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献丑了。不过要谈研究生培养,就不得不谈及导师,此文若有得罪我的同行(研究生导师们)之处,还望见谅,因为我仅仅是就事论理而已,良心作证,绝无丝毫卑鄙的人身攻击或诽谤之意。
(1)从人类社会的进步角度看,本科生的作用,主要在知识的传承和使用,而(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作用,主要在创造新知识(和使用)。
(2)若要创造新知识,对前人知识的积累显然必不可少。较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研究领域通常很狭窄——实际上,如果宽广了,没有多少人能够干好——所以,研究生需要积累的知识相对而言更集中。只是在知识的选取上,需要谨慎。如何选择呢?其实不复杂,只要选好导师就行了,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方向,导师选择妥当了,需要积累的知识也就顺理成章、脉络清晰了。不明白吗?问问导师或师兄或师姐即可。
(3)既是做研究,就是创新,既是创新,导师不会懂得比自己的研究生更多,所以,在新的课题面前,导师和研究生常常一样的懵懂。——这是很多一般老百姓不明白的道理,然而,这是事实。导师比研究生多的通常仅仅是过往研究的丰富经历,譬如船开到了桥头,导师知道该把船扭扭直了,而研究生们由于经验的缺乏尚不知道,或即便知道,却不知道为什么。
(4)作为低年级研究生,向高年级研究生学习,是科研入门的捷径。诚然,向导师学习铁定有助科研入门,可是,导师们通常很忙,研究生们与导师当面讨论的机会通常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多,特别是当前每位导师带那么多研究生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是事实,不必抱怨,其实,即便研究生可以与导师面对面讨论,但是由于导师对研究生的一些课题生疏(这里就不讨论其中的客观或主观原因了),很多时候也很难给出恰如其分的帮助,但是,其余的高年级研究生却能!可见,研究生的进步很多都是从彼此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既然如此,研究生们之间的团结显得很重要。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的导师,维持课题组的团结,责无旁贷——尽管一个课题组就是一个社会,其中常常布满各种“政治斗争”、“党同伐异”。(最后这句诚然是夸张,但有一些事实的影子,值得导师们留意啊!)
(5)研究生(特别是理科研究生)最终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论文要求,论文完不成,拿(硕士或博士)学位成问题,找个好的工作基本就是天方夜谭(除非他/她的爸爸是李刚)。这里我要说的是,任何一位研究生若不能顺利毕业,导师都有不可缺少的责任,只是依赖于相关研究生的勤奋程度,导师的责任有大小之分而已。一位研究生不能顺利毕业,若导师把相关责任都推给学生,这样的导师不是一位合格的导师;但是,如果学生把相关责任都推给导师,这样的学生肯定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这么说了,有人可能觉得我在捣糨糊,但我还是坚持这么说,希望遇到类似事情时当事人能够客观对待(因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怨愆很多都是由此发生的)——包括我本人亦是如此(BTW,迄今我有两位研究生毕业时未能按时拿到学位,对他们我感到很抱歉)。
(6)任何研究生都应该尽力超越他/她的导师,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也许暂时无法超越导师,但是,在创新能力上应该力求超越导师。更何况,很多导师都是研究生的父辈人物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通常自然衰减,这好像是客观事实。不少研究生抱怨自己的导师不做研究,只做科学政客,这个批评过分了些,但是却是某些事实的间接写照,对此我想说的是,导师这么做原因很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创新能力已经衰减得非常厉害,既然如此,导师若能把科学政客做好,为研究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这样的导师同样值得尊敬——作为研究生,如果没有足够经费的资助,很多研究也就没法做了,何来成果?任何研究生在入门时,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无师自通者(特指是理科方面的)我没有见到过。(www.xing528.com)
(7)从新知识的传播角度看,作为(理科)研究生,就应该把自己所有的创新成果整理成论文发表出来、公布于众,接受同行的检阅、批评,以促使未来可能的应用,同时也是对纳税人提供的科研经费的一个公开答复、回报。至于以发表论文作为晋升或取得学位的台阶,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但是也没有办法,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或研究生都在这么做、这么想,包括我本人也不能全然免俗。但这也全非坏事,正是因为这些“俗”的激励机制,客观上确实促进了当今科学的发展。所以,多发表论文、发表好论文,主观上可以用于晋升、获取学术荣誉,客观上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人们最好不要因为前者的“俗”而否定后者的“雅”,或不假思索地一味地批评“论文满天飞”的现象,只要这些论文内容本身的来源是可靠的、不是抄袭或伪造的,对于论文作者的劳动,作为旁观者的人们就应该鼓掌。