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最大,老师最好的起步

学生最大,老师最好的起步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悄然而生,这就是云课堂,将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从教语文第四年的我,接触了云课堂技术,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在师傅的指导下,在同伴们的帮助下,我对《海底世界》这一课例进行研究,并将云课堂技术运用到其中,上了一堂课。云课堂这样的新媒体技术,依托于新的教学平台,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的体现。

学生最大,老师最好的起步

青年教师初上讲台,对教学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的教学方法也许稍显稚嫩,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他们的成长,既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也得到许多前辈师傅的指点,他们在向有经验教师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一节里,大家可以看到青年教师的思考,他们在面对教育教学时积极创新、勇于尝试的做法常常会让人眼前一亮。从理论到实践,再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青年教师在教学之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我的故事讲给你听

车 莹

如今成为教师的我,常常回想起自己当学生的那会儿,和老师同学们,五十多人,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努力地学习,虽累,但心中总会升腾起温暖。那时的我们拥有阅读,浸透着文学阅读的课堂是欢欣飞扬的,我们徜徉在经典的作品里一年又一年。那时的记忆里留下了很多笑容,这些笑容是阅读时的快乐,也渐渐生成了我的性格和幽默,成为我将来生活里的轻松和豁达。我相信阅读和每一个人的生命连在一起。我更加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愿意静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我们每天的课堂都可以生活在这样的欢欣里。

因此,当上语文教师,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本本好书告诉孩子们,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愉快,记着并慢慢慢长大。在做详细计划前,我首先很明确一点,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推广儿童阅读不能也不该和日常教学分开,推广儿童阅读并非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它与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馨的联系。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建立了一个班级的阅读日志,包括第一学期每日课前背诵儿歌《日有所诵》、“每日一句话”的小组日记分享、每周四阅读小站的课外书朗读展示、平日阅读存折的积累;第二学期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每周一晚托班的班级读书会、每周六童声讲故事的微信专栏分享和小组循环摘抄本之旅等。我知道,站在那里,就像是站在一个高高的仪式中,这个仪式叫阅读。我相信,每当我的那个讲台高高堆起很多的童话时,我的教室就有了“欢欣的飞翔”。

事实上,这样“欢欣的飞翔”谱写了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许多故事,不只停留在一些孩子的心上,更多的是丰盈了我的内心,感受到师生间的相互成长。其中一个故事发生在一年级上半学期,那天清早我刚起床就收到一条短消息,短信中的父母很绝望,他们用近乎哭诉的语气请求我的帮助。原因是他们的孩子在家里对大人放声大吼,让大人失去了父母的职分,被逼到一种惨败的境地。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出于爱心,我想到把一个温暖又有些遗憾的故事讲给那个孩子听。我打开故事书,一页页地翻过,讲着一个父亲看着女儿从小女孩慢慢长大,父亲微笑地看着女儿的每一次跳舞,而他的女儿并不知道这些,后来女儿嫁人离开了家;父亲离世前请求女儿再跳一次舞给他看,那个时候的父亲也才知道原来女儿的每一次跳舞都是跳给父亲看的。故事里父女对彼此爱的真相是在父亲要离开时才知晓的,故事里的遗憾触动了听故事的我们。我对孩子们说,我们还要将这样的遗憾带到生活中吗?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父母都在爱着我们,我们发脾气他们不计较,不是他们不在乎,而是他们爱我们。下课后,那个孩子跟着我走出教室,噙着泪对我说,“我不再对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发脾气了,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也爱他们”。看着噙着泪的他,我仿佛看到他背后那对天使般的翅膀。我、阅读和孩子,这一年我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我的生活不因推广儿童阅读而憔悴疲惫,反而因推动儿童阅读而充实愉悦,越加喜爱生命,热爱生活。

多一个爱上语文课的理由

刘羿歆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我发现身边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一些调动学生兴趣的绝活,让学生爱上课堂。我也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如何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有更好的体验。

近年来,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悄然而生,这就是云课堂,将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云课堂”,即以互联网这个庞大的资源库为后盾,将学习资源、学习平台、学习终端、学习服务和学习网络有效整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打造的高效课堂。它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形成了一种传统课堂+云课堂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这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一种高效、便捷、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课堂形式。

从教语文第四年的我,接触了云课堂技术,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在师傅的指导下,在同伴们的帮助下,我对《海底世界》这一课例进行研究,并将云课堂技术运用到其中,上了一堂课。

运用新技术,激发好奇心

《海底世界》选自沪教版第五册的第三单元。这是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揭开了海底世界之谜,让学生初窥浩瀚无垠的海底中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资源。

我在课前准备时,发现简单的PPT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更为直观地欣赏迷人的海底?这让我想到,是不是可以结合云课堂技术进行教学。于是,我决定放弃使用纸质课本,而是将课文的电子版导入Pad,我收集到的一些图片与视频也导入其中。我从BBC的海洋纪录片等一系列的视频中截选了教学所需要的内容,还补充了自己暑假旅行潜水的一组视频,用图片与视频丰富课本的文字内容。

让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从单纯的文字了解,到通过看图片、看视频、整理表格、整理数据等一系列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运用Pad上一些简单的小程序,完成教学目标,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促进思考。

云课堂这样的新媒体技术,依托于新的教学平台,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的体现。在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挑战,师生熟练地在课堂中学习、操作及运用新技术,势在必行。同时,语文教学,也应适当地转变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眼界,加强阅读的延伸及信息内容的扩充。

