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初政权认同困境:遗民与逸民

明初政权认同困境:遗民与逸民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末明初的隐士,也基本上可以分为无心于政治的“逸民”和眷顾前朝的“遗民”两类;他们的大量存在,显示了明初所面临的认同困境。本章将结合前贤研究,并尽可能使用新的史料,对明初所面临的政权认同与合法性困境作较为具体的论述;从一定意义上说,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催生了明初旨在借以塑造自身正统形象、唤起士大夫“夷夏”意识与政治热情的种种礼仪改革举措。

明初政权认同困境:遗民与逸民

元明之际文人辈出,文学甚为兴盛。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然而翻读写作于元明鼎革乱世的诗文集,扑面而来的却首先是一股浓重的隐逸之风与山林之气;真正感时伤世、“赋到沧桑”的作品,相比之下要少得多。这一时期的“隐士”之众、与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文之多,超乎后人的想象,据此甚至可以将元明之际称为“隐士时代”[4]。美国著名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k W.Mote)曾经将宋亡后的元代隐士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儒家的忠贞理念、心系故国的“义务型隐逸”(compulsory eremitism),另一类是基于儒家“时”的观念,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自愿型隐逸”(voluntary eremitism)[5];如果套用中国的传统词汇,前者即是以伯夷、叔齐为代表的“遗民”,而后者则约略接近以巢父、许由为象征的“逸民”[6]。元末明初的隐士,也基本上可以分为无心于政治的“逸民”和眷顾前朝的“遗民”两类;他们的大量存在,显示了明初所面临的认同困境。

关于元明鼎革之际士大夫对朱元璋政权的态度,钱穆和萧启庆做了出色的研究。钱穆在《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及其续篇中首先指出,明初士人普遍昧于《春秋》“夷夏”之义,眷恋前朝才是他们的真实心态,甚至连刘基、宋濂等明代开国“从龙佐命”诸臣亦不例外,这与读史者对明初“华夏重光”的想象大相径庭。萧启庆在《元明之际的蒙古色目遗民》和《元明之际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择:以各族进士文中心》两篇论文中,分别以元代少数族群和进士群体在明初的出处为研究主题,指出“真正影响元明之际士人政治抉择的因素是‘君臣大义’,而不是‘夷夏之辨’”[7]。郑克晟教授对元末江南士人的研究也显示,明初江南士人普遍追怀元代,而对新兴的朱明政权殊少亲近之感[8]。尽管前辈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其中的某些问题(如元明之际的“逸民”)似乎仍有可发之覆。本章将结合前贤研究,并尽可能使用新的史料,对明初所面临的政权认同与合法性困境作较为具体的论述;从一定意义上说,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催生了明初旨在借以塑造自身正统形象、唤起士大夫“夷夏”意识与政治热情的种种礼仪改革举措。(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