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加大科普信息化政策支持力度
由于不同国家在社会制度和决策体制上存在差异,科普政策的制定与出台、表达科普政策的形式和手段会有所不同,但都会利用科普政策这种手段,明确科普工作的地位和体制,区分政府和社会的不同职责,确立科普事业的目标和战略,确定科普工作的任务和计划,引导科普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对科普事业的投入,完善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科普活动的组织等,科普政策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基石。
在推进科普事业全面发展过程中,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对于整合现有科普资源,强化科普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等具有重要价值。总之,通过加大科普信息化政策支持力度,制定一系列科普政策,创造并优化有利于科普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快实施有利于“互联网+科普”战略,提高公众理解科学和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机制的能力,促进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实施。
6.3.2 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和深度应用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基于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围绕科普事业改革的重点难点,科普实践借力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正是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推动信息技术在科普领域的广泛和深度应用,加快科普传播的效率、加强科普传播的效果,实现“互联网+科普”创新实践。
6.3.3 促进网络科普传播载体功能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科技发展和科技传播的新阶段。超越、改变传统的科普形式、载体进行创新和改造,适应时代的需求,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必然的趋势。在此时代,促进网络科普传播载体功能建设是重要的一步。
为了促进网络科普传播载体功能建设,首先是满足全方位用户体验。无论是科普需求、科普体验还是后续反馈工作,都要满足用户对科普的要求,时时跟进。特别是科普体验部分,要从新技术的角度入手,争取突破感官体验的限制,增强受众立体化感受,全方位提升科普体验感,增强受众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其次是互联互动特征,不断强化信息化科普的优势,链接多元主体,使沟通不再是单线、多线,而是形成巨大的网状区域。再次是强化选择性。新时期科普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充分满足公众的个性化、社群化信息需求。从用户的个性、科学素养水平等方面入手,制定丰富的个性化科普方案,满足不同人群的科普需求。最后是显在溢出效应,即内容、形式、渠道多方位多形态互通,从而产生更大的用户影响力。对传统科普媒体而言,“互联网+”意味着优化生产、创新形态体系与重构供需关系、影响力模式。
传统科普媒体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打通融合技能渠道,注重以服务用户为核心,建立起新的科学传播模式、服务模式、运营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协调发展,真正获得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进而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科普传播体系。
6.3.4 实现服务多元化、精细化和动态化
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存在沟通差距,大部分人不了解科学的基础。通过类似科普博客这样的新型互联网工具作为载体可以有效地拉近大众与科学的距离;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帮助公众做出选择,挖掘其真正的需求,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我国互联网科普服务应该更加多元化,避免造成科学传播的不平衡。
(2)互联网科普需要注重精细化。传统科普工具的潜在受众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没有具体进行划分;而在当下互联网信息众多,使得公众对有用信息的选择是困难的,或者是低效的。所以应通过建立受众模型,将他们进行分类,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对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知识进行预测,然后在向其推荐,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科普受众的选择成本,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科普传播的效率。
(3)科普服务的精细化。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天都有旧的信息面临被更迭替代,所以对旧的信息应该及时地进行优化,从而避免传播错误的概念。另一方面,公众的需求也是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推荐的内容应该随着受众兴趣的演变进行优化调整的。有效利用海量的历史数据,借助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学习的方法,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借助现有的科学技术方法,基于已有大量的科普历史数据,使我们的科普服务更加的多元化、精细化以及动态化,可显著提高科普效率,减少受众选择成本,从而进一步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
6.3.5 发挥网络科普联盟协调作用
在新时代互联网科普环境中,科普的方式和渠道与传统科普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往的传统媒体转移到了互联网上,因此管理和统合方式发生了改变。2004年9月2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在北京成立。
由于我国大量科普类网站与网站之间没有形成互联网站和机构,因此网站与网站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资源不能达到最大化的共享。首先,联系并管理各类不同的科普类网站,促使其形成互联互助的合作关系,维护整体利益,协调相互关系,实现最大化资源共享成为网络科普联盟的重要任务。其次,加强网络科普的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网络科普联盟应当开展的工作,此外还有网站科普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与考核也至关重要,只有从科普网站源头去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才能保证能够创造出优秀的科普作品。再次,研究国外科普网站发展的情况,为我国科普网站的建设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最后,着手打造科普品牌化,通过创造一流的科普品牌打造品牌效应,而我国打造科普品牌不能依靠于某一个科普网站或者机构,而是应该协调中国最先进的科普力量,整合优秀科普资源,共同打造。(www.xing528.com)
在信息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普工作出现了参与主体多元化、传播关系复杂化、社会功能高级化、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播手段现代化等一系列新特点。在此背景下,当代科普事业正面临一个塑造新理念、构建新体系、发展新手段、探索新模式、建立新理论的重要转型期。
6.3.6 完善目标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科普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服务和社会人力人才的建设基础,要认真做好科普发展规划。各级科协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谋划和统筹,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将科普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国家、地方、部门发展规划。各级学会要把科普作为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建立健全科普组织机构,为会员参与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建立完善目标管理和激励考核制度。加强科普组织自身建设,改革创新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以公众关注度和满意度为核心的科普绩效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认真总结推广经验,对在科普工作中涌现的优秀组织和个人进行激励表扬。
6.3.7 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
推动科普政策的完善,推动建立完善科普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立完善科普内容知识产权保护、开放等制度。建立健全全国科普统计制度,建立完善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体系。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和长远规划,创新科普方法,把握科普的基本规律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为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建立完善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机制。推进将科普纳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等的目标任务,保证一定比例经费用于科普,在项目验收中增加科普绩效考核的权重。中国科协探索开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等科普效果评估。
建立完善科普动员机制。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联合协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凝聚形成合力。组织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推动基层公民科学素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科普的良性互动机制。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以奖代补、奖补结合,进一步发挥农村科普先进集体和带头人以及科普先进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建立完善科技人员从事科普的激励机制。设立国家级科普奖项,奖励在科普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建立完善科普专业人员的职称系列,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成果评价等环节设立科普考核要素。
6.3.8 全面提升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科普人员水平,推动科普专业学科建设,深入推进科普专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普人员继续教育,实现所有骨干科普人员每年轮训1次。
充分发挥科普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普作家、科普影视、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技辅导员、科技新闻、科普基金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建立科幻创作、科普游戏等社团组织,搭建培训和服务平台,汇聚和支持各方专家参与科普。
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建设科普志愿者网络服务平台,加强科普志愿者培训。建立健全高校科协或学生团体开展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机制,通过项目引导和组织培训,推进在高校建立大学生科普社团。发展离退休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应急科普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激励机制,到2020年实现全国科普志愿者超过500万人。
6.3.9 争取资金加大投入
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各级科协组织要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科普的政策扶持、条件支持和项目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科普重大专项。加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和科技馆免费开放转移支付力度。在优化和创新现有科普项目的基础上,设立科普创作专项基金,启动实施科普领军人才计划、西部科普行动专项等重点专项。
拓展科普资金来源渠道,通过众筹众包、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引导社会机构、企业、个人投入科普事业。组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传媒集团等科普产业龙头企业,培育若干个上市公司。推动科普新业态发展,推动科普出版、期刊、影视等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