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创新体系与机制

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创新体系与机制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普传播体系外部的各种因素或许影响了科普传播体系的发展趋势,从而形成了科普传播体系的外部机制。遍布各地的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团体为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创新体系与机制

科普传播体系既然是一个体系就一定存在其特定的运行机制,科普传播体系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了其内部机制。科普传播体系外部的各种因素或许影响了科普传播体系的发展趋势,从而形成了科普传播体系的外部机制。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道路。

4.2.1 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和重视科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举办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断,强调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将科普工作摆在事关国家创新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从2004年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连续14年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习近平同志曾于2008—2012年连续5次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写入党中央文件。1994年12月,《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推动科普事业进行重点部署。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思想、精神、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5%的量化目标。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学普及,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实现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的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将“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

4.2.2 政府有力推动

1978年,国家提出了“振兴科学技术、发展教育”的口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唤醒了中华民族学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与困而求知,或学而知之,再穷不能穷教育。1996年2月,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第一届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首都举行,会议提出要采用人民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地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到人民群众之中去,唤醒人民群众的科学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爱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到2002年,科技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累计召开了三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科普工作进入目标明确、计划清晰、重点任务有序落实的计划发展阶段。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工作任务分解成9个子任务,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监督检查推动落实,并根据各地实际,提出意见建议。2008年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调整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撤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同科技部等23个部门组成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前,办公室成员单位已经增加到34个。纲要办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国务院领导每年都听取《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汇报,研究促进纲要落实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问题。纲要办成员单位优势互补、联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有力地推动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

中国科协会同纲要办成员单位于2012年建立公民科学素质共建机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省市。“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协与28个省市签订了公民科学素质共建协议,有效地推动了地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在纲要办的推动下,各地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大部分基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全国所有省份和绝大多数市县都成立不同形式的工作机构,落地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任务,并建立了相应工作制度,量化考核工作成效。各地都制定了本地区“十三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施测、建立机制、抓好实施,将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形成层层落实的工作局面。

4.2.3 全社会广泛参与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一直承担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建设牵头职责,《科学素质纲要》发布后,科协系统发挥各级庞大的组织优势,有效组织动员各级各类学会、协会、成员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特别推动自然博物馆、科普作家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以科普为主要职能的单位积极参与公民科学素质普及工作。2019年科协系统各类协会、学会参加科普活动的次数12万次以上,参与科普活动的科技工作者310多万人次。遍布各地的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团体为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向公众开放。自2004年起,中国科学院每年举办公众科学日,各个科研院所每年5月如约向公众开放,让公众和青少年走进研究所,感受科研氛围,了解科研现状和取得的成果。科研机构和高校实验室科研设施、科学装置资源丰富,是面向公众开展科学普及的关键设施。2006年,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发布《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发动科研机构和大学主动担当履行科普社会责任。2019年,中科院属120个院所521个单位向公众开放,全国共有8092个科研机构、高校向社会开放普及科学知识,比2006年增长251.54%,吸引了972.52万人次参观,比2006年增长347.48%,平均每个开放参观单位年接待1201.83人次。从部门分布来看,2016年,教育部门、中科院和其他科技部门的开放单位分别为3130个、521个和894个,合计占当年全国开放单位总数的56.25%。共计参观人数418.16万人次,占总参观人数的48.43%。

产业界也积极参与到全民科普工作中来,科普事业多渠道发展,公益性和经营性科普并举,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行业与企业全面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目前,中国科普产业的主要形态有科普展教品、科普玩具、科学教具等制造行业,互联网科普、科普软件、科普信息化传输等服务行业,科学技术传播和普及研究行业,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科普电子出版物等出版发行业,科普广播、科普电视、科幻电影等制作播放行业,科普文学、科普艺术图书馆、科技类博物馆等服务业,科普旅游、科普游戏等生产销售行业。其中,科普展教、科普出版、科普影视等为主要业态。京津冀地区有156家科普企业,主要从事科普出版、影视广播、会展、科普活动体验、科普创意产业等。安徽、上海分别定期举办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和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等科普产品展示交易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合肥建立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促进科普产品的产、学、研结合。

4.2.4 内部发展机制

在网络科普传播的各种要素中,科普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从内容着手,研究网络科普传播体系的信息选择机制很有必要。在万物皆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爆炸信息洪流中我们该如何取舍选择,对这些海量信息就判断、选择并加工写作使之成为受众喜闻乐道甚至脍炙人口的佳作,这是传播者要解决的问题。科普传播主体不但要紧跟热点对科普内容、方向、讨论主题进行筛选,而且还要及时对创作的信息进行优化,以维持和提升网络科普环境。传统网络科普的初期阶段,由于科普主体较少,且筛选严格,科普工作者大多具有较高科学素养。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网络受众数量急速膨胀,网络言论匿名和自由化的驱使,信息反馈和自由抒发感想造成了信息泛滥,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横行丛生。信息选择机制就要发挥科普人员的专家作用,筛选掉无用信息,沙中淘金分析选择优质资源,并进行升华创作形成优秀的科普作品。在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科普传播主体往往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方向,同样,科普受众也会选择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科普信息,这是双向信息选择的必然导向。正是由于科普传播主体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每个人的喜好都不相同,所以科普主体在科普创作和传播的同时,不一定能迎合所有受众的口味,从而造成科普打折扣的现象。网络科普传播体系的信息选择机制也要求科普主体在进行科普工作时要多方位考虑,满足工作科普需求,从而达到科普效果的最大化。