简化操作,让课堂有趣

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学生对于云课堂及Pad的使用尚未习惯,看似十分简单的操作对他们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我在试教的过程中,任何一个运用到Pad的环节都会超时并出现很多操作性的问题。如:在Pad上圈划词语、在段落中把找到句子的划下来、表格的填写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有老师提议,还是放弃使用Pad转而回到书本的模式,中规中矩地上好这堂课,而我却想尝试一下自己的想法。

因此,我反复调整了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板块设计,将学生端Pad的操作尽量简化,努力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明白操作步骤,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快速地完成练习。在课堂练习环节,我通过推送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格中填入相应的内容。因为考虑到了学生填表能力的差异,我设计了拖动对应内容模块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把海洋动物的行动方式进行一一对应,只要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就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快速地完成练习。同时,我也能将学生的答案投在屏幕上,并进行点评和纠正。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讨论。我在电子书中插入了一些视频资源,学生可以打开对应的链接进行观察,自由选择自己想要讨论的内容,然后组织语言再和小伙伴进行交流分享。

这种自由选择的课堂正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因此,学生参与讨论并发言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

爱上语文课,形式可以很多样

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枯燥的文字,配上了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内容,原本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在又增加了人机互动,课堂学习的形式更丰富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课堂参与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电子书上,点到哪里就可以听课文中某一段的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可以反反复复地欣赏;看了喜欢的视频,可以和小伙伴进行交流分享;看着图片,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还可以写下自己喜欢的海洋动物和他们的行动方式,语文的听说读写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学生爱上语文课的理由有很多,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是学生爱上语文课的又一个理由。

一个新媒体技术的实践过程是需要一定的磨合的,尤其是语文课堂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如何利用新的媒体技术,同时做到基于课程标准,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让学生进一步爱上这样的语文课堂,这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并实践的过程。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进步,我也会继续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自助者助人,教人者自悟

吴思璇

挥别学生时代,正式踏入教师行业快一年了。白驹过隙,这一年,获益良多。回想起第一次站上三尺讲台时,我满怀期待,本以为教小孩子是比较简单的事情。但在真正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十分活跃。对于我这样一个见习教师来说,想要驾驭好课堂是有一定难度的,压力不小。

自助者助人,我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使自己走好成长每一步。作为老师,在提高自我教学素养的同时,需要不断地去思考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同时,更需要根据学情不断领悟教学之道,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教师的岗位上能站得更稳、站得更高!

团队相助,快速成长

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我,在进入课堂的时候,有着非常多的疑惑,很多时候光靠自己琢磨也是无法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学校十分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为此,给每位见习教师都配备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带教导师来帮助我们快速成长。我所在的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有一支由高级老师、区级骨干教师、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见习教师组成的带教链团队。在备课过程中,带教团队中的每位老师都竭尽所能给予我帮助,团队中的每个老师都是我的师父

一个学期转瞬即逝,在这一学期中,我在成长、在进步,这都归功于团队中每一位“大师父”“小师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准备见习教师汇报课的那段时光,大家抽时间听我反复试教、多次帮我修改教案、无私奉献出教学建议、一起出谋划策。汇报课当天,当我站上讲台面向学生,看到老师们为我鼓劲加油时,我瞬间感觉自己俨然已经属于这个讲台了。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前辈帮助我,我的教学方式和能力才会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迅速成长起来。

走进学生,结伴成长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只要拿着基准教案去备课、上课就可以了。可是,几堂课之后,我发现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并不适合我们班级的学生,有些问题太过简单,有些问题的难度又比较大。后来,经过导师和团队老师的指导,我才明白,要用好基准教案,一定要基于自己班级的学情进行适调。当我觉得教案中设计的一些问题对于自己班的学生存在一定难度的时候,在备课的时候,我可以提供一些提示,降低问题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所以,课下的功夫一定要做足了才能有底气站在讲台上。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我视每个学生为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单纯的教育对象;视每个学生为成长中的儿童,而不是“长大的儿童”。一路欢笑、一路探索,我和班里的孩子们度过了“磨合期”,我们的默契度也越来越高。课堂上,我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努力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这是知识的火花,更是智慧的火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也找到了驾驭课堂的“良方”——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

投入课堂,感悟教法

这一年,我学到了不少师傅们教的方法,也尝试着运用到《我喜欢小动物》这节课中去了。在适调教案时,我对一些环节做了预设,比如复述环节,担心学生难以把握重点进行复述,我特意找了4幅图,让学生在复述时更有条理。这节课重点学习“蠢事”部分,关于描写“蠢”的句子,课前我也进行了预设,想想孩子们会结合哪一句话来谈自己的理解,所以,我在PPT制作时增加了超链接,孩子们说到哪句话我就出示哪句话。

在学习“逗鳖”部分时,作者逗的时候,迅速把手移开,原来我在备课的时候,“迅速”这个词语准备让学生找找近义词或者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在讲到这个词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做动作来感受什么是“迅速”,于是我让同桌两人合作,做做动作,读读句子,发现效果还不错。

在指导学生朗读“要小心哪,不要给咬着,如果给咬了,还得打你一顿鞭子!”这句话时,有一位同学读得特别好,我当时就对他的朗读作出了即时评价,“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大人的关心!”

