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提高了国防实力,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忱。中国的原子弹也是被赫鲁晓夫逼出来的。毛泽东曾表扬这位给中国帮倒忙的大人物:“我要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
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时候,美国也没闲着。从1961年开始,美国利用U-2 高空侦察机多次飞临我国西北地区,拍摄了中国秘密建造的核工厂、核设施的照片。“锁眼”照相侦察卫星拍摄了兰州铀浓缩厂、包头钚提炼厂、罗布泊的爆炸塔等照片。美国总统肯尼迪心里感到极大不安。他在国家安全会议上强调,《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的重点就是对付中国。
美国曾提出多种阻止中国拥有核武器的方案。美国估计中国与苏联可能会闹翻,一直期待着闹翻。如果中国与苏联闹翻,美国就有机可乘,分裂社会主义阵营。果真没几年,中苏号称同志加兄弟的牢不可破的友谊破裂了,中苏关系甚至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美国想巧施离间计,提出美苏联手迫使中国签署核禁试条约,放弃原子弹计划。美国想出一个最简便和一劳永逸的方法,称为“绝育手术”的阴招。1963年7月14日,美国特使哈里曼赶赴莫斯科。
哈里曼说:“肯尼迪总统有一个对付中国原子弹的计划。”他问赫鲁晓夫:“您愿意美国单独行动,或者你们苏联单独行动,不让中国发展核武器吗?”赫鲁晓夫表示:“不!”“您是否愿意美苏联合行动?”赫鲁晓夫还是表示:“不!”赫鲁晓夫“挽救”了中国的核武器计划,是应该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毛泽东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1965年5月14日,中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周恩来传达毛泽东的指示:“要连续作战,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拿下氢弹。”
中国研发核武器,列入国家最高绝密工程,也是最具神秘色彩的工程。1961年1月12日,钱三强将一个年轻科学家叫到他的办公室,严肃而神秘地说:组织决定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研究。这位年轻科学家就是时年34 岁的核物理学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核物理学家——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9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并考取了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1951年,于敏以优异成绩研究生毕业。他被钱三强慧眼相中,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敏从没有出国留学。在研制核武器的大物理学家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未喝过洋墨水的人。他智慧超群,学识深厚,提出了氢弹原理方案。钱三强评价道: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2015年,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那天,于敏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参加氢弹理论研究,感到脑子有点发蒙,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知道氢弹的威力和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就干吧!
1965年1月23日,毛泽东在讨论氢弹计划时指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
毛泽东主席说:“如果有氢弹、导弹,仗可能就打不起来,和平就更有把握了。原子弹要有,搞起来也不会多,吓吓人,壮壮胆。”周总理问科学家们:“你们什么时候研制成氢弹?”“氢弹理论已经在探索,现在还有许多问题吃不透。大概还得需要三五年时间。”周总理说:“是不是太慢了?!”毛泽东也说:“还要三年才搞成氢弹,太慢了。”
博物馆模型:中国第一颗氢弹
科学家们给元帅们和将军们上科普课。“氢弹有多厉害?”“一颗氢弹顶100 颗原子弹,甚至更多。”“怎么这么厉害呢?”“氢弹爆炸能产生极高温度,大约3.5亿摄氏度,远远高于太阳中心约1 500万摄氏度的温度。其他不说,它的光芒就能照瞎一个城市,更别说照死人。”
“氢弹有那么大的威力吗?”于敏解释道:氢弹原理很简单。先借助热核反应产生的大量中子轰击铀-235,引发铀-235 裂变反应,激发氢弹聚变。氢弹利用氢的氘、氚同位素产生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扩大杀伤力和破坏力。氢弹并不是完全的核聚变武器,而是一种铀裂变加氢聚变的混合核武器,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氢铀弹”。
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问题。于敏马上给在北京的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设计师邓稼先打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暗语电话。于敏是这样说的:“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了一只小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作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www.xing528.com)
氢弹:核裂变激发核聚变,再引发核裂变
轰炸机空投“试验-6号”氢弹
1966年12月28日,中国进行了一次小型氢弹试验,当量30万吨,完全成功。
这证实了于敏的设想是正确的,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氢弹技术。1967年初,科学家们很快设计、制造了“试验-6号”氢弹。1967年6月5日,氢弹终于组装完毕,6月8日运抵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1967年6月17日8 时20 分,一架中国制造的轰-6 轰炸机飞越位于新疆的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轰炸机空投了“试验-6号”氢弹,快速飞走。降落伞牵挂着氢弹急剧下降,降到高度2 960米时猛地空爆。
天空迅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如同一个大太阳。它闪耀着五彩缤纷的火花,并不断地变化:金色、白色、灰色、紫色、紫罗兰色、蓝色……,持续时间足有十几秒钟。这个大火球,照亮了罗布泊沙漠。这种闪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个刺眼的大火球像一个灯笼一样飘浮着。火球一面飘浮一面渐渐熄灭。火球很快变成一个白色的蘑菇云,往天空上升再上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云团,直达十几千米高空。这时,云团里聚集着可怕的能量,威力极大。光辐射、热辐射、电磁脉冲、冲击波接踵而至,沙漠变成了地狱。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成功,爆炸威力达到了330万吨TNT 当量。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也是研发氢弹速度最快、时间最短的国家。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中国政府再次郑重声明:“中国进行必要的有限制的核试验,完全是为了防御。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我们再一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我们说的话,从来是算数的。”这骄傲和坚定的声明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和意志。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升起白色的蘑菇云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知识卡
电磁脉冲
核爆炸产生高能量的电磁脉冲,通过电磁感应和耦合,从电子信息设备的天线、馈线、电缆、电源线、电话线等进入设备中,形成较强的脉冲电压和脉冲电流,破坏雷达、无线电通信设备、电子对抗设备、计算机和光电传感器等。
电磁脉冲干扰、破坏电子设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