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主体更加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发展联通了全球,尖端武器(包括生化、核武器)的制造等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和社会群体掌握。基于这种情况,发动和参与战争的主体将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比如,战争的主体还可能包括贩毒集团、恐怖组织、宗教团体、种族主义和犯罪团伙等。
(二)战争层次趋于模糊
传统的地面交战中,由于兵力的有限及指挥通信手段的落后,作战不可能在战场的全部地域同时开始,而只能从“一点”的战斗开始。由“一点”战斗的胜利发展为“一线”战役的胜利,再由“一线”战役的胜利发展为“一面”若干次战役的胜利,最后发展为整个战争的胜利。战斗、战役、战争具有显著的递进性。因此,一般来讲,一场战争由若干次战役组成,一次战役由一系列互相关联的战斗组成。按照这个逻辑,战争的外延最大,战役居中,战斗最小,三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这里“积小胜为大胜”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战也明显地区分为战斗、战役和战争。
高技术战争登上历史舞台,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新的战争形态使传统战争的性质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作战样式和作战方法。人们在仔细考察新近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时,发现有的作战行动既不能简单地划入战斗,也不能简单地归入战役;有的作战行动投入的作战力量是战术级,而完成了以往需要投入战役战略力量才能达成的战果;有的作战行动持续的是一次战斗的时间,但却达成了战役甚至战争的目的;而更为普遍的是,大多数的作战行动都具有相同的行动链,即战略筹划—战役指挥—战术行动。战略级的目的,通过战役级的指挥、以战术级的行动来实现,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以往属于战略、战役级的武器装备直接用于战术级的作战行动。战争、战役、战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www.xing528.com)
(三)战争的暴力性弱化
虽然信息化战争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暴力本质,战争仍然是一种“流血的冲突”和“流血的政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的高涨,利用网络攻击、黑客入侵、新闻媒介等手段引发了战争领域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另外,由于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无辜滥杀现象也大量减少。同时政治对战争的控制和制约作用越来越大,进攻一方更加注重影响对方的意志,通过非暴力的“软”打击行动来减少伤亡,换取胜利。就一场战争而言,其时间、范围、规模和破坏程度与过去相比,特别是与全国性战争相比,常常会有所降低。
(四)战争的目的发生转移
信息化战争所追求的目的,更加靠近国家战略要求,强调意志征服,除了表现政治固有的“权力”特征之外,还表现出政治深层的经济属性。工业时代,战争通常以敌人是否被消灭和占领多少土地为胜负价值标准,消灭的敌人越多,取得胜利就越大;占领敌国的领土越多,取得的胜利就越彻底。在这种胜利观的支配下,战争不是空间越打越大,就是时间久拖不决。而在信息时代,战争发动者为减少人员伤亡,追求的目标与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不再追求完全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剥夺敌国的生存权利或完全占领对方国土,使其成为自己的殖民地,迫使敌方彻底投降等“终极目标”,而是有限度地做出让步,开出让对方可以接受的条件,追求最小的“代价利益化”,即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所取得的利益之比最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