道理很简单,农民种地生产了五谷杂粮,我们大家都会赞赏农民的劳动,而且,我们不去区分是“五谷”更重要、还是“杂粮”更重要,因为人类的生存需要它们;同样,科研人员生产了论文(科研成果),我们也该赞赏他们的劳动,而不必区分哪篇文章更重要,因为科学的发展需要这些。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论文诚然可能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但是单纯凭借发表期刊而人为地划分重要与否通常是危险的,事实上,影响因子不高的期刊上也有重要的成果发表,成果重要与否留着同行们去评议吧,一般公众就少操些心吧,如果同行们囿于各种原因未能客观评价(这种情况也颇常见!),那就让时间来检验吧,论文作者们需要有信心啊。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就应鼓励,这该是科学发展的健康之道,而不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党同伐异。至于成果的重要与否,与科研人员的能力有关,只要有多少力就使多少力,我们就该赞赏、不应冷嘲热讽,就像我们赞赏农民的辛勤劳动那样,否则大家都躺倒不干了,科学研究也就形成不了气候,没有气候怎么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呢?怎么能够促进科学发展呢?为了研究生自身,为了科学伟业,发表论文重要。不要告诉我当年的伽利略、牛顿、法拉第等大师做研究是如何的孤胆英雄(特指当年自发形成的“大气候”远远远远比不上今日国家或团体激励、引导形成的“大气候”!)、如何的不食人间烟火,此一时彼一时,试想,若不是当今各国把科学作为头等大事来发展(形成了气候),何来20世纪以来人类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是伽利略时代、牛顿时代、法拉第时代不敢想象的。科学研究需要形成气候,若要形成气候就需要鼓励年轻人加盟,若要年轻人加盟,就该实实在在地解决年轻人的生存问题,若要解决年轻人的生存问题,就不要指责发表论文过程中的一些“俗”的理念(正如上文已经提及的)——因噎废食要不得。此外,还特别值得一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ierre-Gilles de Gennes在他的科普著作《软物质与硬科学》中明确写到,“发表论文,否则完蛋”,而他本人终其一身共发表论文上千篇(听说的,我没查证!),何其勤奋哉!让所有研究生都向de Gennes学习吧!(这里我尽可能客观地表达了我的意见,如果有强词夺理之处,还望大虾们不吝赐教。)
(8)名师出高徒,很多;高徒出名师,同样很多。所以,研究生们千万不要以为选择了如我这样的非著名导师而气馁,一定要对自己成为“高徒”有自信——人没有了自信,自己就把自己撂倒了,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对此,我很有体会,尽管写在这里相信的人可能不多。再说,你们若没有了自信,我们这群非著名导师也就没有指望成为“名师”了。
(9)研究生若对导师有怨愆,导师必须承担主要责任。虽说一只巴掌拍不响,但是,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有弱势与强势之分,两方势力并不对等,所以,处于强势一方的导师理该承担主要责任,既然如此,导师理该检讨自己并尽力改正,从而为相关研究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研究氛围,否则,这些研究生满腹牢骚、什么研究也做不好,这样对研究生本人无益,对导师亦无益。我曾希望与我的所有研究生们做朋友,但是,当看到一些研究生躲着我走的时候,我知道,我的这个“希望”仅仅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只能做他们的导师,不可能做他们的朋友,因为朋友是平级,而导师是上级。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导师我还有许多功课要做、要学……
(10)“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10年前师兄告诉我这句话时,我就记住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话重点强调“改”在论文整理过程中的重要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建议的“改”并非仅指一个人在那儿苦思冥想,而是建议把文章拿出来多交流、多讨论,以便多听取导师、师兄或师姐、或合作者们(非竞争对手!!!)的意见,然后修改之,之后再投稿。至于投稿之后,虚心听取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再度修改,其重要性我不说大家也很清楚——除非投稿的目的不是想让文章被顺利接受。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我们应该把改文章的时间花在投稿之前,否则,急急忙忙地投了出去,编辑和审稿人那关可不好过啊,与其把时间花在后面,给编辑和审稿人留下“不认真”的负面印象,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前面,给编辑和审稿人留下“很认真”的正面印象。何优何劣,岂不一目了然?
[1]此文最初于2011年2月11日发表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f0c0f0100oo9b.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