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网络科学普及的优势分析
3.5.1.1 传播主体广泛,受众定位准确
hao123分类目录网分类收集的科普网站导航按内容分类共列出8个大类268个科普网站,微科普科学网址导航共分科普名站、百科知识、科学专栏、科学展览、天文航天、生命科学等19个大类。科普名站有科学松鼠会、CCTV科教频道、凤凰探索频道、网易探索频道、腾讯科技探索、搜狐科学频道、新浪科学探索、Discovery中文网、科学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科学报、中国科普博览网、UFO探索网、果壳网。结果表明,网络科普主体相较于传统科普更加广泛。一方面,科普网站从单一的科协组织、政府部门、媒体部门、科普场馆等扩大主办范围,尤其是个人科普网站越来越多,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但由于各个领域专业人士的多元化,我国科普主体群体得到了扩展。另一方面,公众可以选择向科普网站投稿,当网站编辑审核后,科普作品会在网站发布。这也是公众参与科普,成为科普主体的重要渠道。网络科普的出现使公众参与科普的机会大大增加,不仅仅是科普网站的作品发布,还有各种论坛、博客等的出现,赋予了科普事业更加自由、多元的参与形式。
科普网站因为有其不同的归属部门,所以有其不同的定位,同时决定了其不同的受众。大部分科普网站在运营的同时,优先考虑到受众的定位问题。如果壳网的受众定位成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对科学有热情的年轻人,所以其文风和活动等更加轻快、趣味、吸引人。如中国科普博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习型网站,所以有部分受众是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因此,网站的语言严谨、科学性强,并且有图片、视频、动画等更加吸引青少年。这个时期各个网站的受众定位开始精细化,每个网站都针对其受众群制定个性化服务,相较于传统网络更加精致。
3.5.1.2 信息格式和容量不断扩展
与传统科普模式相比较,网络科普有着更多元的信息格式及容量,且不断扩展。由于传统科普的形式较为单一,报纸、杂志、电视、图书等传统媒体在容量上有一定的限制,使传统科普在传播广度及深度上有一定限制。网络科普的出现,使互联网强大的跨时空、大容量、多元化、个性化及交互性的特点与科普紧密结合,打破了传统媒介对科普事业的限制。此外,网络科普负载大量相关链接,能让网民看到更多相关报道,扩大科普的深度和广度。
互联网的特性使多样的科普资源无限储存、复制、分享、再加工,从而更大程度上丰富了网络科普资源的容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科普储存量的扩大,科普资源向网络的转移,科普资源的不断积累,网络科普的容量将无限扩大。数字化科普资源具有低成本、易保存、无限共享等优点,能在轻松存储海量信息的同时,快速、便捷地无线分享科普资源,达到科普信息的高效率传播;并且网络科普信息的获取只消耗一定的流量,因此在信息获取方面可说是“物美价廉”。此外,数字压缩技术使得复制处理后的科普资源体积小、便于携带,这为追求智能化和便捷化的公众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也是网络科普相较于传统科普的巨大优势。
3.5.1.3 传播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当前,网络科普成为一种全新形态,并将对未来科普事业发展产生深刻和广泛的影响:一是互联网通过连接所有在线信息终端实现了异地计算机间数据、信息的交换与传输,成为一个集信息承载、加工、服务、传播于一体的技术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集散功能和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二是互联网科普传播突破了传统科普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传播手段和形态、传播效率和质量、传播空间和作用等方面的作用更加令人瞩目。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使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样、资源获取更加便捷,这无疑为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科普传播的密度、频度、速度呈几何级增长,使科普资源病毒式传播方式迅速被需要的群体感知和获取,促使科普内容生产、传播、接收的周期大大缩短,这对提高科普传播效率、促进国民素质提升,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3.5.1.4 开放性、交互性与即时性增强
基于互联网的科普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征,并拥有极好的便捷性和集成性,由此成为科普信息发布、科学知识获取以及公众观点表达的公共平台,帮助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地点的用户实现科普信息的快捷检索、获取、处理、传送和交流。公众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科学信息搜索,这使众多传统科普平台的“门槛”消除,大量科学信息能够无障碍的传播。与传统网络单一的“填鸭式”教学相比较,网络科普为公众和科普之间架起了互动的桥梁。各大科普类网站大多设置了互动版块或者是读者信箱这一类的项目,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提问、建议的互动平台。其他的科普平台如各种科普类论坛,公众可以通过跟帖讨论的形式进行互动,是现阶段网络科普的巨大进步。
