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语文教与学:课外阅读的意义与人文教育使命

探究语文教与学:课外阅读的意义与人文教育使命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课外阅读的意义远不止此,它在巩固和提高语言学习成果的同时,将更多地肩负起人文教育的使命。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才是完整健全的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自由阅读才是一个人读书生涯的真正开始。这一理论令人耳目一新,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发现了语文学习的内在机制——自动转注,而这种机制只有在阅读行为中才能启动和运转,它所揭示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其实也是人文教育的过程和规律。

探究语文教与学:课外阅读的意义与人文教育使命

读的另一种形式是阅读。

如果说诵读主要是在课内对教材而言,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那么阅读则主要是课外的读书活动,是独立操作,自己去练习使用这一工具;因而,和课内诵读一样,它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课外阅读的意义远不止此,它在巩固和提高语言学习成果的同时,将更多地肩负起人文教育的使命。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才是完整健全的语文教育。

中学的课内教育是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不可能保障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课外阅读就是为他们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天地。这片天地是人类文化的广场,在这里,学生尽情地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和文化滋养,而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选择性又能保证其个性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自由阅读才是一个人读书生涯的真正开始。学生在其中广收博采,“移情化性”,“培本丰源”,语文课的人文价值也因而得以实现。

江苏省特级教师、“布点教学法”的创立者姚湘仁先生有一种理论叫 “转注说”,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个全息性辗转相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章的时候,字与字、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篇章与篇章之间自动地互相注释,互相参证,互相补充,互相发明,使他们对语言文字和各种理法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不断升华,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不断积累,语文能力便由此而得。这一理论令人耳目一新,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发现了语文学习的内在机制——自动转注,而这种机制只有在阅读行为中才能启动和运转,它所揭示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其实也是人文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种知识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聚集、碰撞、渗透、积淀,其文化素质、文化品格、人格素养乃至整个精神世界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www.xing528.com)

“读书化智”是古人的遗训,“读书乃学习之母”是今人的共识,其中道理勿庸赘言。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古人云:“凡人有十年著紧工夫,声光气焰,断然不同。”(注:清,李光地 《李榕村集》)中外古今有大成就者莫不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背景有关,莫不是在小时候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相反的,在学校厌书厌学的人,走向社会后极易染上其他恶习,轻者一生平庸无为,重者则危害公众和社会。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这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良传统。近20年来,学校读书之风日薄,这种风气又渐染社会,致使众多心灵和生命干枯,社会浮躁情绪弥漫,严重影响了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校担负着为国家民族培养和增殖“读书人口”的重任,现状如此,不能不令人忧心:长此以往,我们的 “读书种子”是否会就此断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