通过前期的准备,经过这一次上课,我真心觉得要上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

自助者人助之,在“打一”这样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氛围中做老师是幸运也是幸福的。幸运的是在这里有那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和舞台,让我在提升能力的同时知道团队的力量;幸福的是在这里有那么多有爱的同事们,他们时刻关爱着我的成长,见证我的收获。我将让这份温暖和幸福在我和我的学生的血脉里延伸,共同成长!

教学巧设计,课堂趣味多

张智俐

在作为见习教师的第一次汇报课中,我选择了《动物的休眠》作为汇报课的内容,在备课、试讲的过程中,在带教师傅和语文备课组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对于语文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选择篇目与研读教材

在选题时,要考虑到教学进度,也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我也是刚刚起步,三个月的教学过程中还在抓紧时间学习和反思,还不清楚自己更能驾驭哪种类型的课文。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度,课文的选择定位在第八单元。与师傅商量了一下,选择了《动物的休眠》。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普说明文,课文的结构很清晰,向我们介绍了蝙蝠海参的休眠时间、原因、地点和方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文章的语言并不枯燥,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蝙蝠休眠醒来的样子写得活泼可爱,形象地将动物休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这篇课文选自沪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向学生们介绍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科学常识和一些科学家从小热爱科学的故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要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重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知识的兴趣,阅读一下有关资料,相互交流读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生活态度。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练习写比喻句和用恰当关联词写句。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了解蝙蝠和海参休眠的主要特点;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找到相关句子,找出关键信息,完成表格;并借助表格和提示简要说说蝙蝠和海参休眠的不同之处。我们班的孩子对于动物世界的奥秘有浓厚的兴趣,对于本课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因此,本课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开展,课前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然后进一步深入学习,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展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圈划词句,提炼关键信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动物休眠的信息表,可以借助表格更加清晰地了解动物习性。最后,用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海参的休眠,能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品词读句,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美

语文课就是要体现“语文味”,要体现出语文课的文学性的特点,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这篇课文在语言上,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四字词语“三五成群”“忽高忽低”“成团成簇”等词的积累等。

在这篇课文中我也发现了文章的文学性的一面,以及对于写作有借鉴意义的地方。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用词是很严谨的,但是语言风格上生动活泼、幽默有趣。在用词严谨的方面,教学环节中列举了两处,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和意思。如:“什么”可不可以去掉,让学生来读一读,感受两个句子的不同。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吃的也没有了。

除此之外,课文还运用设问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可以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设问句自问自答的特点,感受设问句的作用,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活学活用。

生: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师:不,都不是。

文中多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蝙蝠和海参拟人化,更贴近读者的生活,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学生一起做做动作,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引读。师: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春天来了。“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新一年的生活”学生学“懒、欠”,我们一起做做动作,伸伸懒腰,打打哈欠。

师:瞧,蝙蝠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到了第二年春天又苏醒了,这就叫复苏。这句话把蝙蝠写得像人一样,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设计教学活动

知识的灌输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造各种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根据要求,分组合作完成表格,了解蝙蝠和海参休眠的具体情况,并讨论它们休眠的不同之处。

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阅读文章,找出关键信息。表格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归纳信息。如图所示,表格中包含了动物休眠的时间、原因、地点、方式。这个表格基本涵盖了这篇课文中的全部信息。填写表格的主要流程是首先找到相关句子,之后在句子中找到关键信息。

在表格填写上是找出文中内容填写,还是找到文章内容后提炼关键信息再填写,刚开始我也有些犹豫。比如说,蝙蝠和海参的休眠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吃的,缺少食物。然而课文中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蝙蝠是“什么吃的也没有”,海参是“再也没有吃的”。对于这个信息的提炼难度不大。但是在休眠方式上,信息提炼难度较大。三年级的语文课标要求主要是找出文中的相关信息,而不是提炼与概括,因此只要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即可。

课文介绍蝙蝠休眠的篇幅较长,介绍海参的休眠是比较简略的。因此在表格填写时,文中提供的信息其实是不能全面地介绍海参的休眠的。比如海参休眠的地点,文中只提到海底。海参的休眠方式就是睡觉。但实际上,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会发现,海参休眠的地点肯定是更详细的,海参的休眠方式可能也是有讲究的。所以,基于文章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这样对比相同与不同之处时,对比也不是很充分。但是,课文的重点是把相关信息找出来,学习寻找关键信息的方法。学生在掌握找相关信息的方法后,自然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继续查找更多有关信息。课文只是一个学习的开始,重点是激发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兴趣,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材料和知识面,学会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在阅读中可以有效获取信息。

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地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并指导。语文教学中,学生深入的感悟和细微体验都将对阅读和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和语言训练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从阅读的训练再到写作和表达的提升。

3.从课文出发,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

语言的组织和表达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完成动物休眠信息表后,学生根据填好的表格说出两者休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就是对于语言处理与表达的一个练习。在找到相关信息后,在小组交流中,将课文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材料,以课文为本体用自己的话生动完整地说出来,积累语言,在理解和表达中获得乐趣。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性较高的课堂氛围,在讨论中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交流中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拓展练习中,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动物的休眠,即“我”是小蝙蝠或者小海参讲讲“我”的休眠。学生对于这个话题都是很感兴趣的,学生在从课文中获得信息之后,重新组合,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梳理文章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作为一名见习老师,我在教学中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汇报课后,专家老师们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从课题的选择上讲,要体现这篇课文的文学性有一定难度。这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学生填写表格,总结蝙蝠和海参的休眠特点,有点像自然科学课。我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更深入地研读文本,分清主次,更好地展现语文课的语言美。

