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仿与批评文化:美国法律案例解读

戏仿与批评文化:美国法律案例解读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L.L.Bean,Inc.v.Drake Publishers案”中,美国第一巡回上诉法院指出“戏仿是幽默形式的社会评论和文学批评”。对于类似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样的公众人物来说,人们的戏仿体现了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和批评权,是我国《宪法》第41条[42]赋予公民的权利。戏仿不仅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讽刺或批评,还可以表现为自嘲。戏仿能促进公众反思和自我反思,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的开悟,体现了宪法和著作权法的共同理念。

戏仿与批评文化:美国法律案例解读

在“L.L.Bean,Inc.v.Drake Publishers案”中,美国第一巡回上诉法院指出“戏仿是幽默形式的社会评论和文学批评”。[37]在“Hustler Magazine v.Falwell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那种令人反感的关于政治人物和公众人物的戏仿漫画也属于表达自由。法院指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核心在于能对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项进行思想的自由交流和意见的交换,这不仅有利于表达的个人,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对真理的追求。”[38]

在当今的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我们随处可见人们对公众人物的戏仿,比如把演员、歌星、体育明星等的头像做成表情包,或把他们的视频进行裁剪和重组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主题。“鬼畜”就是戏仿的一个表现形式。即使有些戏仿把这些公众人物丑化得不堪入目,也很少见有关公众人物向戏仿人主张权利的。在“New York Times v.Sullivan案”[39]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指引下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官员”概念,将前者引入诽谤法,成功地克减了公共官员的名誉权[40]在我国,也有相关判例采纳了“沙利文案”(Sullivan)的观点,并指出公众人物较社会普通人而言应当对社会舆论有较高的容忍义务,其人格利益在法律保护上应当适当克减。[41]再者,像明星这样的公众人物不仅可以通过人们的娱乐方式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中以增加自己的关注度,还可以延长自己的艺人生涯。对于类似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样的公众人物来说,人们的戏仿体现了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和批评权,是我国《宪法》第41条[42]赋予公民的权利。(www.xing528.com)

除了学术上的戏仿外,还有市民文化的戏仿。前者有我国《宪法》第47条[43]的支持,后者有我国《宪法》第2条[44]、第33条[45]、第35条和第47条的支持。市民文化的戏仿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需要通过这些滑稽来调节他们一天的辛劳、调节他们的苦闷和严肃,这是人们追求生活幸福的基本权利。戏仿不仅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讽刺或批评,还可以表现为自嘲。戏仿能促进公众反思和自我反思,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的开悟,体现了宪法和著作权法的共同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