网络技术的发展,公众阅读方式的改变,使科普从严谨、科学、严肃的画风转变为生动有趣、吸引人、更加易于传播的画风。当前科普的形式也从枯燥单一的文字发展成为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如视频、直播视频、动画、游戏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将有更多新技术应用于科普,增加科普的趣味性,使网络科普更生动、更吸引公众。
3.5.1.5 实现对传统网络科普传播模式的全面创新
传统科普网站之所以不能引起公众反响,大多是由于传播内容单一、创新性内容及原创内容少、内容更新缓慢等原因。中科院院士、广州大学张景中教授说:“主要是缺少互动性,受众参与度小,对大众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传统网络科普时期,网络科普主体大多是固定的科普网站、学会、机构、政府等,传播途径大多为比较简单的“自上而下”的“平面放射性”传播,而受众则是广大网民,包括了众多科普爱好者、科学爱好者等。在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下,新型科普网站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受到那么多年轻人的青睐,原因有三点:其一,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科普网站存在的与受众的“疏离感”问题。从传统网络科普向移动网络科普传播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主体群体不断扩大,受众不断主体化,科普传播途径由传统科普网站转变为更为多元的各种移动终端,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畅所欲言,并且能够跟科普主体还有其他同样关注该问题的受众进行交流,大大提升了受众科普的参与感。其二,科普网站创建移动客户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受众最大化的接受科普的自由度。其三,当前网络科普主体能够紧抓社会重大事件,以最快的速度高效发布科普资源,受众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快速阅读,达到科普效果。
3.5.1.6 构建小众型、互动性网络社区
移动网络科普网站大多以网络社区形式存在,构建了多样的小众型、互动性网络社区。这种社区型的网站氛围更加轻松,内容更加丰富,受众群体也更加细化。构建小众型、互动性网络人气社区,需要满足两点:其一,受众目的性明确。目的性明确的小众网络社区比较容易满足特定人群对科普的特定需求,在网站设计、内容选择、表现形式上都更容易达到符合受众需求的“私人订制”,从而使受众更易获得满足感。其二,受众主动性和互动性强。网站在确定受众范围后,内容、形式都以受众的需求为标准,激发受众的互动性,形成互动往来,受众在网络上互动的同时,甚至会延伸到现实。在网络社区里,公众进行活动具有其隐匿性,这保证了言论自由性。随着移动终端的应用和普及,公众的参与度更高,互动性也更高。除了上文的案例果壳网之外,豆瓣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豆瓣这样以“书、音乐、电影”为主线的网络问答社区更受到受众的青睐。寻其原因,其一,涉及的元素较为娱乐,电影、小说、音乐、诗歌等是公众喜爱的、具有一定底蕴的文化载体;其二,因为其大量的积累、储备,在该领域有一定的权威性;其三,随着这样的平台不断发展,优秀的影评人、乐评人、书评人等都会聚集在此,针对热点作品进行点评或者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能够给公众更多的选择。正如我们选择电影时,首先会选择看一下豆瓣评分,来确定是否值得一看。这样的网络社区是移动网络时代科普网站的优秀代表,此外还可以发掘更多类型的网络社区,可以涉及不同的领域,也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是当前网络科普的一个典型形态。
3.5.1.7 实现科普传播手段和形式多元化
在移动网络时代进行科普传播要想拥有竞争力,就必须实现科普传播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现阶段的科普网站大多有PC端、移动终端、网络学习社区等形式。出于“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多数网站都会跟当前火热的社交App进行合作,大多数科普网站甚至不需要注册,就可以通过第三方用QQ、微信、微博手机号等进行登录。现代科普网站大多充分利用豆瓣、微博、微信和人人网等进行整合传播,形成自己的传播矩阵,必要时可以进行联动传播,有助于扩大传播效果,加大传播深度。
受众在面对选择自己喜爱的科普形式时,选择“视频和音频”的占53%,视频和音频不但生动有趣,且非常直观,很多视频还直接记录了真实的科学现象。正如网络没有普及时,电视是公民选择的第一渠道一样,公众喜爱生动有趣又真实可见的科普形式,其传播效果也是文字形式不能比拟的。选择“科普游戏”的受众占34%。科普游戏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更多面向青少年和幼儿群体,“玩”是孩子的天性,科普主体正是利用这一点,让受众在“玩”中学习,寓教于乐。另外,还有10%的受众选择了论坛形式,体现了网络科普互动性的优势,论坛形式也是受众最喜闻乐见的科普知识传播方式。仅有3%的受众选择了文字形式。文字形式非常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优秀的科普文章必须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当前科普领域不乏这样优秀的文字作品。优秀的文字作品配以图片,同样能够满足大多数受众的科普需求;但在提高科普体验这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文字形式相比前者,有一定的局限。在移动网络科普传播阶段,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使科普形式多样化,与传统网络科普时期相比较更能满足受众的科普需求。今后如果科普主体不断从新技术入手,科普体验感的提升将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3.5.1.8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渠道以提升公众参与度
