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科普状况:探索科普信息化

网络科普状况:探索科普信息化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中国科普博览和中国数字科技馆等。2018年中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为91.64亿,较2017年增长19.17%。

网络科普状况:探索科普信息化

3.3.1 网络科普载体类型

网络科普传播载体主要体现为科普网站,而我国优秀科普类网站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社区类网站。如果壳网这样的由个人创办的科普类社区网站。这类网站的资源来源主要是用户共享发布科普信息,共享的科普资源等,用户可方便快捷地将科普资源分享到各个相关联的社交平台,实现多元化传播。二是综合类网站。如科学网和北京科普之窗等。这类网站内容丰富,涉及科技健康、娱乐等各个领域,且内容的科学性相对较高。三是权威科普类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和中国数字科技馆等。此类网站通常归属于专业的科研机构或者组织,由政府部门主办,有强大的资源支撑,科普内容科学、严谨、权威。

按主办方分类可将我国科普类网站大致分为7类(见表3-1)。由于主办方的不同,网站的定位和特点也有不同,但每类网站都有优秀的代表网站,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科普主、客体关系的复杂化导致了科普主体的复杂化,每一类科普主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普市场。同样,主、客体的复杂化也导致了受众人群的分层化,每个受众群都有其不同的科普需求,有其喜爱的科普风格,因此各类网站都有其受众群体。

表3-1 资料信息类网站分类

3.3.2 网络科普传播主题与内容

科普网站中只有36个进入ALEXA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万名。其中,最受公众关注的是健康类和IT类网站,由于当前社会青年群体对IT产品的高关注度,以及越来越多的使用需求,使此类网站的热度居于高位。健康类网站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息息相关,实用性强,且受到各个年龄群体的关注,因此此类网站成为公众最关注的科普网站。2010年我国公民最关注的科普信息为医疗健康类,由于健康一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保障,因此一直是公众最关注的科普类别,比例高达82.7%。而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国家越来越关注的环保问题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2016年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可知,中国网民使用科普网站等更偏重科技、环境、健康等热点问题,尤其是新型科技、能源和环境领域,对互联网、3D打印、传感器原油、水处理等话题尤为关注。虽然公众感兴趣的热点在不断变化,但总体仍然聚焦于科技、环境和健康类问题。其一,因为这些热点问题跟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其二,这些热点问题也是国家、行政关注的,需要公众响应国家政策;其三,随着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公众关注的热点领域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高端。此外,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科普搜索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科技进步,公众感兴趣的科普领域也将越来越广泛。2018年中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为91.64亿,较2017年增长19.17%。从搜索终端来看,移动端科普搜索指数同比增长22.15%,达70.61亿;PC端科普搜索指数同比增长10.14%,达21.03亿。移动端科普搜索指数是PC端的3.36倍。如图3-4所示,2018年,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北斗卫星等系列热点频发,使前沿技术主题科普搜索指数年度同比跃居第一。八个科普主题按搜索指数年度同比排名为:前沿技术、健康与医疗、应急避险、信息科技、能源利用、气候与环境、食品安全航空航天

图3-4 2018年PC端网民搜索指数同比增幅

3.3.3 网络科普传播功能设置

网络科普传播功能较传统科普传播而言,网络科普信息含量大、互动性强。我国网络科普在此阶段虽然还未成熟,但已经利用网站、论坛等方式,建立了网络科普的基本形式。

网络科普的传播功能优于传统科普。首一,信息含量大,负载大量相关链接,能让网民看到更多的深度报道。当读者对某一个领域的内容感兴趣时,也可以通过相关链接获取更多信息。其二,科普论坛能让网民感受不同观点的博弈,同时自己也能参与其中。我国科普论坛的设置有其双面性。由于公众科学素养的限制,论坛的自由言论特性使科普论坛的科学性得不到保证。此外,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程度也限制了我国科普论坛的发展。其三,网络科普较传统科普模式而言,网络科普的接收渠道更畅通,这是网络科普便捷性的体现。无论是从搜集渠道,还是经济角度来看,在网络上获取科普知识都优于传统科普模式。我国各级科协、媒体、企业、个人、学会、学术机构等都在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科普工作,因此设立了部分相关网站,这些相关网站是现阶段我国网络科普的主要形式。

