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科普自媒体运营现状: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

微科普自媒体运营现状: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元化一方面体现为主体本身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体现为主体行为的多元化。微信公众号的广泛利用,既有利于科普及其发展,又使得主体的科普角色淡化。官方科普组织或机构主动参与,科普相关专业机构、专业领域科普、个人自媒体科普,共同组成了全民科普的发布新局面。通过二次传播,老人、儿童也能及时获得相关科普知识。

微科普自媒体运营现状: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

微信带动科普创新传播模式、发挥平台力量,造就了科普微信公众号品牌化、个性化、流行性、创新性、多样性、草根化、全面参与科普等特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内容广泛受到关注,利用微信平台,以灵活的方式实现科普资源共享,广泛地提高科普资源分享和利用效率。微信传播指数考虑各维度数据后得出的综合指标,广泛应用于各类微信图文发布内容的社会媒体影响力排行,在业内可信度和权威性较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普主体趋于多元化,科普的主体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呈现多元化与媒体化的特点。多元化一方面体现为主体本身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体现为主体行为的多元化。媒体化是主体主动与媒体接近的结果。微信公众号的广泛利用,既有利于科普及其发展,又使得主体的科普角色淡化。官方科普组织或机构主动参与,科普相关专业机构、专业领域科普、个人自媒体科普,共同组成了全民科普的发布新局面。“科普中国”“科普北京”“上海科普”“广州科普”“中科院物理所”“甘肃智慧科协”等都是由科普行政管理部门或科普官方组织机构运营的科普类微信公众号。“果壳网”“丁香医生”“科学解码”等是由专业公司运营的科普微信公众号;另外,还有各类科普场馆或者相关机构的官方微信号,且通过个人朋友圈也会二次和多次传播各类科普热点科普知识及科普活动。图7-9为“果壳网”和“甘肃智慧科协”微信公众号专栏文章。

图7-9 “果壳网”和“甘肃智慧科协”微信公众号专栏文章

品牌效应集聚,根据清博大数据发布的2016年全国微信公众号1000强榜单,进入前100强的科普微信公众号有两个,分别是“丁香医生”和“果壳网”。“丁香医生”排名第70位,其微信传播指数为1426,如图7-10所示。“果壳网”排名第73位,其微信传播指数为1422。其功能介绍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根据清博大数据发布的2016年全国新媒体指数科技类公众号50强,“果壳网”的排名第一;“科学解码”排名第11位,其微信传播指数为997。以“丁香医生”和“果壳网”为例,这两个微信公众号都具有相似的特点:

图7-10 丁香医生和科学解码微信公众号

(1)内容专业,专注原创

(2)由网站、微博微信长期专业积累。

(3)注重新媒体的矩阵建设,梯队式发展。

精准科普凸显竞争优势,微信科普公众号会让公众主动关注,互动和参与意愿强烈,情感共鸣,利益相关,接地气,有趣的内容会引起关注。科学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公众熟悉的领域入手,采用公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符号、公式。让公众能看得懂。围绕热点事件深入挖掘背后的科技内涵,根据不同的内容热点、形式热点,制定细致、深入的科普宣传方案。有受众积极互动,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随时调整内容和形式。以“丁香医生”和“果壳网”为例,两者都注重新媒体的矩阵建设,打造具有媒体属性的泛科技兴趣社区。丁香园以“丁香医生”为主,有丁香园、丁香妈妈、丁香食堂、健康头条、糖尿病医生、高血压医生等,部分微信公众号。微信传播指数保持在1000以上。“果壳网”以公众号“果壳网”为主,有科学人、果壳童学馆、美丽也是技术活、吃货研究所、果壳实验室等15个微信公众号分别针对不同主题吸引各类人群。

微信效应更为快捷和广泛,公众自主选择接收内容,实现即时信息交流,受众成为传播的主体,以传统媒体为中心转向,以受众需求为中心。扁平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甚至如病毒般传播,如图7-11所示。微信科普传播受众呈现新的特征,表现为流量入口集中化、内容生产分散化,主要通过短图文、短视频、互动体验的内容传播。“全国科普日”“科学大院”“急诊夜鹰”“中国科普博览”“中国气象科普”等科普公众号通过发布活动、举办竞赛、发布问卷调查、发布相关通知公告等完成科普的宣传和调研工作。“丁香医生”推出了微信小程序“丁香医生+”,通过关键词可以搜索丁香园发布的疾病科普常识、问答和相关科普文章。

(www.xing528.com)