科普传播体系具有其自组织机制,每一种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科普传播体系整体的样貌,因此不能将任何一个要素“剥离出来”研究,而是要将它放在整个体系中研究,即科普传播体系具有其整体性。网络科普发展初期,网络科普主体大多是传统科普机构建设的科普网站,传播途径大多为比较简单的自上而下的点对面传播,而受众则是广大网民,包括了众多科普爱好者、科学爱好者等。由于主体和受众的关系还未趋向复杂,传统网络传播的自组织机制较为稳定;而从传统网络科普向移动网络科普传播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主体群体不断扩大,受众不断分化,科普传播途径由传统科普网站转变为更为多元的各种网站和移动应用,自组织机制不断作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某些外部因素也制约着网络科普传播体系的变化,是形成其自组织的动力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包括了国家颁布的相关科普政策、补助资金的投放等,网络科普受到了公众的关注,解决了资金问题。良性发展改变促使体系内部的各要素进行自组织、调整,维持其体系的稳定,获得科普效果。资金的投入造成了科普主体的扩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吸引了更多受众,最终获得科普效果的提升。(www.xing528.com)

4.2.5 外部发展机制

科普传播系统同外部系统和要素的有机关联,更有益于科普工作的开展,科普传播的外部机制本身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其类型、性质与程度等要素。

科普传播活动发生的时间、普及速度、传播效果以及科普覆盖面等,都与系统内部各个结构要素和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有密切关系。传统网络科普时期,由于网络的优越性,科普传播相较于传统科普阶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只要有电脑终端,传播主体可以在任何时间更新科普网站,网站将储存并发布信息,受众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科普信息。此时,科学传播发生的时间有很大的自由性,科普传播的速度飞升,科普传播覆盖面扩大,传播效果渐入佳境。事物自主地从无序走向宏观有序,本质上是系统以内部的矛盾为根据,以外部环境为条件,不受特定外来干预的自发的运动。而移动网络科普更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不光体现在随时可以发布信息、搜索信息,还体现在随处可以参与科普活动,移动网络科普的高度灵活性带给科普传播无限可能。

从宏观角度来讲,科普传播体系目标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水平;从微观角度来讲,每一次科普活动都有其科普目标。科普传播体系的目标具有多向性、级次性等特征,不同主体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类型的传播主体有其不同的科普目标,受众则取决于不同科普传播主体自身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差异。传统科普主体大多是官方机构,大多是公益性质的,因此科普目标基本是普及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主题的科普知识;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企业、个人的加入,使网络科普的科普目标发生了变化,内容和模式体现了科普传播体系风格迥异。

在科普传播体系的功能机制方面,互联网独有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使其能够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放大发挥了其功能性。外部机制突出的表现为调节功能,相同性质的各系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比如科普传播的效果好,能够吸引志同道合热爱科普工作的人加入科普事业,促进了新的优秀科普作品的产生,推动了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外部机制的强弱程度取决于与其相关的外部因素在当时社会的影响能力。也就是说,科普传播的外部机制既涵盖了所有与科普有关的社会因素,又因为这些因素在社会中的影响能力而不同,因此应该着重于研究更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因素,这就是当前科普工作的着重点。当然,科普传播外部机制的性质和程度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否存在联系、积极还是消极以及影响力强度等,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2.6 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科普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馈是实现协调和改进工作机制的重要手段。如果科普信息不符合大众的需求,受众获取科普知识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对科普漠不关心,而传播者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就会被受众无视。

从宏观上说,如果反馈渠道不畅,会影响科普主体对国家科普政策的执行,影响项目的落地实施,科普政策制定主体也不能及时掌握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就会大大下降,使科普工作陷入困境。无论是传统科普还是网络科普传播,都应建立有效的反馈体系。

网络的优势就是实时反馈,各级各类科普网站都建立了适合其业务发展的反馈机制,设置有专门的交流反馈表单或讨论版块,这个版块反映了科普传播主体十分重视公众对科普内容及网站建设的反馈。随着移动网络科普时代的到来,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评论,提交看法,点赞和转发,反馈机制无处不在,趋向随形。

网络科普传播体系的调节机制相对于反馈机制更加抽象。在现代信息社会,科普主体由专业主体扩展各种科技爱好者群体,人人科普在科普传播调节功能发挥方面处于不同的层次。

在反馈和调解的基础上,科普传播活动专业科普机构的作用是宏观调控。一些伪科学甚至是畸形的宗教理论可以及时被揭露,甚至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对于一些错误社会认识,科协团体要及时调节,解密引导,各个传播主体可根据受众态度及时改变传播的内容和传播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