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军事教程:兵不血刃的电子对抗技术

大学军事教程:兵不血刃的电子对抗技术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使用的电磁频谱,运用电磁能量来探测、确定、削弱或瓦解敌方使用的电磁频谱,同时又能保障己方正常运用电磁频谱的军事行动,是电子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子对抗斗争中,光电对抗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电子对抗领域。通信对抗侦察,是为获取通信对抗所需的情报而进行的电子对抗侦察。雷达的电子进攻和雷达本身的电子防御,常被称为“雷达对抗”和“反雷达对抗”。

大学军事教程:兵不血刃的电子对抗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几乎渗透到军事技术的各个领域。电子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装备数量的多少,已成为军事系统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包括C3I系统在内的一切军事电子系统的效能能否充分发挥,将直接影响现代化武器系统乃至整个军事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敌对双方围绕电子系统使用效能的削弱与反削弱、破坏与反破坏的斗争——电子对抗,已成为现代战争的显著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电子对抗概述

1.电子对抗的定义

电子对抗是指采用各种措施、行动(比如利用电磁能或定向能)以攻击、削弱、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电子设备(系统)正常发挥效能的斗争。

电子对抗(电子侦察、干扰)一般不能直接对敌方人员和武器装备构成杀伤,但它能使敌人无线电通信指挥系统失灵、雷达迷茫、火炮导弹系统失控,为保卫自己和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创造条件。因此,电子对抗对夺取战争中的制海权、制空权,甚至整个战争的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军事电子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在国外,电子对抗通常被称为电子战。1993年,美军将电子对抗定义为:电子战是利用电磁能和定向能以控制电磁频谱,或用电磁频谱攻击敌方的任何军事行动。电子对抗与电子战的实质相同。

2.电磁频谱

电磁是物质所表现的电性和磁性的统称,如电子感应、电磁波。频谱则是一个信号的各次谐波,同一个信号参数可以是幅度和相位。电磁频谱是这两者的总称。

按照使用的电磁频谱,运用电磁能量来探测、确定、削弱或瓦解敌方使用的电磁频谱,同时又能保障己方正常运用电磁频谱的军事行动,是电子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雷达电子对抗的频段有米波、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四个波段。进入光波波段,则称为光电对抗,包括红外对抗、电视对抗和激光对抗等,主要用来对付红外探测、夜视设备和激光雷达,以及对付红外、电视、激光制导的武器系统。在电子对抗斗争中,光电对抗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电子对抗领域。

3.电子对抗的主要内容

电子对抗的主要内容有无线电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光电(红外、激光)对抗等。

(1)无线电通信对抗

无线电通信对抗简称通信对抗。通信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语音通信中的信息是语言,以差错率(误码率、误比特率)衡量。数字通信中的信息是数据,将原始数据如语言、文字、图像等变成数字通信脉冲编码信号而实现信息交换的方式,称为数字通信。无线电通信是把信息从发射端传送到接收端,通信系统的质量以有效性、可靠性、抗干扰性指标衡量。通信对抗是指为削弱、破坏敌方无线电通信设备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无线电通信设备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的统称。其基本内容包括通信对抗侦察、通信干扰和通信电子防御等。

通信对抗侦察,是为获取通信对抗所需的情报而进行的电子对抗侦察。其主要通过搜索、截获、分析和识别敌方无线电信号等方式,来查明敌方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频率、频谱结构、调制方式、功率电平、工作体制、配置位置以及通信规律、通信网络的性质和组成等。

通信干扰,是为削弱或破坏敌方无线电通信效能而进行的电子干扰。按干扰性质,无线电通信干扰可分为压制性通信干扰和欺骗性通信干扰。欺骗性通信干扰又叫做通信欺骗。通信干扰的目的,在于破坏、降低敌方通信系统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般雷达的发射和接收是在同一地点,而通信的收、发则分在两地,往往不知接收端的位置,通常只能在较大方位范围实施干扰。通信干扰信号对通信发射端不产生干扰作用,仅对通信的接收端进行干扰。当通信干扰信号特征与通信信号特征接近吻合,接收机难以区分干扰信号时,干扰效果最佳。