这次汇报课结束的时候听到班级中有孩子说:张老师,这节课很有意思,但没学够。我想这是对我这节课最大的肯定和鼓励。我相信一节好的语文课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通过这次汇报课的准备,我越来越深地感受到教学中的学问博大精深。在备课、试讲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感悟和反思,收获了很多。在带教师傅和备课组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只有继续深入了解教材,研究教学,才会在课堂上把精华展现给学生。

板书的作用

杨雨婷

著名板书研究专家彭小明提出:“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板书是艺术,是思维的结晶,是英语教师花费心血设计、提炼、创造出来的。”板书是经过老师提炼与筛选的课堂重难点。借助板书,学生能够从老师的梳理过程中,掌握课堂的重难点,尝试思考这些零散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学会如何将它们进行组织与串连。

可见板书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课堂的板书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文本或课件中不同形式的内容有条理地呈现在黑板上,这是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效果,更好地为课堂服务的一种教学行为。板书设计对每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出了高要求。一个实用的英语课堂板书,能强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习逻辑,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美观而且有创意的英语课堂板书更是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学得愉悦,教师教得顺畅,显著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因此,我不断钻研如何将板书设计得实用美观,更大地发挥它的作用。

在上完M2U2后,我对第一课时的板书内容有了一些反思和想法。首先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了Peter家人及其特点,板书内容如下:

可以看到,这一课时在描述How和What(can)方面做得非常详尽。通过学习,学生们能够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介绍自己的家人。这一课时最后的语用输出环节也是请同学们拿着自己的家庭照片,向其他同学介绍。在上课过程中,我尝试使用投影仪把小朋友的家庭照片投影出来,这样台下的学生也能看得比较清楚,参与度也会更强,但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没有将句型罗列在板书中,打开投影仪后也无法再使用PPT,那么台上介绍的学生也就不知道用哪些句型来进行语用输出。所以,最后只能让学生手拿着照片在台上看着PPT介绍,而这样做,台下根本看不清照片,台上同学介绍地再详细也很难引起共鸣。我想,如果我在写板书的时候能够把简单的句型框架呈现在黑板上,那这个最后post task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于是,我将板书修改如下:

经过这次修改后,句型框架被清晰地呈现在板书中,很好地解决了之前的问题。同学们能够在将家庭照片投影给全班的同时,根据黑板上的一些文字提示,快速完成对话练习。其他同学看得清照片,视觉听觉双重结合,参与度自然提高了,对于新单词的理解能力、新授与旧知相结合的运用能力也能得到加强。我想一份美的板书,并不只是单词的堆砌,而更需要考虑其与课堂的一个融合性与实用性,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之后的课堂中,我也时刻牢记这一点。

经过一个学期的历练与学习,在学期末,我也完成了自己的汇报课展示。作为见习教师,尽管这堂汇报课仍有些许不足,但在板书的设计上,我尝试适当加入一些图片,让板书看上去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也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强调板书中的内在逻辑,注重板书与PPT的相互联系,将重点信息与重点句型先后呈现在板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果然,课堂上经过我对这些关键内容的逻辑梳理,以及板书中这些信息的辅助,在最后的Post Task环节,同学们能够主动探索自己喜爱的昆虫的奥秘,并且较为流利地陈述这些昆虫的特征,课堂效果良好,课堂目标基本达成。

英语课堂板书不仅考验教师对课堂内容侧重点与教学逻辑的把握,而且要求教师将美的艺术融入其中。这样的英语课堂板书是实用的,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样的英语课堂板书是富有活力的,带领学生更沉浸地参与到课堂中,享受英语课堂的趣味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将越来越浓厚。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也将牢记这一点,多反思、多总结,让板书的美萦绕在我的每一堂课中。

记英语词汇真的有那么难吗?

胡罗怡然

在小学二年级阶段,一个单元的词汇其实并不多,但我却经常听见家长抱怨:“一个单元就4个新单词,我家孩子怎么就不会读?还老记不住了呢?”“哎,明明这些单词在家都复习过好几次了,怎么课堂默写错误率就那么高呢?”当然,我也听见学生很委屈地说道:“我在课堂上一直很认真,课后也花了不少时间去背诵单词,以为对它们的拼写、中文意思都很熟练了,但每次一到要用的时候就老是出错。”

的确,在我们周围见词不会读、听音不会写;见其形不知其音,听其音不知其形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学生一听到默写单词就皱眉头,觉得记忆词汇是负担,经常一脸不情愿的样子,有时父母勉强让他在家默写了,结果也是今天默写后,明天就忘,效果常常不尽人意。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有兴趣且自动去识记单词,成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找准原因好入手

首先,我先从自身角度分析了一下,发现有时自己在课堂中对于词汇教学只是让学生跟着自己机械地朗读和拼读,然后纠正一下学生的发音,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每次教课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被局限于单纯而乏味的模仿和背单词中,其学习兴趣和自主性都难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同时,虽然小学生初学英语时是满怀激情、兴趣浓厚的,但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是其短板,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以及课程难度的增加,学生便逐渐失去了刚开始的那股子热情和新鲜劲,学习兴趣也开始逐渐淡薄。而且,由于小学生遗忘性较大,又缺少一定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所以,大部分学生记单词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住一个单词的过程往往枯燥又乏味,有时好不容易记住了一个单词,可过两天又忘了。如此反复,势必极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记识单词变成了令他们害怕又头痛的一件事。