立体化“双线”传播模式,即线上进行科学传播,线下进行科学实践,正是当前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的一大突破性优势。当前科普网站能够充分利用多种网络平台,打破传授双方之间的隔阂,并将线上活动延伸到线下活动,融合了网络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这种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契合当代科学传播发展的“对话阶段”。科学应当运用到实践,立足于实践,因此线下活动更能直观地带给受众不一样的科普体验。丰富多彩、互动性强的线下活动能够更好地打响科普网站的知名度,线下活动让用户亲身体验,也增强了用户的信任度,提升了网站的影响力。诸如此类的科普类线下活动还有许多,果壳网的成功为移动网络科普传播提供了借鉴。不同的科普对象有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如部分受众是“喜欢实践,勇于参与”的外向型人格,还有的是“独立思考,安静钻研”的“技术宅”,“双线”传播模式则给予这两种受众适合他们本身的选择。如果受众习惯于一种传播渠道时,不免有些“沉闷”,那么就可以选择另一种传播渠道进行“调剂”。
3.5.2 网络科学普及传播体系劣势分析(www.xing528.com)
3.5.2.1 科普传播理念薄弱
当前科普工作的环境较传统科普时代有所变化,国家关于科普的制度与政策实施、传播媒介的发展水平、传播媒介营造的科普传播氛围都有所优化,国家政策及资金的支持使科普事业渐入佳境,但仍然处于薄弱地位。
在传统科普时期,科学知识普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如《上海科技报》《浙江科技报》一类的省级科技报刊,中央电视台或者地方电视台的教科频道、教科节目等;但网络科普时期由于纷繁的海量信息、网站、论坛、社交平台等,使科普被淹没在网络之中,鲜有人问津。一方面,科普主体如科普网站的主办方没有重视科普网站的宣传工作,导致大量优秀的科普网站“孤芳自赏”。政府部门也没有宣传科普网站,导致当前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仅仅依靠薄弱的“民间力量”。另一方面,科普网站自身缺乏宣传推广意识,没有利用好媒体力量,在加强其自身建设和宣传推广上还有待提高。这些原因造成了目前网络科普传播理念薄弱,阻碍了科普网站传播活动的效果。传统媒体相较于网络媒体还是拥有相当一部分“忠实粉丝”,试想如果电视上出现优秀科普网站的广告,想必科普网站的知名度将大大提高。因此,传统媒体与网络科普应该相互扶持,创造良好的科普传播氛围,这才有助于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3.5.2.2 科普信息缺乏原创性
我国现阶段科普网站内容原创性不足,创新性较弱,部分科普网站的内容甚至科学性弱,频繁出现重复信息,甚至是垃圾信息。
我国网络科普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大部分科普网站内容原创性的缺失,原创内容和转载内容比例严重失调。仅有19%的科普网站原创内容在信息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28%的科普网站主要依靠转载国内媒体信息,4%的科普网站的信息主要依靠翻译国外媒体的消息。大量的转载必将导致网络上有大量重复信息,甚至是过量垃圾信息,大量重复信息必将导致公众接受积极性的减弱,甚至是消亡。科普的最重要部分就是内容,无论怎样的科普活动其核心都是优秀的科普内容。因此,优秀的原创科普作品是科普网站能够在众多网站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是当前科普网站能够焕发生机的“良药”。
此外,将书籍、报刊上的图片、文字等科普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会成为无意义的重复,也不能充分发挥网络科普的优势,不能创造新颖、有趣、有意义的高质量科普资源。科普网站作为当前网络科普的主要平台,应该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重视科普工作的严谨度和创新性,充分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和严谨,在此基础上,不断提供新内容、新形式等精彩的科普作品。值得思考的是,甚至有部分科普网站的内容中存在着“伪科学”“迷信”等信息,需要及时处理,杜绝这样的内容。
3.5.2.3 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当前很多科普网站的建设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科普网站的资源整合力度。第一,许多版块并没有连接到标题相关的网页,或者点进去之后无法显示内容。第二,许多板块重复,或者与主题不符。受众在点击到这样的板块时,不能获取相关信息,必然造成受众“失落”,影响获取科普信息的积极性。第三,网站的运营发现问题时,网站维护工作滞后,严重影响公众对网站的使用。受众在使用科普网站时,发现网站存在一些问题,但长时间得不到维护,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造成用户对网站满意度的降低。长久以往,科普网站将流失其受众群体。科普资源整合力度的不足、网站建设的大量问题、网站维护的滞后等将会使当前网络科普受到阻碍。