通信干扰的方式与雷达干扰方式类同,有窄带噪声和连续波单音干扰(瞄准式)、宽带噪声干扰(阻塞式)和扫描调频干扰(扫描瞄准式)。语音通信干扰的调制方式有等幅报、调幅报、移频报、单边带等。对不同通信方式必须使用不同的最佳干扰方式,对语音通信的干扰使系统信噪比下降,接收端听不清,对数字信号的干扰使系统信噪比下降,误码率增加,信息无法恢复。

通信电子防御,是电子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护己方电子设备及其系统正常发挥效能所采取的措施与行动,主要包括反电子侦察、反电子干扰和反辐射武器等。该防御通常由雷达、无线电通信等专业部(分)队和使用各种电子设备的战斗部(分)队,按统一计划分别组织实施。

(2)雷达对抗

雷达是通过发射探测脉冲并接收被照射目标回波来发现、测定目标的空间位置并可对目标进行跟踪的设备。雷达对抗是指与敌方雷达和雷达制导导弹系统及火控系统做斗争的各种战术和措施的总称。它利用专门的电子设备或器材,对敌方雷达设备做斗争,以阻止敌方雷达获得电磁信息,减弱和破坏武器系统的效能和威力,同时保护己方的电子设备及武器系统在敌方干扰条件下仍能发挥效能和威力。其中,进攻性对抗措施主要包括雷达的侦察、干扰、伪装、欺骗和摧毁。

1942年9月,美国海军首次在实战中应用了雷达对抗。雷达对抗发展最早,技术更新最快,对抗频段分布最宽,是综合技术发展最受重视的一个专业领域。70多年以来,雷达对抗技术和装备发展迅速,其战术应用效果明显。由于雷达对抗装备能够及时发现雷达的照射,快速测量雷达信号参数和识别威胁,可对最具威胁的雷达进行干扰破坏,从而使对方的雷达迷茫,雷达制导的导弹系统和火控系统失效,因而成为现代防空系统以及飞机、军舰等高级平台保卫自己、消灭敌人必须具备的电子技术设备。

雷达对抗与反对抗的斗争,其实质是电磁信息的斗争。雷达对抗按技术的不同可分为:雷达对抗侦察、雷达干扰和反辐射摧毁等。雷达的电子进攻和雷达本身的电子防御,常被称为“雷达对抗”和“反雷达对抗”。

随着雷达对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雷达对抗技术的特点和要求是:发展单倍频程、多倍频程的天线,微波元件和功率器件的圆极化和多种极化,以适应对各种雷达的侦察、干扰;雷达干扰机应有尽可能高的功率,特别是高的连续波功率;全频段、全空域的侦察干扰能力;适时快速的信号处理能力,以适应高密度、多威胁目标的信号环境;能够准确获取雷达的多种参数,具有掌握各种雷达“指纹”的能力;综合使用多种对抗技术,对付多部雷达的能力;具有多种技术设备,对雷达技术发展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

未来战争中,雷达对抗与反对抗斗争将更加激烈,雷达对抗可在空间、地面、海上和水下进行,促使了“空中电子战”的迅速发展。

(3)光电对抗

光电对抗包括光电侦察与反侦察、光电干扰与反干扰、光电制导与反制导、光电隐身与反隐身、光电摧毁与反摧毁等。

为避免雷达对抗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军事大国都继续研究红外线在军事上的应用。1950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个无源红外线制导系统,首先在AIM-9“响尾蛇”导弹上应用,使之具有了较高的跟踪精度。随着该导弹的装备,红外对抗从此应运而生。美国海军作战飞机在配备红外制导导弹的同时,还在飞机上配置了红外探测瞄准设备,此后其他作战飞机也陆续配置了与雷达报警设备功能相似的红外告警设备及红外对抗手段,以破坏红外制导导弹的跟踪效果。

