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注: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第2、1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注: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第2、1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自由度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逻辑体系中,而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完全可以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也只是提供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范例。可是,就目前的综合性学习的实验来看,还缺乏现代语文教育资源意识和语文大课程观特别是新教材观。具体表现在:
(一)过于依赖课本,而且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的开放性特点;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没有认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有的老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做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对 “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突破,是对知识授受教学模式的挑战。语文综合性学习绝不能蜕变成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一定要让学生自主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是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途径和广阔的天地,而绝不可不顾当地的学习资源和学生实际状况,把课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 “金科玉律”照搬照抄。实际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方案、计划以及具体实施,最好应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承担与完成,只是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和课程形态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的必修课,新教材才较为具体地设置了一些适于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情境,给予了必要的示范与引导。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但其职能有了变化,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是:首要是组织与管理,其次才是指导与辅导。
(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有的学校地处僻远山村或所处环境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相对而言,这些地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这些地方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比如,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会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会比城里的孩子丰富、深切得多,等等。实际上,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注: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第2、1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教师要转变语文课程观,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要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目标在不断生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具有整体性、多元性,教育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在活动过程中生成新的教育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过程即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第2、1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语文教学应 “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可是,在目前语文综合性教学实验过程中,仍然存在对 “学习过程”认识不足,对 “整体考虑”关注不够的现象,具体表现在:(www.xing528.com)
(一)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和督导。开展活动直奔目标而去,既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不确定性,丰富多彩性和目标生成性,又忽视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 “我有一个 ‘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绝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 “秋游”,而是如同课文要求的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 ‘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 “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以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遐思……同学们可能有各自的不同表现和言说方式,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但这正是要达成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是仅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再如,开展“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探寻出多少月球的奥秘,也无意于让学生来解开月球之迷。而是让学生能在 “月球文化”的 “潮汐”里接受一次冲浪,凭此可以培养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与基本的科学方法,可以徜徉在唐诗宋词的那个古典的人文的 “月亮”里,可以想象、漫游在亦幻亦真的迷宫里……
当然,涉及到上述审美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评价,目前还不能像对待知识、能力那样构建系统的培养方法与检测手段,但这些非智力因素生成与发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个性素质的生成过程,实质上是在具体情境中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下主体自我建构过程。因此,面对新的学习与活动情境,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心灵激荡了,真切体验了,感情融入了,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学生的个性素质获得了发展。那么,我们就应把目光聚焦在过程上、在学生的参与程度上和在参与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上,及参与过程中情感反应上,而不能只关注那些可以通过结果来呈现、检测的知识与技能。
(二)正是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目标的不断生成性,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抓住教育时机,用好课程资源,善于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着眼于 “人”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而不是固守既定的教学目标。比如,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要与家庭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便于形成学习生活化和生活学习化,能直接通达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进入到学生家庭生活的某一领域和感情世界的纤敏之处,这给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和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深层问题。“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 “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两项主题活动,都有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底层和文化背景,都有可能触动、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体验。由于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开发学习资源的取向也就不同,因而教育的价值和达成的目标也就各有不同。另一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家庭生活等学习资源的含纳,也有可能从某些角度展现、折射出学生家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巨大反差,甚至触及学生家庭生活中的隐痛。这些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而语文综合性学习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无法回避,必须认真对待。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有善待之心和体察之智,关爱、保护那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处于 “文化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使之共享学习资源。如果处理得当,恰恰可以成为生活教育、人生教育、情感意志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