课前预习很重要

在了解了自己和学生的目前状况后,我开始思考,如何使词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效呢?在观察同为语言的语文学科后,我发现语文学科十分注重课前预习,且有一套固定的预习标准。而在英语学科中,我并非天天让孩子们预习,一方面是觉得内容不多,另一方面是怕孩子在预习后都觉得自己已经会了而上课时不听。然而,正因为我的想当然,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也让学生在单词学习中少了一个增加记忆的环节。在此之后,我开始慢慢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并给学生规定了一些预习单词的标准。首先,在预习时先不要借助字典或家长的帮助,猜一猜单词的发音;然后再观察单词的构造、拼写;其次,在书中找一找单词出现的位置及其相应的句子;再次想一想哪些和这个单词结构类似的词,借此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最后再借助字典去了解这个单词的意思。

虽然,在一开始学生还有些不习惯,但在坚持了两个星期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好了很多。例如在学习《新维度》Unit 5第一课时,其词组部分的内容为:wipe the table,clean the sink,put the leftovers in the fridge,wash the dishes,mop the floor。一眼看下去好像又长又多,但真正的新授单词只有:sink,leftovers,fridge,mop。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过了,便能心中有数,哪些是新单词、旧单词,上课时心态也会有所调整,就不像是在学习新知识,更像在巩固旧知。就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只有将新的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旧知识结构中去,才能不易被遗忘。”

联想方法来帮忙

二年级下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量积累,因此,在学习单词时,我尝试利用联想法让学生在巧记单词的同时复习旧知。例如:在学习food这个单词时,引导学生由这一词联想到“meat,fruit,vegetable”等;再由fruit联想到“apple,pear,peach,pineapple”。通过词汇之间的联想,学生就能较为完整地学习到一类词汇。同时,由于这学期学习了不少关于go、get等的动词短语。所以,在接触到时,我也让学生围绕这个动词展开联想,例如:go to school,go to the park,go to bed等。通过复现和联想,很多学生慢慢开始有意识地注重平时的积累,在这样比较有挑战性的课堂上,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其次,在翻阅资料后,我发现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也时常利用比较法去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寻找单词共同点的好习惯。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寻找以及老师的教授和引导,学生对于新单词的记忆速度逐步提高,且学生也能在自我发现中找寻到记忆单词的乐趣。例如一些词尾相同的单词:windy,sunny,cloudy;或者是father,mother,brother等。又或者是有相同词素的单词:inside,outside,upside,backside等。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下,大部分学生也能慢慢总结出许多单词的共性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背单词的信心和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课后作业翻花样

当然,在调整好预习工作和单词教学方法后,我把目光又放在了作业上。其实,大家都知道,背过的单词如果不勤加复习和运用,就很容易遗忘,时间越长,忘得越彻底。可见,在学习和记忆单词时,要做到及时复习、定时复习,因此课后作业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失的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但是,目前我布置的英语作业大多是背默式的机械操练,这种类型的作业不仅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还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难以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激发他们学习的最佳动机,一份充满趣味的作业必定能吸引学生主动且认真地完成。在之后的布置作业时,我尽量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巩固单词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完食物的单词后,我让学生自创一份英语菜单,看似简单,但学生不仅要了解各个食物,还要根据食物的价格设计自己菜单的价格,在无形中操练了单词,还了解了一些生活常识。当然,除了这个,我还尝试了用新授单词进行改编歌谣、模仿造句、收集单词的英语名句,甚至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文本故事等等。这样的作业,不仅灵活多变且有趣好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总结经验勤变化

通过对词汇教学策略的研究,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若想让学生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中,教师就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状态,注重课后师生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对症下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我开始改变我的教学方法后,部分学生在小练习的单词板块的成绩有所提高;在平时默写时也变得灵活很多。同时,部分学生还自己总结了多种认读和记忆单词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对记单词的兴趣也随之提高。

作为青年教师,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对于教材文本的研究还需要下功夫,要站在知识体系的高度上教学生。同时,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也不应该只停留在情景本身,要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异域文化延伸;让他们在学习单词的同时了解一些异域的风俗习惯。总之,有效的词汇教学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仅需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关注词汇,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因此,在之后的课堂中,我会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力争使学生的英语有长足持续的进展。(www.xing528.com)

有趣的钟面

徐珏琼

打一小学的数学教学主张好玩、好学、好用,因为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主观能动性,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我面对的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认知尚浅,将一堂课变得生动有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几时与几时半》为课例谈谈教学体会。

做做游戏,钟面数的位置心中记

认识钟面上数的排列规律,整时和半时分针指向的上下两数12和6,以及在左右的9与3,介绍12与6,9与3这两组数的位置,有助于学生记忆数在钟面上的位置,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数感”。钟面上的数,按照从小到大,就是时针分针走的顺序,我带着小朋友们用手指从1指到12,来感受顺时针的方向。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请学生想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些数。学生们开动脑筋,有的说“我可以通过1、2、3、4按顺序记住这些数”,有的说“1的对面是7,2的对面是8,3的对面是9”……在学生发现的这些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数字儿歌,“12点点头,6来跺跺脚,右手抓抓3,左手抓抓9。”我和学生一起边读儿歌边做动作,抓抓左手,抓抓右手,点点头,跺跺脚,让学生记住了12、6、3、9这四个数的位置。传统的教学课堂通常是以学生听教师讲为主,学生和老师互动做游戏的机会比较少。学生在这一环节时,我以游戏的形式给予孩子新鲜感,学生都很开心,同时,边读边做也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看看龟兔赛跑,知道时针分针怎么转