越南战场,20枚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17座桥梁。马岛战争中英军用ALM-9L攻击阿根廷的幻影飞机,发射了27枚导弹,击落了阿根廷24架飞机。海湾战争中,许多重要军事目标是由光电制导武器毁伤的。目前世界上光电制导的武器已有100多种,美国在研的红外制导导弹有30多种,红外成像制导导弹和激光制导武器各20多种。

光电对抗频段包括激光、红外与可见光频段。光电制导包括红外点源制导、红外成像制导、红外—雷达复合制导、红外—紫外双色制导、激光制导及电视制导等十几种,其产品有数十个型号。光电威胁频谱宽:紫外波段0.2~0.4毫米;可见光波段、激光波长分别为0.53~0.904毫米、1.06~10.6毫米;红外波段1~3毫米、3~5毫米、8~14毫米。光电威胁是全方位、全天候的威胁。光电电子对抗的样式与雷达电子对抗类同,包括攻防两个方面,但其频段高(波长短),技术难度大,已构成独立的光电对抗领域。

光电对抗的主要设备有激光测距机、激光雷达、红外侦察、电视跟踪等十几个类型、数百个型号。光电对抗侦察主要是指截获对方的光电辐射信号、测量技术参数,分析、识别辐射源类型,判断截获性质,获取战术情报等。

4.电子对抗的产生和发展

1906年,德国的富勒斯特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只可以对无线电信号起放大作用的真空三极管。这是电子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既促进了军用无线电报、电话和广播事业的迅速发展,也为电子对抗准备了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电子对抗作为一种作战手段引起了军事家的兴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军事强国都努力发展自己的军用电子技术,旨在争夺电磁优势。1937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在英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设置雷达网,该项工程于1939年夏季全面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东部沿海的雷达网在保卫英国三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对抗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时期。直至1947年末,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三名物理学家肖客莱、巴丁和布拉坦研制成功第一只点接触型晶体三极管,为电子对抗设备向着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电子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朝鲜战争中,面对中、朝军队的反攻,美军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老式干扰机安装在B-29飞机上实施无线电干扰。战争结束后,美国官方出版的《美国空军在朝鲜》一书中指出,如果当时没有电子对抗的支援,B-29飞机的损失可能是原来的3倍。

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们对电子对抗又有了新的认识。先是在携带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上安装了多种类型的电子对抗设备,以干扰敌方的地面预警雷达、引导雷达和导弹制导雷达,对抗敌人歼击机的无线电指挥通信系统和截击雷达系统。飞机上还装有消极干扰弹,投放锡箔条引诱敌人的红外寻的导弹上当。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专用的电子武器对抗系统,美国空军研制了形似飞机,头部装有一个雷达反射体——代号为“鹌鹑”的灵巧装置,上面装有一部和B-52重型轰炸机上使用的无线频率完全相同的干扰发射机,可用同样频率施放无线电干扰。在越南战场及其以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中,电子对抗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争夺战场的电磁优势,已成为争夺战争整体优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对抗经历了由通信对抗到雷达对抗,再到电子武器系统全面对抗几个发展阶段。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发展陆、海、空军电子对抗装备和提高电子对抗能力,始终是各国争夺电磁优势的重点。近20年来,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及微型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军用电子设备正向小型化、性能好、价格低廉的方向发展,为大量使用电子对抗装备提供了广阔前景。现代战争中,几乎每一个作战单元都配有电子设备和电子对抗装备,如警戒雷达、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机等。电子通信装备和通信干扰机、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及其他电子对抗装备已在战争中得到普遍使用。为争取未来战争中的电子对抗主动权,许多国家专门建立了电子战部队。

(二)电子对抗的主要作用

1.获取重要军事情报

未来战争是信息时代的战争。利用电子对抗的装备和手段,查明敌方电子设备的工作性能、技术参数、类别、数量和配置位置等,判断其兵力部署和行动企图,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1943年4月,日本海军大臣山本五十六到前线(中所罗门岛)视察,日本第8舰队司令给另一个指挥所发出了有关视察路线和时间的电文。由于电文被美军截获并破译,所以当山本五十六出发后,美军便出动18架战斗机将山本座机击落。

