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语文教与学:以读为本的思想改善写作技巧

探究语文教与学:以读为本的思想改善写作技巧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读为本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学习写作。“全不费力”自然是夸张之语,但销铜和铸器之比是极为切当的。这位老先生的作文教学乍看有点荒唐。这里,老师更是可有可无了。朱光潜先生曾引用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解释过写作对读书的依从关系。阅读能提高人的眼界和识力。文章读得多了,什么样的写法好,什么样的意蕴好,什么样的语言好,心目中自然有了标准,朝着这标准下力,日久必能出手不凡。

探究语文教与学:以读为本的思想改善写作技巧

以读为本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学习写作。

我国历来有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说,古人这样描述二者的因果关系:“读书如销铜,聚铜火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注:宋 《程氏有塾读书分年日程》)“全不费力”自然是夸张之语,但销铜和铸器之比是极为切当的。

“做题式”教学重知识的思想同样表现在作文教学上,老师大讲各类文体的写作知识,为急功近利还煞费苦心总结出各类文体的写作模式,让学生像做填充题一样削足适履或依样画葫芦,如读后感要引、议、联、结,文学评论是叙、析、评,散文则是“开头提出小问题,一线一定贯到底,还要边叙边夹议,结尾点出大道理”等等,使人嗅到了浓厚的八股气。

鲁迅先生有段绝妙文字,谈私塾先生如何教他作文——

“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 《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 ‘偶然之间’而且手 ‘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字,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真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过是 ‘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 ‘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 ‘通’。”(注:鲁迅 《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密》,《鲁迅全集》卷四)

这位老先生的作文教学乍看有点荒唐。然而,鲁迅先生就是这样跟他学会了写作,因为他貌似刻板、荒唐的做法中包含着学习写作的至理——写作是 “做而知之”(罗曼·罗兰语),放手让学生去 “读”去 “做”,在实践中摸索、体验,自悟其理法,正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当然,在学生感到 “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老师不妨指点一下,通过指点或许可以 “使那领悟直捷而周遍”(叶圣陶先生语)。不过要知道,任何高明的指点,都必须以学生自己的摸索为前提,而不能代替这摸索,也不可能把作文的“暗胡同”变成 “光明胡同”。(www.xing528.com)

无独有偶,欧阳修在向人讲作文之道时也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注:明·吴应箕 《读书止观录》)这里,老师更是可有可无了。语文确像王力先生早就说过的 “可以无师自通”,尤其是作文,即使有老师在,也要靠 “自通”。

有的同志对鲁迅先生上面的话不太理解,做诗诘问:“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岂不知世上根本没有这样的灯。别人的肉贴不到自己身上,别人的感悟不等于自己的感悟,别人的摸索也代替不了自己的摸索,“步随灯”的结果只能是跌进比 “暗胡同”更难走出的 “黑洞”。

朱光潜先生曾引用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解释过写作对读书的依从关系。他说杜甫的诗句 “读书破万卷”是讲平日功夫,“下笔如有神”是创作中的灵感来仪,即是说灵感是从读书功夫中出来的,“是在潜意识中酝酿的情思猛然诵现于意识”。平时读书 (也应包括历事) “虽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都是在进行 “意象的蕴蓄”,即灵感的培养,“它们在潜意识中好像桑叶到了蚕腹,经过一番咀嚼组织而成丝,丝虽然已不是桑叶而却是从桑叶变来。”(注:朱光潜 《谈美书简二种》)

“书多笔自重”。阅读能提高人的眼界和识力。文章读得多了,什么样的写法好,什么样的意蕴好,什么样的语言好,心目中自然有了标准,朝着这标准下力,日久必能出手不凡。这正如书法家所言,如果你真正地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能欣赏出什么是好字,你就能通过实践写出好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