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信息技术对科普的影响

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信息技术对科普的影响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Web2.0的网络交互性,信息的快速传播性以及透明性,网络已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信息技术对科普的影响

3.1.1 信息技术特征及其在科普传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由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挖掘技术等所催生的互联网革命,对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基本形态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和全球化相互促进,不仅带来信息总量的爆炸式增长,同时也使信息传播渠道和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多媒体改善了人类信息的交流,缩短了人类传递信息的路径。

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和多媒体共存等优越性,这也形成了网络传播所具有的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五大特征。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技术,包括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和多媒体人机界面技术等。各种网络直播的出现实现了网络传播的即时性;海量性体现在大量的信息量,便捷的搜索功能及信息储存能力;全球性体现在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使全球信息得以流通;互动性则体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多媒体性体现在网络信息表现形式多样性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网络信息表现形式更加多元,提升了传播效果。多媒体不是和传统媒体并列的另一种媒体,而是对传统媒体的吸收、整合和改造。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社会需求的变革,各种带有社会性的新型网络平台大量涌现,各种网络论坛、社会关系网站、即时通信等社交类型的新型网络平台的普及使整个互联网连接成为一个虚拟社会,成为影响现实舆论的一股新兴力量。分析隐含于这些新型Web平台中的社会网络为理解在线用户的行为特征、把握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同时,社会网络也可以应用到科普事业,为科普传播助力。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不仅仅表现于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递,更表现为构建在信息技术之上的新型产业形态、社会经济、社会思维、人际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新型文化,它甚至催生了虚拟生活这一从未在人类社会出现并超越所有前人最大胆想象的生活形态。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它本身就是一场革命。从新型产业形态上讲,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社交网络、互联网农业、物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大量新兴行业,几乎每一个传统行业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其对应行业。尤为重要的是,相对于传统行业,这些新兴行业的“新”不仅仅表现为交易渠道的变化,更体现为交易方式、交易结构乃至权力契约的综合革新。

网络发展到2004年后,Web2.0概念横空出世,指的是一个利用Web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为了区别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生成的内容而定义为第二代互联网,Web2.0是一个新的时代。抛开纷繁芜杂的Web2.0现象,进而将其放到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大视野下来看,Web2.0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相对于Web1.0,Web2.0具有显著特点。与Web1.0网站单向信息发布的模式不同,Web2.0网站的内容通常是用户发布的,使得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这也就意味着Web2.0网站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不仅用户在发布内容过程中实现与网络服务器之间的交互,也实现了同一网站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不同网站之间信息的交互。Web2.0更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Web标准是国际上正在推广的网站标准。通常所说的Web标准一般是指网站建设采用基于XHTML语言的网站设计语言,实际上,Web标准并不是某一标准,而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Web标准中典型的应用模式是“CSS+XHTML”,摒弃了HTML4.0中的表格定位方式,其优点之一是网站设计代码规范,并且减少了大量代码,减少网络带宽资源浪费,加快了网站访问速度。更重要的一点是,符合Web标准的网站对于用户和搜索引擎更加友好。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Web2.0技术可以成为Web1.0网站的工具,一些在Web2.0概念之前诞生的网站本身也具有Web2.0特性,例如网站的免费信息发布和网络社区类网站的内容也来源于用户。

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Web2.0有一些典型的技术,但技术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手段。Web2.0技术本身不是Web2.0网站的核心,重要的在于典型的Web2.0技术体现了具有Web2.0特征的应用模式。因此,与其说Web2.0是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如说是互联网应用指导思想的革命。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Web2.0体现交互,可读可写,体现出的方面是各种微博、相册,用户参与性更强。由于Web2.0的网络交互性,信息的快速传播性以及透明性,网络已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3.1.2 网络信息技术对科普的影响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在思维层面上以分享、协作、民主、普惠、自由、平等等理念大行其道,这些理念对传统的独占、封闭、集权、权威等思维造成强烈冲击,并借由互联网媒体、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等渠道广泛传播,已经开始自下而上地改造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的个体更加自信、开放、包容,更加注重自我表达,也更加关心自己的个性需求与应有权利。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样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上,网络的优越性体现在不断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转变为“零距离”交流。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网络上不断实现学习、交流、购物、娱乐等活动,不断探索各种新体验,使人类学习及社交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由于网络越来越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且参与其中的人数不断增加,各种网络社区相继形成,而这样不断增加的网络“圈子”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交圈,网络虚拟社会形成。

网络虚拟社会的出现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网络虚拟社会的平等和自由,也使现实社会的观念、意识日益多元化,受众的自我认同越来越强,这一趋势为科普传播模式革新提供了机遇。互联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科普领域,网络科普因此成为一种全新形态,并将对未来科普事业发展产生深刻和广泛的影响:一是互联网通过连接所有信息终端实现了异地计算机间数据、信息的交换与传输,成为一个集信息承载、加工、服务、传播于一体的技术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集散功能和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二是基于互联网的科普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和远程化等特征,并拥有极好的便捷性和集成性,由此成为科普信息发布、科学知识获取以及公众观点表达的公共平台,能够帮助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地点的用户实现科普信息的快捷检索、获取、处理、传送和交流;三是互联网科普传播突破了传统科普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传播手段和形态、传播效率和质量、传播空间和作用等方面的作用更加令人瞩目。总之,互联网为当代科普事业发展提出了新需求、新压力、新手段,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新魅力,并将科普事业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信息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普工作出现了参与主体多元化、传播关系复杂化、社会功能高级化、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播手段现代化等一系列新特点,多以转向“公众”为中心,而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当前科普所关注的新目标。在此背景下,科普不只涉及科学家与公众这种单一关系,而是变成了科学共同体、政府、媒体、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个公共领域;科普不再局限于知识普及这一个方面,而是更强调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推动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因此,当代科普事业正面临一个塑造新理念、构建新体系、发展新手段、探索新模式、建立新理论的重要转型期。