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为了对伊拉克实施空袭,获取伊军雷达及防空系统情报,美国在投入的53颗各类卫星中,至少有12种共18颗侦察卫星,300余架预警侦察飞机及许多地面电子情报站对伊军实施侦察,伊军大多数军事行动难逃多国部队的“电子耳目”监视。海湾战争爆发前,沙特在美国授意下数次派战斗机闯入伊领空,以激起伊军的雷达反应,从而测定其雷达位置,分析其性能,美军空袭时顺利实施了电子干扰和压制。美国三方技术安全局为美军提供了伊拉克核、生、化、导弹研制和常规武器生产实施的情况及位置,为轰炸提供了目标信息。美国国防测绘局提供了1.16亿张地图拷贝和上万张照相地图,为“战斧”巡航导弹袭击陆上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

2.破坏敌方作战指挥

破坏敌方作战指挥,使敌军瘫痪陷入被动挨打境地,是电子对抗的重要任务。1944年,苏军在加里宁格勒附近包围了德军一个重兵集团,德军试图用无线电与大本营联系,求得增援和突围。苏军派出无线电干扰分队压制了德军的无线电通信,使德军250次联络未能成功,终至全军覆没。德国集团军司令被俘后供述,投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无法与大本营取得通信联络。

3.掩护突防和攻击(www.xing528.com)

雷达作为预警和兵器制导装备,已成为防御体系的“哨兵”和“千里眼”。它们能对空、对海实施警戒,及早发现来袭敌机、导弹、舰艇,可对火器实施射击控制和导弹的制导。进攻时对敌方雷达系统实施干扰欺骗或摧毁,使其失去战斗能力。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空袭编队得到了各种电子战飞机4 000多架次的电子支援,掌握了制电磁权,致使伊军作战飞机和防空导弹部队未能做出有效反应。

4.保卫重要军事目标

在重要城镇、桥梁、机场、工厂和军事要地等目标附近,设置有力的雷达干扰设备或采用欺骗手段,能有效干扰敌方轰炸机瞄准雷达和导弹的制导系统,使飞机投弹不准,导弹失控,减少被击中的概率,达到保卫重要目标的目的。如海湾战争中,伊“飞毛腿”导弹发射系统对多国部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成为多国部队重点轰炸目标。伊军为了欺骗多国部队,用铝板塑料制成许多假导弹发射架。这些假导弹发射架在雷达荧光屏上显示的雷达回波与真发射架极为相似,引诱多国部队无效轰炸,有效地保存了实力。

5.夺取战场主动权

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电子对抗将发挥重大作用。没有制电磁权,就很难有制天权、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就很难掌握战场主动权。国外有人把电子对抗比作高技术武器的保护神和效能倍增器,视之为与精确制导武器、C3I系统并列的高技术战争三大支柱之一。

(三)电子对抗手段

电子对抗宏观上包括电子对抗与电子反对抗两个方面。电子对抗手段不断创新,派生有电子隐身与电子反隐身、电子制导与反制导等,归结起来主要包括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

1.电子侦察与反侦察

(1)电子侦察

电子侦察是一种搜索、截获敌方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信号,从中获取其战术、技术特征参数及位置数据等情报的活动。它是电子对抗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组织实施电子干扰和电子防御,为部队作战行动提供准确的情报。

电子侦察是通过截获、探测、分析、识别威胁辐射源信号特征及有关参数,输出各类辐射源的特征报告,然后对多类报告的信息进行跟踪—滤波、融合—归并、识别—更新、态势评价和威胁估计等数据处理,获得准确可靠和完整的电子情报,为电子对抗及作战提供情报。

