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馆信息化的困局和需求

科技馆信息化的困局和需求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馆需要为来馆公众提供便捷、专业、多样化的接待服务,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科技馆的常设展览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但尚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下观众对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实时性需求。

科技馆信息化的困局和需求

虽然科技馆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多种制约因素,科技馆信息化过程中面临掣肘,要顺势而为,破解困局解决问题,实现科技馆智慧化。

5.2.1 科技馆信息化困局

5.2.1.1 科普信息化建设内容匮乏

多数科技馆只在常设展区内单纯开放展览,而不注重以更换社会热点主题吸引观众,开展激发体验互动能力、教育普及科学能力、学术报告培训等方面活动,没有很好发挥科普、传播功能。但是科普活动是科技馆传播的精髓和灵魂,这是科普信息化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有了打破时空限制的互联网,但是没有精彩、有趣的科普活动,众多科技馆的科普信息化建设只具备科技馆的“形”,未具有科技馆的“神”。即使有了互联网这个催化剂也难以在社会中产生化学效应,实现“互联网+科普”的魅力。传播渠道的便利性与多样性能让公众接触信息,但内容才是公众保持兴趣的关键,尤其是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独树一帜、丰富多彩、引人注目的内容才能吸引公众选择重复使用。

5.2.1.2 科普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

科技馆作为宣传传播教育机构、最终目的是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其属性决定必然是公益事业,运管管理不能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但科技馆的运营面对千千万万观众,受众范围和客流量广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配套展厅设备、维保场馆、支付工资、更新换代设备等才能保证运转正常,对人、财、物的需求不亚于大型游览景区、超级市场等商业场所。

由于科技馆运营缺少持续资金投入,科技馆在提高全民素质方面空间发展后劲不足。科普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是影响科普信息化进程的主重要问题。科普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必须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支撑它有效运转。网络承载流量与服务器等技术支撑、网页的设计和维护、内容的制作等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网络科技馆的顺畅运行;而且在短期内,“互联网+科普”转化为社会影响力的效果不明显,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大规模的投入,资金和投入问题对科技馆是一个难题。

国内省级科技馆的定性大都是“公益二类”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对省科技馆的供给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科技馆通过一些商业性的展览和房屋租赁的方式来弥补资金不足。这是全国各地科技馆遇到的普遍现象,由于经费紧张,一些科技馆过度商业化。但科技馆是科技公益的载体,担负着提高公众科技素养的重任,这是科技发展的基石,在科技越来越重要的今天,科技馆也必然变得越来越重要。

5.2.1.3 科普信息化建设人才紧缺

很多科技馆设置了网站信息更新人员、微信信息管理人员、网站维护技术人员各一名,但是很多技术人员只是兼任,还担负其他任务,只能负责简单的科技知识与新闻更新、活动预告和预约,以及简单的网站维护,勉强维持网络平台。没有人力和技术开展深度科普内容制作、网民阅读方式和习惯研究、科普与互交媒体的融合等工作,使科普与互联网貌合神离,并未迸发出火花,“互联网+科普”收效甚微。

科技馆的科学教育理念与学校正规教育的科学教育理念有明显区别,其主要功能应该是通过直观视觉刺激和互动体验,来唤醒人们的理性意识、科学理念,激发好奇心,激励人们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并逐渐改变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文价值观。但是科技馆专业的科普工作人员较少,且科学素质不高,科普活动单一,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真正让创新教育为科技馆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5.2.2 传统科技馆信息化需求

2012年底,中国科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经过多年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已初具规模,其中实体科技馆处于核心和龙头地位。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建成达标实体科技馆244个,其中中国科技馆开馆30年累计服务公众约5186万人次;流动科技馆累计配发展览420套,巡展3031站,服务公众超1.09亿人次;科普大篷车累计配发车辆1538辆,开展活动超21.73万次,行驶里程约3710.3万km,服务公众约2.3亿人次;农村中学科技馆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建立708所,累计服务公众302万人次;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资源总量超12TB,日均PV逾336.6万,基本形成由线下的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和线上的中国数字科技馆组成的有机整体。

科技馆行业发展迅猛,以博物馆为例,每年新增的博物馆在180家左右。2019年春节假期期间,七天达到4.15亿旅游人次,其中40%以上的旅游人次走进了博物馆和科技馆。同时,社会对科技馆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展览展品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价值,人们也对于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科技馆所能提供的供给和服务远不能达到社会需求。公众的接待作为科技馆日常文化宣传推广的主要工作内容,需要利用有效的方式和良好的接待服务质量与水平,获得公众对于科技馆的认同。随着公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且多样化,对科技馆接待和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馆需要为来馆公众提供便捷、专业、多样化的接待服务,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www.xing528.com)

展览作为科技馆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科技馆展品的展示、教育、娱乐休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是衡量科技馆地位的重要标志。科技馆的常设展览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但尚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下观众对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实时性需求。因此科技馆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对常设展览的展示手段和形式进行拓展,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网上办展,打造展览新形态,积极与国内外一流科技馆接轨。

科技馆为社会公众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提供了终身教育的场所,通过趣味性、互动性的方式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为科技社会化服务于大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科技馆的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借助网络、微信及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主流网络平台加强科技馆的宣传工作,提高科技馆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科技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在有效提高科技馆文化宣传教育和展览展示水平的基础上,科技馆需要对馆内资源进行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利用,优质的内容资源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发布。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对内容及相应的展示资源进行统一发布的手段,使科技馆具备良好的内容资源及多媒体资料的利用管理能力。

