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善中学文言文学业评价,寻求更合适的方式

改善中学文言文学业评价,寻求更合适的方式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现在的文言文学业评价,能否有更合适的方式呢?本文对具体的考查内容、考查题型等提出改进,以找到真正符合文言文特征的、适应学生成长的考查方式。各国的语文教育都离不开语言、文学、文化的学习。③一个人的言行总会对周围人造成影响,人们就会对他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这就是名声、名望。是因为有礼不仅是语言的有礼,还有态度的平静、谦逊。

改善中学文言文学业评价,寻求更合适的方式

面对现在的文言文学业评价,能否有更合适的方式呢?本文对具体的考查内容、考查题型等提出改进,以找到真正符合文言文特征的、适应学生成长的考查方式。

我们在讨论“教”与“考”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教”与“考”有着本性差异——“语文能力的动态形成与对能力静态检测之间的差异、语文能力形成的综合效应与借以推测能力的特定考题之间的差异、语文能力强势的个体特性与为测试的公平而‘所关心的只是具有共性的东西’之间的差异。”[42]因此,我们在审视考试的试卷时一定要有基本认识:测试的局限性本来就强,应该将有限的考查内容放在文言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上并不断予以改进。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语文课程以及文言文特性的角度予以分析与解答。

(一)考查能否关注文化背景

美国人类学家本杰明·沃尔夫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语言与文化的一种新型关系的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制约的。各国的语文教育都离不开语言、文学、文化的学习。而目前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缺失对文化的学习,即使有,要么是无意,要么是偶然。

从文言文的考查情况来看,非常强调字词的理解与记忆,如果对150个文言实词和6个虚词的意思不能很好地把握,是难以很好地通过考查的,而这150个文言实词出现在初中教材的课文中的意思有750个左右,而6个虚词也有几十种之多,这对初中的学生学习来说,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也就是我们的日常文言文课堂教学为什么教师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译,需要学生进行反复记忆的原因,而这一点恰恰是《课标》没有要求的,而我们是以学习英语单词的方式来要求学生学习文言文,投入大量精力,收效甚微,而《课标》也给考查提供了方式,那就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考查者视而不见,无形中提高了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偏离了文言文的学习方向。

那么,能否在考查中将“文化”与“查阅工具书”结合在一起呢?

例如:下面“名”字意思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1.何忧令名不彰也(《周处》) 2.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3.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名”的意思发展变化如下:

①“名”的本义是名字,从口从夕,因为晚上看不见对方,会问“谁啊”,对方以自己的名字回答。

②“名”既是人或事物的名字,给人或事物命名自然也可以叫“名”。

③一个人的言行总会对周围人造成影响,人们就会对他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这就是名声、名望。

④一个人一个事物如果超出一般人一般事物很多,他(它)的名字自然就会广为流传,他(它)就有了名。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二)考查能否体现文学、文章内涵

“初中阶段,语文教科书的重心应从语言文字的学习转移到文学的学习,并初步接触文化内容。教科书应提供不同类型、体裁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提升学生对文章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43]文言文作为“美好的语言文章”,不应该是在其冷冰冰的文字意思上识记下功夫,而是在其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及文章的“美好”上引导学生欣赏。

如沪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生活文化”单元中所选的苏轼文章《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有难度,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翻译,因此我们在考查时应该关注其“文学”“文章”的因素。

2010年的上海中考考到这篇文章,尤其是第11题选择题得到很好的体现:

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2010年的考查明显与后两年的不同:

2011年:(《捕蛇者说》)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赋税。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暴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www.xing528.com)

2012年:(《卖油翁》)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2011年、2012年只关注内容意思的理解,是将文言文作为冰冷的语言材料来考查的,而2010年出题者在完成语言、文章内容理解的考查后,开始关注《记承天夜游》作为“美好的语言文章”、作为文学作品来考查,尽管要求不高,但无疑是对日常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了很好的引导。只可惜昙花一现,后两年又回到机械的识记理解中。

(三)考查能否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式

文言文的学习方式应该有朗读、断句、属对、整体把握与感悟等。以“朗读”与“整体把握”为例,在考试中如何体现并以此引导日常的教学呢?

如《为学》的考查: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试题:文中“子何恃而往?”与“子何恃而往!”各表现了富者什么样的语气与情感

答:“子何恃而往?”反问,表示怀疑;“子何恃而往!”表示嘲讽。

再如《陈太丘与友期》的考查: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试题:文中“友人”语气激烈,“非人哉!”以感叹号表示,为什么“元方”的回应则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里用句号表示元方的什么态度与情感呢?结合全文回答。

答:用句号,表现了元方平静、有礼有节。为何?是因为有礼不仅是语言的有礼,还有态度的平静、谦逊。

尽管两篇文章的考查都是以标点符号为主的,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意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注重朗读,读出标点符号后的情感与语气,完成此题应该难度不大。

当然,文言文的考查题型有很多种,而不仅仅是中考试卷中出现的几种。一方面我们可以用“稳中有变”的题型引导师生进行文言文学习,另一方面有变化的题型也会让师生面对考试时会放弃一些机械的训练,回到文言文学习的正确轨道上来。

(四)指定范围是否有所改变(此处仅就上海的初中学业考试而论)

除去“考试篇目”所指定的30篇篇目,还剩以下内容:

1.篇幅短小:《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山川之美》《为学》《孙权劝学》《中国古代寓言四则》(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画蛇添足)、《〈论语〉八则》《〈吕氏春秋〉两则》《短文两篇》(谢道韫咏絮)。

2.文言白话:《口技》(蒲松龄)。

3.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神话三则》(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中国民间传说二则》(干将莫邪)。

4.明清作品:《白洋潮》《天目》《卖柑者言》《束氏畜猫》《问说》。

5.类似的“论说类”作品:《问说》《勉学》《答司马谏议书》。

6.人物:《巢谷传》。

所指定的30篇考试篇目,多集中在文学成就较高的春秋战国(诸子散文)及唐宋时期(散文)。从剩下的篇目可以看出,中考对明清文言作品以及论说类作品不够重视。

剩下的六类作品中,第2、3类作品可以不考,第1类篇幅短小的多集中在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不重,关键是在第4、5类作品,而第5类的三篇作品中,《问说》《勉学》的删减幅度较大,因此能否考虑将《答司马谏议书》列入其中?如若此,对学生即将到来的高中学习是有帮助的。至于第4类的明清作品,如考虑到整个初中教学在山水游记上的“通变”要求,可选择1篇作为考试内容。

文言文考查的改变甚至比课堂教学改变难度更大,但如果通过数年的努力尝试是可以做到的,考查将会直接促使课堂教学的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