电子侦察按对象可分为:雷达侦察、通信侦察和光电侦察。雷达侦察是指侦测、记录敌方雷达及雷达干扰设备的信号特征参数,并对其定位、识别。通信侦察是指对敌方无线电通信电台和通信干扰设备,进行侦察测向、定位,并根据通信电台的技术性能、通信诸元、通联规律,判别通信网的组织、级别和属性。光电侦察是指截获和识别敌方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武器的激光辐射信号和飞机、坦克、导弹等本身的红外辐射信号。

电子侦察是夺取电磁优势的前提条件,没有时空限制,每时每刻都要进行,是和平时期电子对抗的主要形式。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电子侦察技术提高侦察效能,研制智能化接收系统,扩大侦察频段,提高信号截获概率和测量精度,以及提高分析处理能力等。

(2)电子反侦察

电子反侦察是为了防止敌方截获、利用己方电子设备发射的电磁信号而采取的措施。目的是使敌方难以截获己方的电磁信号,或无法从截获的信号中获得有关情报。

电子反侦察的主要措施有:电子设备设置隐蔽频率和战时保留方式,平时采用常用频率工作;减少发射次数,缩短发射时间,尽可能采用有线通信、可视信号通信等通信手段;使用定向天线,充分利用地形的屏蔽作用,减少朝敌人方向的电磁辐射强度;将发射功率降低至完成任务的最低限度;转移发射阵地不使敌人掌握发射规律;减少发射活动,实施沉默。其具体做法还有:设置简易辐射源,实施辐射欺骗或无线电佯动;采取信号保密措施,使用不易被敌截获、识别的跳频电台等新型电子设备。

电子侦察无论平时、战时都在不间断地进行着,电子反侦察已成为经常性的电子防御措施。电子反侦察涉及所有作战部队,必须严密组织、统一实施,并与其他反侦察手段结合使用。

2.电子干扰与反干扰

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是现代战争中夺取战场电磁优势极为重要的作战手段,应灵活掌握,正确决策,实施计划管理。

(1)电子干扰

电子干扰是采取专用的发射信号干扰、破坏敌方电子系统正常工作的专用技术。其目的是削弱或破坏敌方电子系统遂行战场侦察、作战指挥、通信联络和兵器控制的能力;为隐蔽己方企图,达成战役、战斗的突然性和提高己方飞机、舰艇、装甲车辆等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电子干扰从宏观上可分为有源干扰、无源干扰两大类。按干扰专业、干扰专用平台、干扰技术、干扰方式和干扰机的组成类型有多种分类法。专业领域不同,干扰技术特点不同,电子设备的类型不同,信号波形不同,干扰波形设计也不同,如预警、探测、目标监视雷达与跟踪、制导雷达、火控雷达的干扰技术不同;干扰平台不同,作战环境不同,干扰机的设计原则也不同,干扰方案、战术、战法都不同;此外,自卫干扰、随队干扰、远距离支援干扰的设计重点也不同,从而构成陆、海、空军的电子干扰装备系统。对指挥员而言,重要的不是深研设计技术,而是要了解电子技术干扰概貌,决策干扰手段,选用干扰装备,组织电子战。

(2)电子反干扰

电子反干扰是识别、阻止敌方干扰以保护己方电子系统处于正常状态的技术。其目的是削弱或消除敌方电子干扰对己方电子设备使用效能的影响。

电子反干扰随着电子系统的不同而异,天线、发射、接收、显示、波形设计均可采用反干扰技术,而且从电子系统体制、组网运行上进行反干扰效果较佳。电子反干扰按电子设备种类可分为:雷达反干扰、通信反干扰、引信反干扰、导航设备反干扰和光电设备反干扰等。按作战使用可分为:技术反干扰和战术反干扰两大类。技术反干扰主要是提高电子设备本身在干扰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在电子设备的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系统中采取反干扰措施。技术反干扰针对性强,通常一种反干扰措施只能有效对抗一种干扰。战术反干扰的主要作用是:调整电子设备的配置、组网工作和综合运用等,将不同技术体制、各种频段的雷达配置组网,发挥整体抗干扰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探测和通信手段,有源、无源探测相结合;红外寻的、激光制导和雷达制导相结合;有线通信、运动通信和无线电通信相结合;设置隐蔽台、站(网),适时启用;利用干扰信号对干扰源进行跟踪寻的、定位,必要和可能时实施火力摧毁。