在认识钟面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龟兔赛跑的动画,当兔子跑了一圈,乌龟便走了一格。将认识钟面的过程,以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故事“龟兔赛跑”形式呈现,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观察的专注度。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兔子跑得快,乌龟走得慢,当乌龟走了一小格的时候,兔子已经走了一圈。小朋友根据已有的认识钟面经验,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已经可以感受到乌龟代表时针,兔子代表分针。这时,我设计了一个“超级变变变”的环节,让全体学生化身“魔术师”,一起嘴里喊出“变”,PPT上跑得慢的乌龟瞬间变成时针,跑得快的兔子变成分针。这样的游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圈时,时针走了一格。

拨拨钟面,理解几时和几时半也不难

在假期的数学探究活动中,小朋友们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了钟面,在动手的过程中,对于钟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并掌握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会正确地读出几时和几时半。

认几时和几时半,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几时比较容易掌握,只要观察,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读几时;而几时半则比较容易读错,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读几,这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

在初步认识几时和几时半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8时和8时半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小朋友说出了指针的位置不同;于是我通过拨动“钟”的学具,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原来分针在走的时候,时针也在走,所以,当分针慢慢地从12走到6时,时针也从一个数走到了两个数的中间。演示的时候,小朋友们发出了“咦”的声音,我看出了小朋友们自己想要探索的愿望,以及对这个知识点的疑惑,于是就请小朋友们自己拨动,观察分针在动的时候时针的变化。

为了巩固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小小修表匠”的游戏,给出几个错误的案例,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找出问题,并把它改正。这一活动可把小朋友们高兴坏了,他们纷纷探出了头,睁大眼睛找错误,还尝试着拨拨自己桌面上的小钟,来验证自己的答案。这个活动激发了他们的观察探索精神,加深了学生对于钟面的认识。

这是一年级家长开放日的一节课,在家长开放日之后,家长们对于这次活动非常认可,“现在的小学课堂,真是和我们以前的不一样了,边玩边学,真是既有趣又能学到知识。”这让我很感动。虽然这节课完成了,但我将继续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梳理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带着他们不断发现、探索有趣的数学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活力

张婧懿

当老师累吗?累!当老师开心吗?开心!入职两年来,我上过很多课,在课堂上,师生结伴成长,我们感受彼此的活力,每一次都能让我享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快乐与幸福。以下就以我的几次执教经历,分享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活力。

不同学生,不同班级,不同活力课堂

根据不同的班级学情,适当调整教学,课堂依旧精彩纷呈,而且每个班都会带给我意外与惊喜,营造不一样的课堂,却都充满活力。

以“结构与形状1”为例。“结构与形状”选自沪教版小学《科学与技术》第九册的第四单元。其中本节课是“结构与形状”的第1课时,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探讨与实验探索,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有的班级学生,面对问题直指要害,简明扼要。“为什么这些建筑物主要以三角形为主,而不是其他的形状”,学生回答“三角形稳定”;“以四边形、五边形为例,如何使不稳定的形状稳定?”,学生答道“在形状中加条横档”。面对如此“一针见血”的答案,显然说明学生们在思考,有见解。然而,这样的回答不能代表全班都理解了,我常常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加了条横档后形状就稳定了”。

有的班级学生,面对问题时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在不稳定的四边形中加一条横档不够,需要再加一条,变成一个大×”,“在不稳定的四边形中横着(平行)加横档也可以使其稳定”,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整个课堂是活跃的,是充满激情的。

有的班级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换位思考,提出质疑。“我觉得圆形也很稳定,为什么就只说三角形稳定”;“为什么说三角形比较稳定,有什么理论依据吗”;“为什么现在很多物品都是各种各样形状的,就比如课桌是以长方形为主的”。课堂互动过程中,遇到敢于提出疑问的学生,我总是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

调整结构,放慢节奏,感受活力课堂

教案设计再理想,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再高涨,也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灵活把控课堂。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堂结构的调整,放慢节奏后也依旧是一堂好课。

以《哪些物体能让电通过》为例。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小学《科学与技术》第三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等活动对于电产生初步认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实验“哪些物体能让电通过”,我一开始本着学生在课堂中肆意创想的理念进行执教,但在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怎样才能在短短35分钟内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呢?在师傅及其他资深老师的指导建议下,根据二年级学生学情等具体情况,针对实验“哪些物体能让电通过”的设计做了调整,指向性更为明确。

“哪些物体能让电通过”换成“包裹着透明胶带的开关连入电路后为什么不容易使小电珠发光”,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内容其实都差不多。但不同的是,改过之后的问题切入口更小,更易引导学生想到“金属与非金属”的层面。

“多种方法自行实验探索”换成“注重方法讨论,择优进行实验”,这是两种常见的问题解决思路,只是第一种更侧重于学生的探索研究。在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二年级的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意创想,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索,兴趣盎然的同时也出现了活动停不下来,操作不够规范,实验方法太多,分工不明确,活动时间不足等等各式各样的状况。而后,基于聚焦问题和明确目标的想法,更改了实验结构,注重一开始学生对实验方法的交流讨论,再共同选择一种规范操作进行实验活动。学生们在交流讨论环节中积极分享观点,展现了对此的兴趣,随后也高效完成了实验操作,较好达成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与需求,明确目标,调整课堂结构,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放慢节奏,在明确大体实验方向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探索的空间,这样的课堂依旧充满活力与朝气,学生依旧积极思考,同时较之从前更为有序,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程度提高。

