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与探索:学生情感需求与以学定教

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与探索:学生情感需求与以学定教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以《两小儿辩日》的两次教学设计与两次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初中文言文如何“以学定教”。这堂课的失败,分析下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定教”应与学生的“情感需求”吻合。(三)第二次教学设计、第二次课堂教学:如何“以学定教”在教学中留下以下困惑:为什么学生对教师认为是经典的文言文却没有兴趣呢?

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与探索:学生情感需求与以学定教

陌生化”文言文教学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障碍以及学习兴趣组织教学。现以《两小儿辩日》的两次教学设计与两次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初中文言文如何“以学定教”。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深入研究文本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极其重要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吃透”文本,再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教学。

第一次教学设计的思考:《两小儿辩日》课后注释比较详尽,再加上手头上的字典,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大意应该不是难事。个别未知的字词句理解也可借助在品析文章语言的同时,由教师、学生一起共同释疑。学生的未知应该是:两小儿在辩斗时,为何在表明了自己的理由后,用反问句表述自己的分析而不是用陈述句去写,这两种写法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因此,通过比较朗读,让学生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既可形成一些争议,也能让学生懂得在今后自己的写作中要善用反问句来增强表达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将以下内容作为重点:

朗读比较,下列三种表述,你认为哪个最好?为什么?

A.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也。”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也。”

——语气较平缓,无法表达出争辩者的据理力争。

B.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也。”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语气一个平缓,一个强烈,显出一弱一强,针锋相对的味道不足。

C.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强调的意味浓,语气强烈。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

进一步确定两小儿谈各自理由的两句话“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为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也是本文的精彩之处,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此文除了采用相同的反问句加强辩斗的语气这种写法外,还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方法,如第一个小孩用“及日中则如盘盂”的“则”来加强肯定的语气,而另一个小孩却采用“及其日中如探汤”的“其”来表达不紧不慢、不疾不徐的自信与不容置疑。如能让学生发现这个不同,借助字典明白这两个词的含义,再体会其表达出的人物的不同情感,就可以将文章“通过不同语气表现人物情感”的这个语言特点咀嚼得更加充分。

第一次教学设计显然是“以文本定教学”。这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面对一篇文本时常常只完成第一个过程:将自己理解的文本带入课堂,没有进行第二过程的筛选:哪些内容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又是符合《课标》要求的?等等。第二过程多是经验性的判断,有经验的老师,判断相对准确,经验少的,就在判断失误中“成长”,逐渐靠近准确,但要假以时日。

(二)第一次课堂教学:挫于“他们为什么要辩日”

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请同学们提问、质疑。第一位同学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辨日?”这位同学的言下之意是:他们这样做有什么意思?无聊吧。第二位同学的问题是:“他们是怎样辩日的?”第三位同学的问题是:“他们辩日的结果怎样?”基本上都不是在认真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的有质量的问题,都是“随口一问”而已。

当教学进展到第一次比较朗读时,多数学生已不能主动参与到检测、思考中;进行到第二次朗读比较时已非常勉强,再后来就无法推进了。尽管老师多次提示,鼓动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希望能让学生有所发现,可都是徒劳无功的。学生的头渐渐地都低下去、低下去……无人肯与老师呼应。

这堂课的失败,分析下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定教”应与学生的“情感需求”吻合。

备课中更多地关注到文章有什么地方值得学生学习,怎么指导他们去关注并学习这些地方,以为这样就是以学定教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却忽视了学生真正的情感需求。他们对这篇诸子百家散文中的经典寓言故事毫无兴趣。课后了解,学生有的说:“我不知道他们争辩的结果,我为啥要知道。”有的说:“两小儿很傻的,孔子也很傻的。”试想,面对一篇如此不喜欢的文章,学生怎么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以学定教”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吻合。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认为《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以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文言字词方面,借助课后注释和字典,理解起来没有太大问题。这是一篇有着强烈思辨意味的文章,虽然文章不长,课文的条理也很清晰,但六年级学生对于诸如“观点、根据”这样的带有论证意味的提法还是陌生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何为“观点”、何为“根据”是混为一谈的。

3.“以学定教”应与学生的“课堂表现”吻合。

课堂上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机应变,做出合理的调整。表现为:一不顾及学生的困惑,仍然只采取提示启发。二不能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现了学生困惑的地方却置之不顾,仍一味死板地想完成最初的教学设计流程。

(三)第二次教学设计、第二次课堂教学:如何“以学定教”

在教学中留下以下困惑:为什么学生对教师认为是经典的文言文却没有兴趣呢?哪些地方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呢?针对这些困惑,作以下调整。

1.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见后),了解学生对学习本文的一些真实想法。再根据这些想法,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2.可相机从三个方面补充教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列子为什么写这篇寓言故事。

(2)对文中提及的自然现象做简单直观的图示,帮学生解惑。

(3)讲一个因为关注到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并进行探究从而带动社会进步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两小儿辩日”的可贵。在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调动后再学习本文。

3.将文言文课堂教学生活化,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带领学生从两小儿辩论的话题开始,用平实的生活化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简单梳理:

他们争辩的话题——太阳在早上离我们近,还是在中午离我们近?