3.摧毁与反摧毁

专用电子对抗设备和作战手段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不仅使雷达、通信和光电设备难以发挥效能,而且对作战飞机、舰船、装甲车辆和精确制导武器等构成了严重威胁。电子对抗手段不断升级,已由消极防御发展到“软”杀伤,进而发展到“软”“硬”杀伤结合,对敌方电子设备直接摧毁。

(1)摧毁

摧毁是指在查明敌方电子对抗装备及其工作情况的基础上,用直接毁伤的方法使其瘫痪并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工作的一种电子对抗手段,主要有火力摧毁、派遣人员摧毁和反辐射摧毁等。

电子摧毁是对敌方的电子设备实体摧毁。反辐射导弹、反辐射无人机等就是这种“硬摧毁”的反辐射武器系统。反辐射导弹对辐射源实施摧毁性攻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接收到目标信号后发射。由于导弹具有“记忆”(锁定)装置,发射后,即使被攻击的雷达关机,它仍可“记住”其位置,不偏离航线而击中目标。另一种是“先升空后锁定”方式,先盲目发射,让其无定向在空中飞行、盘旋,一旦接收到目标信号,即咬紧目标,将目标摧毁。反辐射导弹的自导引系统是采用无源被动的跟踪方式,本身不辐射电磁信号,具有稳定性好、不易受干扰和突防能力强等特点,导引头工作频带很宽(“哈姆”反辐射导弹带宽达0.8~20吉赫),具有较高的制导精度,是当今战场上威慑力较高的一种有效电子战武器。

(2)反摧毁

反摧毁是利用战术或技术保护己方雷达及友邻雷达免遭反辐射导弹攻击的技术。目前常用的反摧毁技术有以下几种:采用诱饵引偏技术,部署假雷达阵地;采用雷达发射控制、关机、间歇交替工作;采用反辐射导弹告警系统;采用新型雷达,如低截获概率雷达、双—多基地雷达、高频雷达、毫米波雷达等;雷达与无源传感器联合组网实施综合对抗技术。

(四)电子对抗发展趋势

现代电子战装备发展的技术基础是超高速集成电路、微波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并行处理技术、光纤数据总线、高级程序语言和隐身技术等高科技成果。电子对抗将面临宽频带、高精度、低截获概率、多模式复合、多信号格式、多技术体制的电子威胁,并要面对全高度、全纵深、全方位的作战空域,必须具有快速应变的作战能力。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电磁频谱从射频段向全频段发展

雷达侦察技术向扩展频段、提高测向—测频精度、增强信号处理能力方面发展。根据国外现役及在研的电子侦察设备来看,21世纪,电磁频谱将从射频段向全频段发展。

2.对抗手段从单一向综合一体化发展

高技术综合战场是以高技术电子兵器的综合应用为特征的,它将导致未来的军事对抗和电子对抗的内容、模式和概念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的电子对抗中,空地、空海一体和陆、海、空、天、电磁一体的多维立体战要求有多功能的电子战系统。美军未来电子战装备发展趋势为:单平台电子战手段——侦察—干扰—摧毁一体化;单平台上的电子战装备与雷达、导航、通信等电子战设备和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多平台电子战设备的综合。法国汤姆逊-CSF公司研制了EWC3I雷达对抗与通信对抗的综合电子战系统。英国马可尼公司研制了多平台由软件驱动的EWCS综合电子战系统,电子战指挥控制系统在战场上与C3I的C2发生交联,并由单平台的综合管理向多平台综合管理发展。

3.C3I对抗是电子对抗发展的重点

电子对抗的对象是较广泛的,其中主要目标是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防空(指挥)雷达系统,武器制导(指挥)系统等。这些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即C3I系统。

C3I系统是国家和军队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军队的神经中枢。C3I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俄军认为:“只要能使敌军C3I系统瘫痪,我们便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