3.1.3 新型信息技术体系

在移动智能终端和宽带无线接入等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移动互联网技术成为当前信息技术的重要部分。移动互联网技术具有可移动性、可感知性、可定位性甚至可穿戴性等功能特性,可以方便用户个性化地使用服务,在行业应用及个人用户市场中发挥巨大作用。移动终端技术以运用于手机为典型,集通信、计算、存储、感知等功能于一体。随着云计算、社交网络和物联网的发展,信息可从智能手机无缝平滑地转移到无处不在的云端平台,使其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得到无限扩充,方便实现跨设备、跨平台的信息获取和共享。无线接入技术的进步大大优化了用户的体验感。(www.xing528.com)

云计算基于网络访问配置实现计算资源随时随地共享池的模式,具有快速弹性、测量服务、按需自助服务和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四个特性。云计算指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个性化地自主使用云服务,不需要与提供商或相关单位进行互动,这样可使用户使用服务更加自主、便捷、自由。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这个特性使用户可以通过标准机制,无差别地访问它们。云计算技术优势显著,不仅能降低用户成本,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IT服务管理的负担。此外,云计算的可扩展性是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云计算的资源,即可只对自己所需的资源及空间付费,这也是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很多数据处理技术得到了突破,其复杂多样的数据集以及多种处理、分析和管理技术使其具有优越性。首先,数据种类繁多,差异程度大,多信息并发,形成大量的异构数据,且数据规模庞大,数据量极速增长。根据麦肯锡估计,Google每天处理的数据量就超过20PB。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快,对数据的实时处理有着极高要求。2011年,全球信息社会指数仅为0.49。经过7年时间,该指数达到0.57,提升了16.8%,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当前,全球信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依然严峻,美洲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信息社会指数普遍超过0.6,大部分已经进入中级阶段,而亚洲和非洲等部分国家则相对落后,大多数仍处于起步期和转型期。各大洲内部信息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也普遍存在。图3-1为2017年各大洲分领域相对差距信息社会发展指数对比。

图3-1 各大洲分领域相对差距信息社会发展指数对比

互联网在现实中的延伸产生了物联网,它利用目前现有的科学技术将互联网和实物实现数据互通,利用嵌入式计算机等技术实现智能化并配备具有感知能力的传感器将获取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数据后进行互联网处理及调节。该技术有着许多优点,诸如智能化、高效性、安全性等。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包括民营制造、经营管理、商务通信、节能减排、电子政务等领域。物联网架构了一条人与物质交流的桥梁,再也不拘泥于人与人,实现了人和物之间的信息互换和不同物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调节。

3.1.4 新型信息技术与科普模式演变

传播媒介的介质功能在科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型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不断升级、演变,使得新型媒介在科技传播中的影响力发生“爆炸”,媒介融合在科技传播机制中的动力作用愈加明显。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数字地球”“智慧地球”的概念冲击着社会公众的认知,成为当前社会存在及发展的新形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加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整个地球连成了一个整体,成为“地球村”。而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构建了人类与物质世界的智慧连接。当前的Web3.0时代,是一个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全方位连接的信息交互网络,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使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无限聚融。

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强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用数据管理”。科学普及工作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科学传播模式不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更加注重双向交流互动,科普信息的传播方和接收方趋向于更加平等的位置。物联网的发展将改变人类行为方式及社会运行方式,同样将改变科学传播模式,因此科学传播领域在当前有着无限潜力。要发力发展科学普及事业,不光要从科普主体方下功夫,更要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特殊性,研究受众的需求,精准迎合大众的科学需求,以提升科普的效果。

3.1.5 新型信息技术与公众学习方式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扩展了教育及受教育的时空界限,多样的教学方式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大提高了公众的学习兴趣、效率及主动性。一是学习时空的变化:网络的发展使学习的地点渗透到家庭、办公室、学习室等地方,而不再受困于教室。同样,学习的时间不再限制于“早八晚五”的学校上课时间,而变成了每个自由时间段。二是学习形式的变化:“小班化”教学模式和“无课本”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实课堂到虚拟课堂的变化给学生更多选择;“个性化教学”满足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升了教学效率。三是智能环境的变化:教学和学习环境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环境大为改善,增强了全行业的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程度,促使人们不断学习、高效率学习。

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样导致了学习理念的变化,而学习理念的变化影响着当代学习环境及氛围的主体形态。新型学习理念包括虚拟化学习、开放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互动性学习、社会化学习、终身化学习及创造性学习等新型学习理念。网络空间为学习者塑造创造性,创新性品格搭建了活动平台并提供诸多资源,而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和非线性决定了虚拟学习的创造性、自主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