图7-11 “科学大院”公众号和“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抗疫专题

传播受众人群更加广泛,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是科普传播的四类重点人群。传统的科普传播手段,主要面向中小学生、青少年、中老年人,但是20~40岁人群由于工作和认知等原因,并不积极或主动参加传统的科普活动及相关培训。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变得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使得更多的青年人能快捷和便利地获得科普信息,并将信息主动分享。通过二次传播,老人、儿童也能及时获得相关科普知识。

快手定位为国民短视频社区,在快手搜索科普,显示类别有宇宙、地球、冷知识、健康、美食等方面的大量短视频,如图7-12所示。

图7-12 “快手”中的科普视频和用户年龄分布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data.iimedia.cn)

科普信息良莠不齐,科普的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反谣言,面对现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的谣言,科技工作者应该挺身而出。科普传播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能传播权威信息,扩大正面影响,遏制谣言传播,消除不利舆论的影响;当科普传播没有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时,可能会带来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甚至抓住芝麻小的一点去无限放大问题。因此,不造谣、不传谣,准确及时地进行科普传播,还原事情真相与细节尤为重要。例如较真查证平台_腾讯新闻,实时辟谣,攻破了“英国新冠疫苗人体试验先行者Elisa已死亡”“商务部对外贸易司指定5家企业生产出口医疗物资”等吸引眼球的多个谣言。揭露了“喝柠檬苏打水可以预防新冠肺炎”“抗病毒药阿昔洛韦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美国的电子烟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等伪科学文章,中国网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合作开通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栏目,及时通过视频直播和背后分析,进行科学辟谣,在社会上起到了正面宣传和良好的影响,如图7-13所示。

图7-13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实时辟谣——较真查证平台_腾讯新闻和中国网抗疫科普之科学辟谣

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的社会影响深远,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必然对社会环境产生相对的影响。无论从传统的科普传播或科普管理者、科普工作者,还是社会公众,利用公众微信号传播科普都在逐步地显现其产生的影响,且必定会产生深远的效果。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与传统的电视、报刊及传统平面媒体最大的不同是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获取,以及主动式获取和被动式接受交替发挥作用。公众有某领域科普的需求,即可关注相关科普微信公众号,此时公众获得资讯是主动式获取的。科普主体和客体由于传播变得模糊,打破了科普传播者和受众的人为界限,传播的方式由主动获得和被动获取交替发挥作用,公众获得科普资讯后可以随即进行二次和多次传播,分享的资讯可以通过社群、朋友圈、公众号或其他传播平台进行转发,再次获得资讯的公众得到被动分享接受。

微媒体、自媒体的发展对科普管理者提出新要求,我国科普宣传并不像许多科学传播者认为的,是自下而上的模式,更多的是自下而上传播。微信公众号的广泛使用,有利于管理者掌握科普的新动态和关注热点,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寻找、整合和发掘科普资源。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引导和综合协调上,也顺应时势,支持微信公众号进行科普宣传。例如《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普与软科学专项》连续3年支持新媒体科技宣传专题、媒体科普专栏(包括微信科普订阅号),支持科普新媒体的建设运营;《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奖励办法》中设置了科普传媒奖,奖励各类科普传媒,其中包括了科普新媒体奖的项目。《重庆市科普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中包括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推进计划,提出要开展“我最爱的重庆十佳创意微博、微信公众号”评选活动。

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可作为工作的阵地,传播科普资讯,发布科普活动,进行科普调查和科普活动,及时辟谣。“中国科普博览”“求真悟食”“科学大院”等科普公众微信号用于发布科普资讯、传播科普热点、及时辟谣等方面。“中国气象科普”“广州图书馆”“广东科学中心”等微信公众号用于发布科普活动、报名、统计等方面信息,也有利用微信进行大型科普活动的效果评估。科普微信公众号作为当前开展科普工作普遍使用的工具,搭建了科普工作者和广大公众便利交流、效率传播、及时科普的有效渠道。

社会公众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获取科普知识,草根科学家也通过微平台开展科普工作,为公众提供知识、技术和服务,将分散需求凝聚为整体,加强与公众的实时沟通。微信发展了网络文化,增进交流,推进互联。微信的使用占据了智能手机使用的绝大部分时间,除了社交沟通以外,资讯的获取、转发、跳转大多是在微信平台上产生的。微信公众号让社会公众参与科普更便利、丰富和直接,社会公众真正广泛融入参与式科普,主动获得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政务类科普通知、各领域科普资讯和活动的资讯,成为科普的参与者、消费者和传播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