.com)
可能有人认为,因为“阴阳五行学说”没有科学依据,所以不必介绍。但是,如果说“阴阳五行学说”没有科学依据,那么,“地心体系”已经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
可能也有人说,地心学说对开普勒等天文学巨匠有直接影响,其结果是这些巨匠帮助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所以地心学说应该在物理学史中介绍。这个说法可笑,撰写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的历史,应该客观撰写历史,或者说,撰写人需要尽可能客观撰写,开普勒等人没有学习过当时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只能说他老兄当年的文献调研不够充分——事实上,今天的人们也无法确认开普勒等人究竟是学过还是没有学过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既如此,撰写物理学史时,更应该把“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内容添入其中,而非一笔带过,甚或避而不谈。
这里仅就“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内容而言,没有探讨该学说在思想史上的伟大意义——它启发了人们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想想看,当今天我们为环境污染大伤脑筋时,是不是该反思,祖宗早就提醒我们了!
三、中国哲学曾经的一个可能误区
孔子(及其门徒)创立儒学后,后来者孟子提出“性善说”(亦说“性本善”),以进一步推进孔子的仁义学说。同为儒家的荀子则提出“性恶说”(亦说“性本恶”),显然,这个学说与孟子的“性善说”相悖。究竟“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争论至今,偏执一方的人至今没有完胜。(作者注:在此之间,告子(此人很神秘,生卒年份无从查考,据说此公曾在孟子门下学习过,故自当与孟子属于同时代的人物)提出的“性无善无恶说”亦趁机搅了一趟浑水,此处不议。)
这里我要说的是,孟子提倡“性善”,绝非孟子否认“性恶”,换言之,他正是看到“性恶”所以提倡“性善”。诸位试想,若鄙人有个学生,这家伙整天懒散、不爱学习,这时作为鄙人能对他怎么说呢?鄙人会说:“你的底子还是不错的,你如果努力一下,你的学习会更好”云云。这里的“底子还是不错的”,其实就是一个安慰语,要改变这位学生,鄙人就必须先说他的好话,如此对方才能听得进鄙人的劝,然后,鄙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是么?这也就是说,孟子提倡“性善”本就是对天下众生(特别包含有历史记载的一些王侯)的一个鼓励,他的意思就是:“你们本来都是很善良的,如果把这种善良进一步维持和推广,那该有多好!天下该多太平!”考虑到孟子正处战国时代,这样的谈话恰恰反映了孟子代表的儒家关怀天下的良好愿景(“入世”)。这也反映了孟子本人是位合格的心理学家。但这绝非说孟子不知“性恶”,事实上,他不仅知“性恶”,而且更知道怎么和“性恶”的人谈话!厉害吧!
至于后来荀子提出“性恶”,则相当于鄙人对前面的那位学生说:“你个家伙,一直都这么懒散,不好好学习,以后如何对得起自己?如何对得起自己的父母?”诸位应该看得出来,这样的谈话很容易引起争执。如果对方是鄙人的同级或上级、而非学生,这样的谈话很难顺利进行。
可以这么说,孟子提倡“性善”实质上是同级之间的建议、或下级向上级的进言(作者注:当然,上级对下级若也能像孟子这样说话,则更好了;此处不议),先说对方的好话(“善”),然后提出自己的规劝,从而天下太平、处处“仁义”;而荀子提倡“性恶”,实质上是上级对下级的批评,旗帜鲜明地挑出对方的毛病,并勒令对方改正、用“礼”来规范行为。出发点不一样,表达形式也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目的都一样,希望这个社会充满“仁”、“义”、“礼”,和谐得一塌糊涂!
也许,也正因为孟子有意把自己摆在这么低的位置(同级或下级),而荀子却有意把自己摆到这么高的位置(上级),所以,秦汉以来孟子的名气远超荀子。其道理莫不在于此吗?
当然,这里所说的这个问题,我猜历史上也许已经有人提出,只是鄙人涉猎古籍甚少(检讨!),孤陋寡闻,也未可知。若如此,鄙人应该高兴,此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当然这个“英雄”并非李宗吾老先生在《厚黑学》中列举的那些英雄……
四、中国哲学的新生
在道德体系无比脆弱的今天,呼唤中国哲学的复苏!因为它曾经支撑这个民族生存几千年,希望它继续支撑下去,而非长眠。
希望中国哲学在旧有的基础上,羽化、新生!
斯为凭吊。
[1]此文最初于2013年7月27日发表于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3185-711773.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