关注细节,打磨课堂,缔造活力课堂

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同样适用。

再以“哪些物体能让电通过”为例——“能”还是“容易”。

在科学的世界里没有绝对。通常情况下,金属能让电通过,非金属不能让电通过。但是也有特例,例如石墨。起初,我选择使用了教材中的“能”与“不能”。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初步认识一些导体与绝缘体就可以了,不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后来经其他老师建议,学生应从小培养科学的严谨精神,便决定使用“容易”与“不容易”。

以“结构与形状1”为例——形状与结构的区别。

在科技书本上找到这样几句原句:“不同的形状稳定性一样吗?哪种形状最稳定?”“三角形是比较稳定的结构”以及“把各种形状组合连接成不同的结构”。那什么是结构?什么是形状?如此一问,也许很多成年人会被问蒙。那怎么在课堂中处理形状与结构的关系呢?经过与师傅的研讨,最终决定模糊形状与结构的概念,在课堂中只讲二维形状与三维结构。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享活力课堂

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在课堂中,常常会说出我在备课中未曾涉及到的内容,同时,学生的提问也常常会引发我新的思考,从而改进课堂教学,让我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

以“恐龙”为例,丰富的知识,引发“争论”,感受活力。这节课选自沪教版小学《科学与技术》第九册的第二单元“生物的进化”。课前,我便已经请学生们收集好了恐龙资料,并做成PPT准备在课堂中交流分享。课上,学生走上讲台,交流展示,大家互相倾听,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台上台下都是“小老师”。

有一位学生说: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会飞的恐龙——“翼龙”,翼龙它……;另一位学生马上举手反驳:老师,翼龙不是恐龙,它是类恐龙地爬行动物,而且在水中的“鱼龙”“蛇颈龙”等也是水生爬行动物,恐龙仅是属于陆上爬行类中的一部分。

有一位学生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马上就有学生说:我有不同意见,我查到的说,恐龙是温血性动物,由于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因此可能经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其他学生举手补充:这是不同的猜想,目前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有很多。

总结课堂,反思教学,优创活力课堂

“科学与技术”这门学科由于其特殊性,每位老师相同的内容上不同的班级,可以上很多遍,在这期间,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以“砂和黏土的特点”为例,这节课选自沪教版小学《科学与技术》第四册的第五单元“人类居住的地球”,主要通过对比实验与交流的方法,了解砂和黏土的不同特点。

在本课中,有一个观察活动“砂和黏土外观上的不同之处(颜色)”,但通过课堂实践后发现学生们对于砂和黏土的颜色存在争议,无法较好比较砂和黏土在颜色上的特点。怎么办呢?于是,我便将这些问题与科技备课组的老师们进行交流,在商讨后想到,何不趁此疑问,结合第五单元“人类居住的地球”主题,对自然界中砂和黏土的颜色做一个拓展学习。

学生们对于砂和黏土的颜色拓展学习非常感兴趣,而我也从中备受鼓舞。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课堂的活力,感受学生的活力,感受自身的活力。在教学教育这条路上,我是诲人不倦的老师,也是孜孜以求的学生。我从学生处受到启发,从师傅处接受指导,感受教学中的活力,接纳从备课到反思过程中所获得的创想与幸福。老师与学生,亦师亦友,结伴成长。我相信,多反思,多创新,多实践,终有收获。

带小学生做“陶艺”

孟 瑶

陶艺历史悠久,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和学科,现在很多的学校也都开始尝试着去开展陶艺教学。陶艺课程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好处,在玩“陶”的过程中,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在制“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美感,提升了审美能力;在学“陶”中,启发、创造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打一小学陶艺课程自开展以来就受到了学生极大的喜爱,在这个过程中,我跟着导师学习开发陶艺课程,既当学徒也当老师,学习了很多,同时也思考了很多。

培养“玩陶”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一二年级开始接触彩泥,三年级正式开展陶艺课程。结合美术教材,学校设计了很多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制作《泥包袋》《泥凉鞋》《虎头鞋》等。在这些课上,学生感受到了陶艺课带来的惊喜,原来普普通通的小泥巴通过堆、挖、揉、搓、刻等方法,可以变出各种不同的造型和样式;同时他们也初步学习了陶艺的基本制作技巧,比如擀泥片、搓泥条、捏塑成型等。在擀泥片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泥片一直粘在桌面上,还编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揉捏成团、按压成饼、擀三下、翻一翻”……

有了三年级陶艺制作基础的学习,四年级的课程更加具有专业性和理论性。在“艺术博览——玩泥与泥塑”教学内容中,增加了陶艺发展史,陶艺的概念、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以及创作的对象等相关知识,这些课程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内涵。陶艺是实践性课程,仅有理论会略显枯燥,所以每节课学生也有一小段时间用来自我体验和制作。主要是让学生在观赏和体验的活动中,感受陶艺作品的趣味性、装饰性,了解陶瓷文化对生活的意义。

看似简单的陶艺学习,却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敢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学生们通过陶艺课了解历史文化,热爱文化并学会传播文化。

“玩陶”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陶艺课上,学生们与泥巴打交道,用泥条盘筑、捏塑成型等技法,做各种各样的东西,兴致盎然。陶艺课上,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眼睛看,脑子转,心里想,手上做,观察能力逐渐敏锐,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陶艺课上,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和艺术修养也得以提高。因此,学生在陶艺课上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玩,玩中去体验和感受陶艺的魅力。

