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文言文教学:以腔调激发认知冲突

初中文言文教学:以腔调激发认知冲突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文言“腔调”,尊重文言作品规律。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热爱文言文的学习,进而热爱与敬重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若要文言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就必须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有好奇之心,让其有探索的欲望,进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终有热爱之情。本节课选择符合文言“腔调”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把握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文言文教学:以腔调激发认知冲突

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遭到诟病,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文言文教学对文言文“腔调”关注不够,多是翻译,不见文章、文学文化,把文言文当作孤立的“语言材料”处理,而不是当作活生生的“文学作品”来教学。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在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二是文言文教学不能激发认知冲突,对学生的认知心理研究不够,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文言“腔调”,尊重文言作品规律。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热爱文言文的学习,进而热爱与敬重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

若要文言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就必须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有好奇之心,让其有探索的欲望,进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终有热爱之情。

1.根据“古今异义”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很难走入文言文的阅读情境中,常以现代文的阅读思维来看待文言文。因为阅读思维与文本内容不完全吻合,所以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常常有“感觉不一样”的潜意识,这是帮助学生区分文言文与现代文并逐渐走入文言文阅读情境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合理的判断,并能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行引导。

所以,在教学《爱莲说》时,设置“这篇文章将‘莲’当作女性还是男性描写的”这一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学生熟读文章后再问,学生是清楚的,因为有“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但对于刚刚读完一遍文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第一感觉不是这样的,因为受“妖”“香”“亭亭”三个词的影响。果然,大多数同学回答是“女”的。然后,让同学们借助《古汉语常用实词词典》来理解其中的差异。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有了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也获得了成就感。同时,教师也提醒学生,我们是在学习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一定的距离,应该学会慎思明辨,从而逐渐帮助学生走进文言世界

2.以对难点的不同理解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爱莲说》是一篇较浅易的文言文,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内容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尤其是对“亭亭净植”一句的理解有差异。

这句话似乎一直在写“莲”的外部特征及品质,但细细琢磨,却另有深意。最后两句作者的写作角度已发生变化,由直接描述转向观者的感觉。那么,仅仅是对“莲”的感觉吗?这就出现了关键的转换句“亭亭净植”。

前几句更多地描绘“莲”的自然特征,而“亭亭净植”一句则更多赋予的是人文情怀,也就完成了由“莲”到“君子”的转换。(www.xing528.com)

这样的理解靠教师的讲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采用给文章分层这种学生比较熟悉的语文学习方式。给文章分层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得相对较少,但却实用,因为文言作品相对较短,整体文意分类较清晰,词、句、段之间逻辑性较强,利用分层更好地理解文意则成为必要。这样的分层一方面使学生将熟悉的学习方式运用起来,较好地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在分层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好奇心与好胜心,然后通过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逐渐理解文意,使学生在面对冲突与处理学习障碍的过程中,有趣、有效地学习文言文。

但这方面的理解仍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所以,添加周敦颐的事迹来补充说明,一一对应,使语言落到实在的事例上,学生的认知难度变小了。

3.以句式不同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爱莲说》有鲜明的“句法”特征:整齐中有差异,差异中见意图。这体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

教师将不同的句式呈现出来,学生能判断出对与错,但不能理解意图。这时候反复朗读第二段起始的“噫”和结尾的“矣”两个语气词,会惊奇地发现学生对虚词的阅读感受很快就体会出来,尤其是“噫”的比较读音,但对“矣”的读音感受难度较大。

再结合周敦颐有君子的“修身以安人”特质,理解“同中求异”来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君子情怀。

本节课选择符合文言“腔调”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把握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