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与哲学的共读:再创造数学观的反思性学习

数学与哲学的共读:再创造数学观的反思性学习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先后经历弗赖登塔尔3个群的共读,这成为我不断梳理自己的阅读、实现突破提升的一次次动力和契机。与我同时关注到数学史与哲学史关系的还有潘清和张青云,两位都曾经是杜威《我们怎样思维》共读小分队的成员,潘清长于佛学与心理学,而张青云此前参加了怀特海的共读,不同的视野共同关注同一话题,我们一同探讨那些古往今来的数学家兼哲学家们,这种反复的对话常可催生智慧。

数学与哲学的共读:再创造数学观的反思性学习

这种共同生活,扩大并启迪经验;刺激并丰富想象;对言论和思想的正确性和生动性担负责任。

——杜威[1]

、2012年初,我加入王丽琴博士发起的杜威共读小组,有机会与博士们、沪外名师们一起共读,作为非师范理科出身的我,近距离感受到文科博士的风采,学习到文科阅读、研讨的方式,读写相伴,很快在阅读中与大家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先后精读过《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之后,我的困惑依然在于:抽象本是初中以上数学的基本特征,那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如何落实“做中学”呢?这种“做”是否会冲淡“抽象数学”的味道?我深深感觉到:除了要有上位的教育哲学,更要有落实于数学的学科特征、思维特征。

2013年我选了20世纪世界两大数学教育家之一、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作品《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作为新的阅读内容。

我先后经历弗赖登塔尔3个群的共读,这成为我不断梳理自己的阅读、实现突破提升的一次次动力和契机。与我同时关注到数学史与哲学史关系的还有潘清和张青云,两位都曾经是杜威《我们怎样思维》共读小分队的成员,潘清长于佛学心理学,而张青云此前参加了怀特海的共读,不同的视野共同关注同一话题,我们一同探讨那些古往今来的数学家兼哲学家们,这种反复的对话常可催生智慧。(www.xing528.com)

2016年10月起我应邀在“大地良师”平台为老师们讲《中西文化差异溯源——从数学史说起》的自编课程,课程推进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又对比研究起老子孔子易经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

我在阅读中成长,更在写作的反复打磨中回望阅读与实践之路。

【注释】

[1]吕达,等.杜威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