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达成课程目标的需要和探索

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达成课程目标的需要和探索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显然离这样的要求相距甚远,以“考试”为中心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对文言

所谓“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1]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学习文言文的要求。

“陌生化”教学应依据《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文言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一)文言文教学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由于文言超越方言、超越时代的特性,它具有了两千多年来记载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主要工具的资格。中华民族凭借文言文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显示了汉语文化的魅力,因此,文言文是与中华民族文明史共存的。

那些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文表现了先哲们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情操,是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因此,《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必须关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要从小做起,在教育中增加中华文化的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记忆力强,在小学生中普及一些中华文化的典籍,背诵一些经典的名句名篇,同时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是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3]朱自清先生早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在于文化”。

庞朴指出:“民族总是某一特定文化下的民族,文化总是某一特定民族中的文化。历史已经证明,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来构筑未来的大厦;如果无礼传统,一味前倾,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回复。”[4]

刘梦溪提出,当今文化传统的承续与重建,有三条途径比较行之有效:第一是文本经典的阅读,第二是文化典范的熏陶,第三是礼仪文化的熏习。[5]

文言文教学应当传承文化。“陌生化”文言文教学致力于“言”的文化性教学,“言文并重”,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二)文言文教学应突出其“实践性”与“人文性”

“文言经典的读解要凸显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文言经典正因为有表现生命的本质内涵,才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6]其生命价值与人文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次,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言语学习,而应根据其文本特点,强调其“实践性”。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言、词的学习上,将教材中的文言作品仅仅作为言语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www.xing528.com)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7]

“陌生化”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语实践,不仅仅是教师的“串讲”,而是给学生更多时间与空间让其参与言语实践。“陌生化”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加强文学性的渗透,达到“言文融合”。

(三)文言文教学应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日常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对学生的“学”关注较少,特别是对“如何学”,“如何学得合理、高效”关注更少。《课标》要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而“陌生化”文言文教学则关注学生的“学”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实践中倡导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本,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从而逐渐获得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信息时代的人才不但要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综合的素养、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不但要有健康的体格,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有个性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但要有良好的教育经历,更需要有创造的意识、合作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习惯。”[8]文言文的教学是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生命生成,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个人的文化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性价值的意志,并有所创造。《课标》指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9]

“陌生化”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心态学习文言文,从文言文中积累“美”、发现“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显然离这样的要求相距甚远,以“考试”为中心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充满厌倦之情;枯燥的、反复的训练让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远离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尝试对文言文进行“陌生化”课堂教学,以新的学习方式与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