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重提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形成了教师干预贯串始终的僵化模式,在写作教学中,几乎从不规定读者对象。于是形成了学生作文的读者几乎只有语文教师一人的局面。学生在选择语言文字和语言表达方式时,也从未考虑针对不同的读者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文字。这便严重地忽视了语言的交际作用,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作文教学中 “读者意识”的缺失,直接助长了学生作文敷衍塞责,甚至为投教师所好,胡编乱造的习气。为此,重新审视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对 “读者意识”的内涵把握,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与作家创作的比照中得出:
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而言,“读者意识”是作家创作时所预想的社会反映,它是影响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学生作文虽然不是作家创作,但从广义上看是相通的。因为他们都是用文字 “表达”和 “说出”,两者都要顾及读者的反映。同时,写作过程究其根源总是受 “读者”的 “欣赏愿望”、阅读 “趣味”及 “评价”的影响和制约的,进而会影响至作品的形成质量。
然而,作家与学生的写作性质毕竟是不同的。写作主体对生活的观照和学识水平不一样,作品的质量不同,发表的途径和渠道不同,写作的创造性也有区别。严格上说,学生的作文只能算是对事物的初步的认识和发现。
因而,我们认为广义的所谓 “读者意识”是: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对写作主体表达和发表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倡导的 “读者意识”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让其以假想的读者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
所以我们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树立 “读者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作家写作的目的是服务于阅读对象,而学生作文的目的也是为了 “应用”,可这个 “应用”的对象绝不仅仅是教师,而是未来的读者。因而,从作文教学的目标出发倡导 “读者意识”是一条理想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道路。(www.xing528.com)
再有,倡导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贯彻平等对话的教育理念的需要。还以作家创作为例,文学活动是一个由作家、作品、读者等基本要素与环节组成的系统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 “社会化”的关系,即 “对话、交流”的关系。在文学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广义上也是 “读者群体”,这就是文学评论家。他们虽然也是读者,但是其阅读文学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欣赏而是为了批评,这一特殊的读者群体与作家的关系显然不同与一般的读者群体。读者与评论家谁重要,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但是有这样的现象,在文学史上没有评论家欣赏的作家是很多的,可没有读者的作家是不存在的。就作家来说,读者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回头观照作文教学,我想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的写作是为了应用,即应用于假设的读者,而教师就等同于文学评论家。假如没有读者或者仅仅是给老师看的,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作家在创作时有时可能会顾及到评论家的评论,但更多顾虑的是读者的反映。读者与作家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平等、交流的互动,评论家对于作家和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审视。作文教学与之相似,教师的阅读就类似于一种对作家作品的审视。我想假如作家创作不是面对读者,而是面对评论家,作家是很难激起创作热情的。同理,学生作文不是面对读者,而只面对教师,也是难以激发情感的。
因而,学生在作文中假设读者,是建构平等、对话的 “写作场”的需要,是一种交流、互动的 “社会化”的要求。
同时,倡导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又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重要途径。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内在动机指的是:指向于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外在动机指的是:目标指向于获得尊敬、赞许、认可的动机。(注: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73页。)据此,假如我们把写作的动机也作如此的分类,那么也可分为 “指向于应用和指向于赞许、认可”的两种类别。前者应属于内在动机,后者属于外在动机。
倡导 “读者意识”显然有助于内在动机的激发。学生具有“读者意识”,那么写作中必然以假想读者为阅读对象,写作中以适宜应用于假想读者的要求衡量、规范自己,并能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以此来持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直至符合社会要求。因此,它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水平的提高,及写作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倡导 “读者意识”也有助于引发外在动机的启动。教师以“应用”为标准衡量和要求学生,并创造条件提供学生 “发表”“说出”的条件,并且在实践和模拟实践中指导和锻炼学生,我们的经验证明这种实践和模拟实践的写作教学形式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与 “实践”的 “赞许和认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外在动机。而写作外在动机的引发、诱发又促进了写作内在动机的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