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遵循规律,启发思维。教学中启发思维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教材本身的特点。
学生 “学的规律”是教师寻找 “教的规律”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意与智力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主动学习”重视强化学生的情意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心向,以提高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教学中采用 “质疑思考”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老师的点拨指导获得新知识。这种质疑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大脑皮层兴奋中心的形成,激励学习动机,从而满足学生 “乐意参与,乐意创造”的心理需求。我们有一位老师在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围绕林冲是否 “该出手时就出手”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探究林冲的整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时,积极从课文中去找材料进行分析,明白了林冲既有桀骜不驯的一面,又有委曲求全的另一面,理解了在特定的环境中,林冲性格的两重性的心理变化过程对揭示作品主题的作用。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主动地学,有目的地学,有方法地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提高。
教学时把握各类文章的特点,根据教学要求,采用适合于这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初中学生学习驳论性的议论文,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可分三个环节:导读——自读——研读,紧扣批驳的脉络顺序教读,让学生体会到议论文的严密的逻辑性。教初中学生学习散文,要遵循散文的特点,让学生透过浅显的语言去挖掘其内在的深层意义,透过所描绘的景物把握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语言分析感悟入手,按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研读拓展的程序学习,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教高中学生学习戏剧体裁的课文,可以通过自读——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戏剧语言独特的魅力。
当然,在考虑教材特点的同时,应更充分遵循学生学习规律。高中的小说体裁的课文比较长,怎么教?我们有一位老师教《祝福》一课,就是既考虑到教材特点,又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设计几个辩论的题目:“祥林嫂有反抗精神吗?”“祝福景象的喧闹与悲剧的冷寂能协调吗?”“祥林嫂死前的发问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开辩论会。这样激发学生思维的设计,与一般的按 “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讲析,而学生作为旁观者相比较,效果明显不一样了。(www.xing528.com)
(二)灵活多样,启发思维。启发思维,要灵活多样,随时进行。我们有一位老师教 《空间和时间旅行》,当要求学生筛选信息,回答 “什么是时间膨胀”后,又追问:“你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能把你筛选的过程讲一讲吗?”这一问,实际使该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同时对其余同学也起到了一种提示的作用,懂得该怎样筛选信息。
启发思维,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性思维则是创造性心维的基础。多角度、多方面去看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一位老师在教 《项链》一课时,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不是照搬教参的结论—— “爱慕虚荣”,而是允许学生发表各种观点。“假如玛蒂尔德为了还项链,不是采用小说里告诉我们的办法,而采用其他的办法,假如凭她的天生丽质,假如……又会怎样?”于是与一般的单一的答案就不同了。因为玛蒂尔德踏踏实实,吃了很多苦,花去了十年青春来偿还债务,这里就有她性格中刚毅、诚实的一面。课堂里学生思维活跃,对此发表了许多有新意的看法,对人物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还有,“当最后玛蒂尔德知道丢失的项链是假的,她会怎样想?或者又会怎样做?”学生争先发言,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他们逐渐形成爱思考的习惯,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只等着听老师讲,而是主动去想,主动去探究了。
所以,语文课的阅读中所有结论尽量使学生自己研读得出,老师只是提示怎样思考、怎样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找到依据。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中常用的标志语应是 “怎样”“为什么”,这样能促使学生多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