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什么?是计算?是证明?弗赖登塔尔告诉我们,数学还可以是一种语言,其表现为数学形式化的特征。大约是受到由弗雷格(1848—1925年)、怀特海(1861—1947年)、罗素(1872—1970年)、维特根斯坦(1889—1951年)发起语言形式化哲学的影响,弗赖登塔尔举例说明半个世纪前后数学语言的变化,并从变量、函数、句法结构和概念的定义等4个方面叙述,最终落实于“形式化”这一主题。“自觉地掌握语言,把它作为准确表达的工具,这就叫作形式化。这是组织现代数学的方法之一。”
沪教版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面临两次语言的蜕变,一是六年级由算术语言到代数语言,二是八年级几何进入严谨的推理论证,函数语言的出现对于学生的语言适应能力也是挑战。(www.xing528.com)
数学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再创造并不断完善的语言。“当思想能被直观地描述时,马虎的语言是能被接受的;但是一件事越抽象,离直观越远,就越需要用仔细的语言来表达。”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考虑相关的背景知识,不可急于求成。比如,对于方程概念的发展便是如此,六年级初学一元一次方程,定义非常简单:“像这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个定义是不完整的,在初三复习时还要强调它是整式方程,还须强调“整理后”。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材既未强调整式方程(知识储备尚未完善)又未强调“整理后”(或许为回避诸如x=x+1的无解方程或x+1=x+1类恒等方程),这类问题或许只可作为课余闲话,而不适合用于命题测试,因为测试是教学的导向,如果所有老师都在课堂上纠结于无解方程与恒等方程,或许无形中加大了方程起点的难度而导致部分学生的厌学。正如弗赖登塔尔说:“语言是一种弹性工具,在用日常语言表达数学事实时,必须改造它,使之适应数学的需要。这种改造的过程还在继续着。最终阶段情况如何,还很难预料,但却不被完全地形式化;很可能有多种不同程度的形式化,各自适应于一定的特殊目的并在一定的交流环境中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