3.3.4 网络科普传播手段和方式

网络科普具备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播手段现代化等一系列新特点。这是网络科普传播方式的革新,也是网络科普优越性的表现形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于科普事业,科普传播形式发生巨大改变。一方面,科普主体不断将各种新兴媒介技术跟科普资源相融合,创造新的科普传播方式——创新型科普传播平台。Web2.0时代下在线讲座、在线直播课堂等视频网站以及社区等继传统门户网站后渐渐步入公众视线,为公众提供了获取知识、学习、讨论、创造的场所。另一方面,网络博物馆的出现是网络科普和传统科普相融合的重要产物。以博物馆和科技馆为载体的科普方式一直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科普工作强调展览空间和展品的设计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设计受众乐于接受的科普作品。因此,网络博物馆的出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受众最大的选择空间,多元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科普资源体现出其优越性。国内外许多先进博物馆在网络化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较多尝试。此外,国内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博物馆App应用也得到较多推广。(www.xing528.com)

3.3.5 移动网络科普主题和内容

由于移动网络科普是在传统网络科普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及模式创新而衍生出的网络科普的新阶段,因此在传播主题与内容上与传统网络科普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由于传统科普网站都开发了同步的科普移动端,及时进行同步更新,所以移动网络科普的内容大多与传统网络科普相似。但值得注意是,一方面,由于移动网络科普更加适应当前“碎片化”学习的需求,移动网络科普的内容往往更加短小精炼,方便受众短时间内能够获取完整的科普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移动网络科普更能够保障受众获取信息的“隐私”,2016年科普搜索重心则更贴近生活,如医疗与健康领域,特别是咳嗽、腹泻、癌症白血病等热点话题。2018年前沿技术主题搜索指数快速增长,搜索份额超过航空航天和气候与环境,自2015年以来首次在八个科普主题中排在前四位。按总搜索份额,排名前四的主题为健康与医疗、信息技术、应急避险、前沿技术;按PC端搜索份额,排名前四的主题为健康与医疗、信息技术、前沿技术、航空航天;按移动端搜索份额,排名前四的主题为健康与医疗、信息技术、应急避险、气候与环境,如图3-5所示。

图3-5 2018年主题搜索指数比例

3.3.6 移动网络科普体系的主要形式和传播载体

移动网络时代科普传播的载体主要由传统科普网站逐渐向自媒体科普平台和科普网站移动客户端及科普移动客户端转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去空间化”特性得以实现,而依托于PC端的传统科普网站不再能时刻满足用户移动访问的需求,因此智能设备及各种移动客户端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最主要的形式及载体。如图3-6所示,科普与移动客户端的结合为科普在新时期的传播效率及用户体验等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所谓科普移动客户端,即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标,以提高用户科学兴趣为导向,主要针对移动互联网使用者而开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图3-6 2018年PC端+移动端网民搜索指数

Web3.0时代下,公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决定了移动客户端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对目前不同类别的科普移动客户端科学传播作用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科普移动客户端已经成为契合社会科技背景的科学传播新途径。由此可知,移动网络科普时代,各类科普类移动客户端及其他自媒体平台的科普类公众号成为科普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传统科普网站的建设仍然需要重视,因为大量的音频、视频科普资源在移动端的传播仍受到一定限制,公众更愿意选择在PC端上浏览科普视频,观赏科普电影等。

3.3.7 科普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幅提升

科普信息化以“科普中国”品牌为统领,大力推动实施“互联网+科普”和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着力科普内容建设,创新科普表达形式,借助传播渠道,促进传统科普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精准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科普时效性和覆盖面。2016年,国家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网站共有2975个,比2006年增长103.07%。科普内容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截至2018年6月底,科普中国各栏目(频道)累计建设科普信息内容资源20.6TB,科普图文18.4万篇、科普视频(动漫)1.5万个、科普游戏157款、题库题目3.5万个。科普中国各栏目(频道)累计浏览量和传播量达199.58亿人次。其中,移动端为147.36亿人次,占比74%。建立科普快速响应机制,科普创作团队与传播渠道无缝对接,实现重大科普专题30分钟内推送至媒体头条,突发事件72小时内推出图文和视频科普作品。

全媒体科普传播网络持续完善。截至2018年6月底,科普中国累计传播渠道已达220家。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门户建立20余个“科普中国”专题频道,拥有覆盖30余个移动端应用的自有传播矩阵,带动全国3000多家科普网络媒体有效传播。科普中国App各渠道累计下载194万次,科普中国微博关注量达278万,微信公众号关注量达129万。国内多家有线或网络电视频道、大型视频网站以及地铁公共场所推送和传播“科普中国”的内容。基层科普信息化应用推广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5月底,全国共建有乡村e站12749个、社区e站11767个、校园e站5426个。

公众在利用传统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同时,也积极利用新媒体获取科技信息。如图3-7所示,电视、互联网、报纸、期刊、广播、图书等大众传媒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公众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快速增长。2018年公众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75.7%,比2005年的7.4%提高了9倍多,比2013年的38.2%提高了约1倍。

图3-7 2018年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