他们各自的观点——小儿1: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小儿2:正好相反。

他们各自的理由——小儿1:太阳早上看起来像车盖那么大,中午则像盘盂那么大,因为远的物看起来小,近的物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初升时距离人近;小儿2:太阳早上给人感觉清凉,中午让人感觉温热,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所以太阳在初升时离人远。在学生明白了这些有思辨意味的内容后,再进行语言的品析等教学。

调查问卷:

1.你喜欢这篇文章吗?( )

A.喜欢 B.不喜欢

原因是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也可找出文中你不满意的语句。)

2.你愿意学习这篇文章吗?( )

A.愿意 B.不愿意(www.xing528.com)

3.你觉得学习这篇文章有价值吗?( )

A.有 B.没有

4.预习中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如果有,是什么?

5.你觉得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些什么?

问卷调查的结果:

1.你喜欢这篇文章吗?

共有18人次选择“不喜欢”,20位学生选择“喜欢”。

2.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主要有:

看不太懂,太深奥、太绕口、很枯燥;小孩对孔子很无礼、不尊重。

3.喜欢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有:

小孩的争辩很有意思,他们发现了连孔子也不知道的问题。

4.感兴趣的问题:

孔子为什么不能判断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小孩对孔子这么无礼?

两小儿辩日(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故、去、及、汤、孰、知”等实词的含义。

2.通过解决调查问卷中反映出的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困惑,生活化地解读两小儿争辩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读懂课文。

3.学习两小儿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生活化地解读两小儿争辩的过程,学习两小儿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节选自《列子·汤问》。文章叙述了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发现思考,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的问题,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究精神。采用对话实录的形式展开情节,通过不同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情感,是这篇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其本身是经典,却和学生有一定距离。

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中学后最初接触到的文言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同龄人的故事”,意在借助本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积累些文言实词如“去、及、汤”,并学习两小儿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文章争论的内容思辨色彩强烈,全文虽然篇幅不长,可毕竟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因而对六年级孩子来说有较大的阅读难度。生活化地解读两小儿争辩的过程,降低阅读难度应该是教学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学习两小儿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1.解决预习中读不懂的疑难词句:学生借助注释、字典回答,全班交流修正。

2.教师介绍诸子百家学派之争,明确小孩对孔子无礼的内在根源。

3.生活化地解读两小儿争辩的过程,解决为什么“孔子不能决也”的问题。

(1)生活化地解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两句话,再到分析这两句话的说理方法,学习有理有据地阐明观点。

(2)朗读,比较陈述句与反问句不同的表达效果。

(3)学习两小儿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反思和重建】

1.成功之处

学生从最初的不甚喜欢这篇文章、看不太懂这篇文章、学习兴趣整体不高,到课后不少同学都有了一定的兴趣,完全读懂了这篇文章,是有明显进步的。

课堂教学容量较大,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朗读能力都得到了一定训练,既关注到“言”的教学,又落实了“文”的教学。

这些成功,首先得益于课前的问卷调查,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最终确定的教学内容均比较适切,符合学生的心理意愿,所以学习起来轻松又顺畅。这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其次得益于将文中的难点——思辨意味很强的两句话“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生活化,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就变得容易理解了。降低了思维上的难度,对“文”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2.不足之处

为学生搭建的学习平台还不是很完善,手段较单一(仅有比较和朗读),时间保证也不够。

教师没有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更多主动提问的机会。

3.重建

用更多的时间来朗读,在朗读中比较体会不同语气可以传达人物不同的性格。

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上台表演两小儿的争辩过程。在体会了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后,可以再让孔子从旁观者变成其中的一个辩论者,让两个学生一个扮演小儿,一个扮演孔子进行争辩,从而懂得反问句在使用时还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把这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的时间,让他们不再只是被动思考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自己能提出问题,即便这个问题不一定很有价值。为此,删减一些教师认为值得完成的教学任务也很可行。

“陌生化”文言文教学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陌生化”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特征是言文并重、文史结合、以学定教,挖掘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寻找真正符合文言文学习的方式,助力学生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