传统科技馆因观念、技术、场地、展教能力的限制,在面向参观者的传播和教育效果上存在不足。在此意义上,科技馆的“智慧化”代表了科技馆通过引入多种智慧元素来寻求改进的一种发展趋势。另外,还有两个层面的因素推动了智慧科技馆的探讨和实践:其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了科技馆在基于展教的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的能力;其二,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其实践发展,作为一种紧密连接人、物、信息和服务的智能生态系统,为智慧科技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语境、模式和愿景。

5.2.3 智能化改造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馆的网络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成为科技馆的发展目标。网络信息化和数字化可以更好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更有效地管理复杂的科技馆电子信息,而智能化则更好地实现人与计算机网络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人们找到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现代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平台。因此,实现并加强科技馆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是科技馆网络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目标实现的必经之路。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国家从硬实力的建设逐渐开始转向软实力的提升,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和逐步推进,标志着国家对科技支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未来对科技发展的支撑体系、政策和产业发展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同时也必然会向更加“智慧”的新技术、新媒体倾斜。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词。“新基建”政策的推出,有着较为成熟的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产业界、资本市场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期待“新基建”成为有效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助力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冲击,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日益成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信技术共同支撑了科技馆的服务与管理的核心业务职能。其中,物联网技术支撑了对展品、环境、人员的实时动态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使科技馆更加“耳目通达”和“反应敏捷”。云计算能按需提供存储、计算以及网络资源,解决数据量和访问量的快速增长,从而实现智慧科技馆技术应用的低成本、高效能、可扩展的目标,让科技馆更加“融会贯通”和“运筹帷幄”。大数据技术则针对智慧科技馆所产生的海量、多源、异构、时变的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让科技馆更加“知识渊博”与“善解人意”。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使科技馆各相关业务活动的开展更加快捷、便利、高效,科技馆更加“随时随地”和“无处不在”。智慧科技馆具备在需求与科技协同作用的条件下,持续进化,不断演变提升自身的能力,在未来创新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将呈现出更为丰富、更为深入的“智慧服务”“智慧管理”。

5.2.4 信息化建设在智慧科技馆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科技馆的智慧化建设,将形成一个24小时不闭馆的体验环境,打破时间的束缚,公众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接受科技馆的服务。支持在任何地点访问科技馆的主题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科技馆分布不均的缺陷。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科技馆进行自主性带有学习目的或者无意识的学习活动。借助于网络的信息化科技馆,只要公众轻点鼠标或者轻触屏幕,就可以去探索世界,获取任何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信息化建设把展览展示、文化研究、宣传教育统一结合起来,借助新技术和新媒介更好地传承、发扬科技进步,拓展、延伸文化传播和服务的功能,同时借助科技化的手段提升接待水平,实现场馆接待任务的智能便捷化,达到更好地展示、服务、宣传、教育效果,彰显科技智慧人文的理念。

信息技术是科技馆教育工作者专业培训的有力工具,科技馆科普工作者的培训活动受限于相关资源,无法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一般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方式得到解决,除了简单的电子邮件和通信手段,还可以运用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比如视频会议、网络培训课程、移动客户端和新的媒体社交软件的运用,来替代传统的论坛交流和部分实地培训,尤其是一些科技馆理论知识的培训。科技馆应结合信息技术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如线上授课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统一组织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科技馆教育工作者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树立专业发展的理念。

科技馆教育工作者使用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远程授课,可以按照学习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时间、地点、学习方式及培训内容。科技馆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将培训课程的点击量、评估结果向管理部门反馈,更新优化培训课程,随时获取最新的培训动态和专业知识。科技馆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网络观摩优秀的科技馆教学视频案例,来替代耗时、耗力、耗钱的实地参观考察,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全球最好的科技馆教育案例,最大限度且最低成本地吸纳国内外成功的科技馆教育范式,迅速投入教学实践并在线交流探讨,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彼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信息技术不但对促进科技馆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有着很大的影响,还对培训内容的革新起到重要影响。科技馆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学习普通话、形态礼仪等,还要学习包含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展陈的研发等课程,虽然科技馆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服务中,可能会设计空间布局,决定展示什么和如何展示,并提供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但缺乏任何外部实施的课程意味着参观者将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使用科技馆,并由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驱动。

科技馆多元化评估方面,信息技术是建立多元化评估机制的辅助手段。科技馆应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建立科技馆的多元化评估机制。评价主体多元化方面,科技馆可以运用移动定位技术、RFID技术等将评价环节纳入到移动应用或Web端中,比如参观者在使用电子导览、扫一扫二维码观看视频拓展资源、基于展项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在最后添加评价环节,充分利用参观者的评价能力,收集参观者的评价信息,细致了解科技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实践情况,对每一位科技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做出准确判断。同时,适时引导科技馆教育工作者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激发和维持其对工作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结合信息技术,运用移动定位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等组织科技馆教育工作者和参观者互评,在互评中彼此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评价机制的多样化不仅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而且使评价结果真正起到诊断和促进科技馆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作用,而且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能够令各个科技馆的教育工作者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但是评估机制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滥用评估机制,而是依据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因素灵活地选择、组合适当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才能达到评价的预期目的。

在现代科技馆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科技馆的发展,其工作的内容以及特点都得到了有效的更新,而信息化建设使得科技馆教育职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展示内容得到了有效的丰富和补充,这就为公众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服务,使得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对科技馆的展览展示内容进行全方位了解和掌握,从而增加自身对科普知识的积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