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科研成果进入市场、获取市场价值这一关键环节,基本是不受重视的最弱一环。这也就造成很大比例的科研成果与市场实际需求是脱节的,或者说绝大部分科研成果离创造有价值的商品有很大的距离。自从国家呼吁科技人员是“双创”的重要主体,推出科技人员投入创新创业的各类政策后,各省市也在积极推进。可是,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需要依循,并不是国家几个政策,束之高阁多年的科研成果就变成了价值客观的产品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个过程,从成果初步应用,到形成产品,直至达到规模化、产业化阶段,都可以算作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长周期过程,一个科研项目完成后,其成果需要有一个逐步成熟、主动推广,并被社会所认识和认可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有的三年五年,有的十年八年。既然多年来的科研成果“虚”得厉害,那么科技人员“双创”就意味着是一场长期的攻坚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就能打赢的。那些所谓速战速决取得的巨大“双创”成效,除了少部分是真实存在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各单位将各类历史数据拿过来堆砌而成的而已。还有的科研院所,甚至忽略科研本身这一基础,盲目鼓动所有科研人员投入“双创”,为了给上级主管部门交一份好的答卷。这是典型的拔苗助长,不但掩盖了事实真相,让上级主管部门盲目乐观,长期以往,不但“双创”效果不明显,还会将科研的根基连根拔起。
基于成果转化的技术应具有延续性,攻关项目应大部分基于单位多年的技术优势和历史沉淀的状况,在此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延伸和产业链的延长。一些国际级的大型科研院所可能有一定数量拿得出手的可转化科研成果。对一些科研薄弱的省级科研单位而言,现实并不乐观。目前江西省内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一是政府政策主导型科研立项导致成果产出以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居多,市场化成果少;二是职称型科研导致成果产出主要是为了满足职称评审需要的成果居多,而真正有市场前景、能转化应用的成果少。江西省内的很多科研院所就缺乏技术成熟、沉淀和延续,这也是为什么调研的结果显示缺乏真正有价值的可转化的科研成果才是当前我省推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遇到的最根本的短板。(www.xing528.com)
即使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成效,即使上级主管部门天天盯着有关成效数字的上报,各科研院所也不能为应付而虚拟成效,科研院所和省政府的目光一定不能短视。省内主管部门也需要认识到,区域科技创新局面的升华不是一部政策或者强大的利益诱导就能短期内全面实现,它是方方面面因素逐渐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赣八条”“赣十条”是一座航标(或者导向),它将我省的科研工作逐步在导向市场、导向应用领域,但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急于盲目验收转化成果,因为一旦因此损坏区域内科研的根本,将得不偿失。因此相关激励政策应长期实行,其政策红利可待长期释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