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一平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从不规定 “读者对象”,忽视语言的交际作用。但是,学生作文的读者对象却是固定的,这便是教师。而面对这个会使他们产生惧怕心理的惟一的特殊的读者,作者是无论如何都激不起写作激情的。目前写作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可以说是审视和被审视的关系,缺乏平等互动的基础。学生作文往往具有一种敷衍的心理,他们普遍都这样认为,作文主要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是写给老师看的,反正老师会修改的。这显然违背了作文教学 “应用”的目的。对于习作者来说,写作应面对读者,因此,培养他们的 “读者意识”至关重要。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批有卓见的语文教育家,曾着力倡导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并初步构建了这一教学理论,然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今天我们重提这一被人们遗忘的教学理念,是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国古代教育家、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对写作中的 “读者意识”是十分关注的。他们认为,为文要 “尚简、尚雅、尚俗、尚质、尚文、尚谐、尚直、尚婉、尚淡、尚平、尚奇”。(注:申小龙:《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版,第287页。)这实际上是从 “传播”,即读者接受的角度,对读者意识理论的系统概括。(www.xing528.com)
孔子曾经说过,为文之道 “辞达而已”。“辞达”则意显,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时要考虑读者能否接受。东汉王充认为,文辞是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他从交际对象的反映角度提出 “口务在明言,笔务在露文”,要求写作 “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注:申小龙:《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版,第283页。)提出了 “形露易观”“显文露书”的读者受体观,体现了很强的传达意识。他还提出要根据读者的才智的高低写出不同的文章。为吸引读者的注意,他认为,为文要 “新颖违诡于俗”,要以 “独是之语”“感人之书”感染读者。道家学派则认为应以自然之美打动读者。老子认为,与其用智易伪不如返璞归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庄子则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元代陈绎在 《文说》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作文和读者的关系,他认为,写作应根据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