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与其他体裁的白话典籍相比,是豪富之家。这包括几种意思。一是量大。我们知道,白话小说是量很大的,可是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五十年代修订)所收不过八百多种,王国维在清朝末年写成《曲录》,所收是两千多种。二是最受欢迎。文学艺术的欣赏,说穿了不过是想在自己所有的实生活境界(难免有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困苦和缺欠)之外找个如意的境界,以消除困苦,弥补缺欠。这境界自然是假的,但想欣赏,就不得不弄假成真,或说信以为真。小说描写得好,人和事可以“像真的”,如林黛玉就是这样,不少年轻红迷信以为真,为之颠倒。可是,小说,不管写得怎样逼真,终归不如戏曲,人可以挑帘出来,以真的形象出现。这是说,看小说不如看戏真切;何况有很多人(尤其过去)不识字,不能看小说,却能够看戏。三是表达方面更精致。小说,绝大部分是用通常的散体文字写;戏曲相反,是绝大部分用精炼的韵文写。这精炼的词句,意义、色彩和声音都美,受到历代无数读者的赞叹。如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一章说元剧的佳处是自然、有意境,其中一个方面是“写景之工”,举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为例:
(梅花酒)呀,对着这迥野凄凉。草色已添黄,兔起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收江南)呀,不思量便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这是精雕细琢,小说很少能够这样。四是身分高。说来奇怪,如果按照旧的观点,把文学作品分为雅俗两堆,一切所谓俗文学作品都要放在俗的一堆里,只有戏曲例外。这可以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一种是常言道,“唐诗宋词元曲”,可见曲是同唐诗宋词平起平坐的。一种是“高雅”文士也乐于作,汤显祖、孔尚任等且不说,像毛奇龄和蒋士铨,都是钻故纸堆的学者,同样也作曲(毛奇龄作《买家记》),后者并且作了九种;士大夫作散曲的更多。一种是出了不少钻研曲学的专家,如钟嗣成(著《录鬼簿》)、徐渭(著《南词叙录》)、朱权(著《太和正音谱》)、王骥德(著《曲律》)等。一种是出了不少搜集编选刊印戏曲的名家,如臧懋循、陈与郊、沈泰、毛晋等。戏曲在俗文学作品中升了级,当然有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种。一是借了上源的光。《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传,都具有开始来自民间、兼用俗语的特色;由唐诗下传,又有个渐趋通俗的趋势,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所说,写词,要比诗俗一些,写曲,要比词俗一些,这样,既然承认诗词雅,就不能不承认曲也是雅的。二是曲的自力,既求精,又求雅(尤其后期)。办法主要是敞开大门,欢迎文言走进来,就是说,大量使用文言的词语和表现方法。前面第14.1.2节所举《风筝误》的宾白和《桃花扇》的曲词就是这种情况。
戏曲典籍,材料太多,想介绍,只好提纲挈领。可以借用清朝前期的名称,先分为“雅”“花”两部:雅指昆曲,花指高腔、皮黄、梆子等各地方的新兴戏。关于花部,材料虽然理应很多,可是我们平常见到的却很少,所以这里介绍的主要是雅部。雅部在清朝指昆曲,我们谈戏曲典籍,却主要指昆曲的上源“杂剧”(通称“元曲”)和“传奇”(宋元时期名为“戏文”,明清又称“南戏”)。杂剧主要流行于元代,篇幅短,一般是一本四折,唱限于生旦。传奇主要流行于明清,篇幅长,一本几十出,唱不限于生旦。唱法等小的区别还有,我们这里是谈白话资料,可以不管。杂剧的总集不少。过去最习见的是明臧懋循编的《元曲选》,收元杂剧一百种。近年新印的有明赵琦美藏《脉望馆古今杂剧》,收元明杂剧二百四十二种;明沈泰编《盛明杂剧》,收明朝晚期杂剧六十种;郑振铎辑《清人杂剧》,收清人杂剧八十种。传奇篇幅长,总集不多。最有名的是明毛晋编的《汲古阁六十种曲》;其次有近年印的明冯梦龙编《墨憨斋定本传奇》,收传奇十四种。有专收自作的,如清杨恩寿《坦园六种曲》,清陈烺《玉狮堂十种曲》。还有兼收杂剧、传奇的,如近人吴梅《奢摩他室曲丛》,收明清人作品三十种,清蒋士铨《藏园九种曲》,所收皆自作。还有辑现在所谓折子戏的,如清玩花主人编《缀白裘》,兼收昆曲、高腔、梆子等共四百多出。
