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尝试的社会效应

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尝试的社会效应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普信息化涵盖了传统科普的所有领域。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科普信息化传播提供了支持,为科普传播建立一个有效的、即时的传播渠道提供了条件。

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尝试的社会效应

4.3.1 扩大科普传播覆盖面

2020年4月28日,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群体不断扩大,达到惊人的9.04亿,数字鸿沟不断缩小,上网普及率达到64.5%,10年翻两番。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沃土。2019年底,我国成为全球网络最大的国家,光纤和移动网络覆盖面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光纤到村入户,4G网络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5G网络推广试点,光纤和4G覆盖率超过98%,固网宽带用户飞速增长超过4.5亿户。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网购用户一年增加1亿,统计结束时达到7.10亿,2019年网购交易额10.6万亿元,超过俄罗斯2018年的GDP。网络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线教育用户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2%,网络教育用户占网民总数的46.8%。上网学习获取科学知识成为主流。新技术应用试点快速推进,区块链、5G、大数据融合形成的产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构建智慧型社会的新支柱。

科普信息化涵盖了传统科普的所有领域电视节目及资源在互联网上均能找到,并且电视播放有时间限制,错过了时间一般难重来,但是网络平台上的影视资源能够长期储存,可以在线播放或下载,可以离线转发或在线分享给网友,一旦这些科普资源在“朋友圈”中扩散起来,则以惊人地速度传播,网络无疑扩大了科普的覆盖面。另外,传统媒体所不能或无法触及的领域,网络科普能够轻松覆盖。各大门户网站、专业网站、自媒体平台等都成为科普传播的载体,网络资源分享的便捷性为扩大科普覆盖面提供了保障。

4.3.2 加快科普传播速度与效率

为了加快科普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就必须创新科普传播形式。为了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关注尖端科技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鼓励开发新技术,支持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融合和推广。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科普信息化传播提供了支持,为科普传播建立一个有效的、即时的传播渠道提供了条件。

当前科技公司对“AR、VR”技术的不断探索,对其在传播领域使用而产生的效果总结了经验,虚拟现实身临其境的体验促使许多科技场馆开始着手利用其进行科普创作,创造新颖的科普作品。由于科学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讲解剖析科学内涵成了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该工作既要有专业的科技人员,又要理解技术虚拟化的实现。如何快速实现科学问题原理的简单理解,让AR、VR等成为亲民的社会化资源,成为当前科普工作的难点。信息化技术、传统科普和各种技术与科普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科普传播的效果,提升公众接受科普知识的积极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息影像也将充分应用于科普实践。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还会诞生更多有表现力的科普形式,提升科普传播效率。

4.3.3 提高公众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

不难得知,与发展科普工作联系最紧密的是公众科学素养以及公众的知识水平。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及创业的热情,提高我国公民对基本的科学及技术知识的了解、方法的掌握。然而,在当前我国科普实践中,往往是重科技知识,轻科学文化,这类以普及科技知识替代“四科两能力”的现象更逐渐演变为普遍问题。这种失衡现象将导致深层科学文化普及严重滞后,从而必然使得科普责任缺失,因此也就使得科普工作偏离了其原本的核心。科技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科普不应局限于客观物质层面,对于文化、精神层面的更多引入应是今后科普工作的一个要点。对比近代科学发源之时,如今现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超当初,对科普工作而言,除了让公众了解“科学是什么”之外,更多的工作应着眼于如何让公众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稳步提高。

4.3.4 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www.xing528.com)

信息化科普阶段,科普内容建设是基础性工作,没有丰富的科普内容资源,就相当于对学生没有可教授的知识,科普不知从何谈起。科普内容资源开发与共享的目的就是通过科普内容资源开发,为科普发展提供内容支持。就科普作品本身而言,它具有多样化特征,在技术、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如科学技术的内容要素都可以成为科普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要考虑科普工作和受众的需求喜好,要采用接地气的方法和载体。

2006年年底,中国科协等共同研究制定了《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的实施任务和发展目标。2008年,中国科协设立“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办公室”,制定了《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2008—2010年)》,提出要建设科普出版物配送服务平台、广播电视科普节目服务平台、科普活动服务平台、科普展览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互联网科普服务平台5个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推进,已经基本上建立了科普资源网络系统,能够快速地将各类科普资源送到基层。

经过长期努力和积累,我国已经储备了相当规模的科普作品和产品资源,涌现了不少受到公众认可的优秀作品。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普内容资源建设仍然在科普资源体系建设中属于相当薄弱的环节,存在数量规模仍然不足,资源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科普事业快速发展和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

4.3.5 网络科普传播载体功能、受众分析

根据我国网民科普需求所搜索的报告分析,我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91.64亿,与2016年相比,两年增长了41.64%,科普搜索指数保持强势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移动端科普搜索指数同比增长22.15%,为70.61亿,移动端科普搜索指数占比77.05%。2016年科普搜索报告的年龄数据分析显示:20~29岁网民占比最大,为43.83%,表明年轻人汲取科普知识意愿强烈;40~49岁占比仅为7.21%,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1.13%。其性别和年龄划分如图4-2所示。

图4-2 2016年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性别及年龄分布

本调查围绕三个时期的三个不同类型的科普网站进行,这三个样本来源是中国科普博览、果壳网和科普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