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历来重视如何“教”的问题,近年来也已日益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但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相比较现代文、作文,如何指导学习文言文要落后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学习”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另一方面,文言文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教师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都较低。
(一)学习方式现状
重字词的教法降低了学习积极性。文言文在字、词、句上与现代汉语不同,初中生因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字、词、句上的困惑是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文言字词句的解释上,片面强调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解释,这种教法对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确实能降低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难度,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心理,但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产生倦怠心理,不会去主动探究文本,也无从谈起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同时,过多的讲解挤占了课堂时间,学生没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当堂运用,导致文言文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很少探究学习方法。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导致学生很少会花精力在文言文有效学习方法的探索上。他们只是一味按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文言文的步骤进行学习,而缺乏开发适合自身学习方法的兴趣。
学习时间的减少,课程的增加,耗时费力但高效的学习方法被放弃。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语,可见诵读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中学阶段学习科目的增加和教师为应付考试对课堂朗读时间的占用,学生的诵读时间越来越少,文言语感的培养进度也随之放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是来自自身的熟读体悟,而是参考书和教师的讲解。
(二)学习方式单一成因解析(www.xing528.com)
文言文形式的改变导致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文言文由以前的没有段落、没有标点符号的形式,变成今天等同于白话文的形式。文言文形式的改变始于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推行与白话文有关的语文改革,还有采用简体字和标点符号等进步做法。太平天国的文书上还破天荒地加上了逗点、句点、人名号、地名号等四种标点符号,这都是便于阅读和教育的”。[22]形式的改变主要便于阅读理解,使受众更广,但不利于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
本来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一般是带读,边读边标,然后是点,再是由篇到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读、标、点。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是先要求对一篇文章有整体的了解,然后才是章句的理解。而今天的文言文加上标点后,断句的要求基本没有了,也使教师与学生也失去先需要整体理解文本再去理解章句的过程。这与“化蛹为蝶”的道理一样,由蛹变为蝴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只有冲破束缚自己的茧,才能得到生命的升华。而好心的人们想当然地帮助蝴蝶,拿起剪刀剪破蛹,蝴蝶是能爬出来,但你看到的是不会飞的或者是死亡的蝴蝶。文言文的标点符号类似于这把“剪刀”,学生在学习阅读文言文时少了“冲破束缚自己的茧”的过程。如果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学生要想大致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必须读完全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理解字词,这是符合汉语的学习方式的,由篇到章到句。
文言文形式的改变导致诵读的缺失。由于需要断句标点,需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所以必须读,既要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意思,还要读出文章的条理文脉,更要读出文章的意味,在这样的要求下,有目的、有层次、多种方式的诵读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发展。所以古代文言教学,开始“点读”。由老师领读一句,就点断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就领会一句。读到一定程度,然后领读一段,跟读一段。有时或唱读、或吟读、或诵读、或背诵,师生配合默契,心领神会,读到入情入理乃止。多读,以熟求通;甚至由浅入深的原则也不大管。“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在阅读上狠下功夫,而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籍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23]如《论语》开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微言大义是连大儒也感到深奥的。可是这样随着旧格调吟诵,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有不少人渐渐也就会了。这方法,就是晚到鲁迅先生弟兄也仍在用。他们白日在三味书屋随着老师吟诵;放了学,杂览,读得更多。学通了,用的只是一个处方,多吟诵多读书。这很费时间,很费力量。到了今天,“多吟诵”“多读书”这两种被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难以做到、难以继承(现实不允许),新的方法又未研究出。所以,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方式有传统的“形”而无“质”:是“背诵”不是“吟诵”,是“多练习”而非“多读书”。学习方式各年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差不多,没有区别。首先,在日常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动口。其次,朗读的目的单一甚至不明确,更多时候仅仅为了背诵。所以,今天文言文课堂上呈现的朗读缺少方式方法,目的模糊,学生缺少朗读动力。
语文教学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研究较少,何况是文言文,更何况是针对不同年段的文言文学习方式的研究。所以,教师基本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教学,至于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顾及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