此外,现阶段的科普网站还没有和其他社交平台、网站、博客等合作,分享和转发的“朋友圈”思维还未形成,许多网站或者论坛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一方面,网络传播媒介的矩阵没有形成,大量科普网站只能通过自身的“知名度”吸引受众。网站之间不能共享用户资源,从而使科普活动成为用户的“单项选择”。在移动网络科普时期,由“广告推荐”技术类推出现的“科普信息推送”使科普网站与受众之间形成了“双向”选择的互动模式,有其显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宣传力度的欠缺和科普品牌未形成,许多科普网站无人问津。科普品牌的形成不仅依靠优秀的科普网站、科普作品,也依靠优秀的宣传工作、大规模的科普活动,以及适当的“名人效应”。因此,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科普品牌,当前的科普网站任重而道远。
3.5.2.4 网络传播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网络科普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即时性、便捷检索性、互动性、开放性、集多媒体于一身和信息共享等特点。但当前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科普传播的优势,创造优秀的科普作品。
(1)科普网站提供的信息更新不及时。有调查结果显示,更新时间在一周以内的科普网站仅占被调查科普网站的56%,更新时间在一周至一个月的科普网站占被调查科普网站的13%;更新时间在一个月至三个月的科普网站占被调查科普网站的5%;更新时间在三个月至半年的科普网站占被调查科普网站的1%;更新时间在半年至一年的科普网站占被调查科普网站的3%;一年以上未更新的科普网站占被调查科普网站的7%;更新时间未知的占被调查科普网站的15%。这说明当前科普网站的时效性是当前科普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社会热点事件、重大科技事件及突发事件等都是社会公众最关注的问题。由于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公众对信息获取速度的需求会不断提升。如果科普网站能够在事件发生的两小时内就发布科普信息,受众会即时阅读并转发,不断扩散,达到极佳的传播效果。
(2)目前科普网站内容的表现形式还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文字和图片的阶段,少量网站运用了动画、视频等技术。目前仅有大约42%的科普网站采用Flash技术,且仅仅是小范围内运用,而其他更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很少能被运用到科普网站的资源建设中。目前仅有少量的专业性网站能够使用视频、音频、游戏等形式,然而此类科普资源也仅占总体的少数。
3.5.2.5 分众化传播、知识鸿沟导致受众面窄
当前网络科普以分众化传播为一大特点,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个性化的科普服务。科普网站用户需要自己在网站上进行搜索、阅读、转载、关注兴趣组等操作,这些操作反映了多数科普网站对其用户群体有着隐藏的网络素养要求和科学知识基础要求。科普网站移动终端的出现,使网络科普的覆盖面扩大,而受众科学素养则开始降低,往往会出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现象。基于经济基础和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公众对科普的不同需求及不同的接受程度造成科普效果不平衡,加剧了不同人群之间科学素养水平的不平衡。另外,公众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部分科学“含量”更高的“精纯”科普作品,可能不适应所有人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受众面过窄的现象。
3.5.2.6 高质量科普资源相对不足
科普的真正意义是要传播科学精神,教授科学方法,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高质量科普资源的不足,仍然是现在科普传播的一个困境。借鉴了身为SNS网站的科普网站果壳网的运行模式之后,科普网站大多吸取了果壳网的优点,在确定的受众范围内,鼓励人人传授合一,发表自己的言论。自媒体引导下的民间科普网站面临的都是与果壳网类似的困境。公众的自由言论的权利和高度科普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科普网站的科学性。优秀科普网站——科学网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中国科普博览则利用了中国科学院的数据资源;还有部分科普网站,缺少政府的重视,政策的保障,网站的发展不容乐观。
3.5.2.7 “伪科学”与“过度娱乐化”信息横行
互联网是一个浅阅读、偏娱乐的媒体平台,越是娱乐化的内容越容易生存,真正严肃的、认真思考的内容,能有多大空间?为了迎合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许多科普网站将娱乐性摆在了重要位置。力求有趣,文字的娱乐性有时候喧宾夺主取代了科学的严谨性。由于公众科学素养的分化情况,部分受众注重发言的娱乐性而非其科学性,一些“伪科学”甚至遭到吹捧,导致科普资源的科学性遭到攻击。科学传播主体,如网站建设者、移动客户端设计者等,应该将视线聚焦到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监控、监督机制,如何平衡科学的严谨性和公众期望的娱乐性。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