雅部剧本,有不少是现在大家还熟悉还喜爱的,如元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元王实甫《西厢记》,元柯丹丘《荆钗记》,元无名氏《白兔记》《杀狗记》,元高则诚《琵琶记》,明无名氏《幽闺记》,明梁辰鱼《浣纱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明高濂《玉簪记》,清李渔《风筝误》,清洪昇《长生殿》,清孔尚任《桃花扇》,清蒋士铨《临川梦》,都是。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性质近于诗词,可唱可读而并不上演。因为是文人的消闲之作,一般说文言成分多些(尤其到明朝)。但它属于曲的系统,并且早期大多是相当通俗的,所以就类说应该算作白话。元人的散曲选集,现在还有《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新声》等。今人隋树森辑《全元散曲》(选本为《全元散曲简编》),比元人选本合用。元以后的散曲,清代的有今人凌景埏、谢伯阳辑的《全清散曲》。
花部指昆曲之外的新兴剧种,推想到清朝后期,各地大小合计,数目一定很大,因为解放后统计过,是三百多种。每个剧种都要有不少剧目,剧目要有剧本,这用乘法算,积数会是大得惊人的。只是可惜,它不像杂剧和传奇,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因而除了荣居首位的京剧之外,一般外行人简直看不到某某剧的剧本。就是京剧,虽然出版过《京剧大观》之类,想找来看看也很不容易。
雅部戏曲的语言,一般说是早期的离口语近,靠后的文言成分增加。后期的有些曲词,很文,甚至使我们产生可否算作白话的怀疑,如前面第14.1.2节例(16)就是这样。但绝大多数还是通俗的。如早期的戏文:
看的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若论张协家住西川成都府,兀谁不识此人?兀谁不敬重此人?真个此人朝经暮史,昼览夜习,口不绝吟,手不停披,正是炼药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忽一日堂前启复爹妈:“今年大比之年,你儿欲待上朝应举,觅些盘费之资,前路支用。”
(末白)
〔小重山〕前时一梦断人肠,教我暗思量,平日不曾为宦旅,忧患怎生当。 〔浪淘沙〕迤离乡关,回首望家,白云直下,把泪偷弹。极目荒郊无旅店,只听得流水潺潺。(末唱)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www.xing528.com)
早期的杂剧:
老身汴梁人氏,自身姓李,夫主姓宋,早年亡化已过。止有这个女孩儿,叫做宋引章。俺孩儿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有郑州周舍,与孩儿作伴多年,一个要娶,一个要嫁,只是老身谎彻梢虚,怎么便肯?引章,那周舍亲事,不是我百般板障,只怕你久后自家受苦。
(卜儿白)
〔混江龙〕我想这姻缘匹配,少一时一刻强难为。如何可意?怎的相知?怕不便脚搭着脑杓成事早,怎知他手拍着胸脯悔后迟。寻前程,觅下梢,恰便是黑海也似难寻觅。料的来人心不问,天理难欺。 〔油葫芦〕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他每都拣来拣去百千回,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遮莫向狗溺处藏,遮莫向牛屎里堆,忽地便吃了一个合扑地,那时节睁着眼怨他谁。(正旦唱)
(《救风尘》第一折)
早期的传奇:
奴家早上安排些饭与公婆吃,岂不欲买些鲑菜,争奈无钱可买。不想婆婆抵死埋冤,只道奴家背地自吃了甚么东西。不知奴家吃的是米膜糠秕,又不敢教他知道,便做他埋冤杀我我也不敢分说。苦,这糠秕怎的吃得下!(旦白)
〔雁过沙〕苦沉沉向冥途,空教我耳边呼。公公婆婆,我不能够尽心相奉事,反教你为我归黄土。教人道你死缘何故,公公婆婆,怎生割舍抛弃了奴。 〔玉包肚〕千般生受,教奴家如何措手。终不然把他骸骨,没棺材送在荒丘。相看到此,不由人不泪珠流,正是不是冤家不聚头。(旦唱)
(《琵琶记》第二十一出)
像这些,不只通俗,而且用了不少当时的土语,算作道地的白话是当之无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