扎实基础、激发兴趣、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技能,所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型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三四五年级每个学期都会开展陶艺课程,虽然之前他们并没有接触过陶艺,但是一二年级彩泥课程与陶艺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技法和表现手法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陶艺课程的熟悉程度,三四五年级的课程除了原有教材的课程外,还另外增加了一节课,比如三年级的《泥鞋子》和《虎头鞋》。这样的两节课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陶艺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技法,另一方面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喜爱与了解。在课堂上从不限制学生必须要做成哪种样式,只是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创作。

2.拓展型课程:限定型拓展—校本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陶艺。在四年级的校本课程中我们设计了系列课程,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的概念、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以及创作的对象。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陶器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陶器基本分为红陶、灰陶、黑陶和彩陶等种类,初步了解我国宜兴的紫砂和陶都文化。第三部分是初步了解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和瓷器,以及他们的价值;初步了解瓷都景德镇的代表瓷器: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和颜色釉瓷以及他们的装饰特点。最后一部分主要以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学与做中感受陶艺的魅力和乐趣。这四段课程都有体验和制作环节,希望学生在陶艺课上既能动手实践、也能了解历史文化。

3.非限定性拓展课—摇篮兴趣小组;激发兴趣,开发个性。我们学校每星期一下午都有一节学生自选课程,就是摇篮兴趣小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申请学习,这样的课程在形式上本身就已经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发挥个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展示空间。基于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形式、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问题和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在课上我们不用统一的标准、思维和表现方法去要求学生,这样他们才能放下包袱,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发展其个性。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堂的内容大多结合生活实际,比如树叶、昆虫这种常见的东西。

4.非限定性拓展课—摇篮陶艺社团;夯实基础,不断提高技能。每周三的陶艺社团里集聚了四五年级学生们,部分学生是从原先兴趣小组发展过来的比较优秀的学员,这样的衔接主要是为了每学期的陶艺比赛考虑。陶艺比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见证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他们来说也充满期待。

在教学上会采取不同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点;第一:注重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水平,他们想表达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的。在教学上,从不是限制性的对某种技法的示范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模仿,都是以讨论式为主,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法。第二:注重合作,社团的时间是一个小时,有些课程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完成,比如《欧洲城堡》这一节课,我花了两节课去上,第一节课就是简单的熟悉和体验课程,第二节课就是自主搭配选择小组成员合作,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陶艺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不但能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创新的“闪光点”。他们自主展开分工,学生的特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还会评出最佳小组并进行奖励。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赞扬的方法,不吝啬表扬的语言,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随着陶艺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普及,陶艺教育的价值日趋显著,教学证明,陶艺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之一。以上的教学探索还不尽全面,还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并爱上体育

王天琦

体育课可能是每个人学生时代最喜爱的课之一,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小学时的体育课,每当体育课的铃声响起,我和小伙伴们就像是关在笼子里许久的鸟儿重新回到大自然一样,兴奋地飞奔到操场的各个角落。那时的我们都会有特定的运动场地,例如围墙边是大家翻跟头和靠墙倒立的地方,因为那里的草地非常的厚实,就像体操垫一样舒服;教室前的水泥场地永远都是跳橡皮筋和丢沙包的同学的,操场那块没有草皮的地方是男孩子打玻璃球的,整个操场最火爆、人气最旺的就是乒乓球场地,两张桌子前围满了同学。

那时的我们都会沉浸在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里,印象中的每节体育课都是那样的短暂,让人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但是大家又会约定好下次课会玩什么,我们又会有了新的期待,这大概就是我们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吧。这样的课堂让作为学生的我非常怀恋,让学生爱上我的体育课堂,爱上体育,这是我现在作为一名体育老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上好课才是硬道理

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上海做了一名教师,从此踏上了三尺讲台,在打一小学开启了我的教师生涯。虽然,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都有在中学以及大学教育实习的经历,但是独立任教一年级小朋友的体育课还是第一次,这让我心里非常忐忑,担心孩子们会不会不喜欢上我的课,上课的内容他们会不会感兴趣?

许许多多的疑惑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经历了区里面组织的岗前培训以及学校的导师带教以后我才知道,原来现在的小学体育课可以上得这样的丰富多彩,和我自己印象中的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基准教案,以及配套教学参考书,何为基准教案?就是下保底,上不封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技能特长进行教案适调,对于像我这样刚入职的新教师而言,自然是没有能力去进行适调,也不懂为什么要适调,我觉得基准教案非常好,自然也成了我上课的法宝。我第一次拿着基准教案上完了教师生涯的第一节体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第一节体育课只有一个印象,一节课的时间过得太快了,根本没办法按照基准教案上的内容教授完整节课,整节课就像是赶场子一样走过场。只有实践过才认识到,原来基准适调的原因在这里,基准教案是几年来很多有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的结晶,但并不是里面的所有内容你都能够驾驭得了,所以,要因人而异的进行适调,在一次次实践中进行“上课—适调—再上课”的不断循环和积累。

在经历过一年的见习期培训以后,慢慢地对体育课堂教学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一节体育课的流程、课堂常规以及注意事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的体育课也上得越来越流畅,朝着合格的体育课靠拢。一年级带的几个班级也跟着我来到二年级,照理说,经过一年的上课交流我们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友谊,学生们应该是越来越喜欢我的课了,但在课堂教学中我慢慢发现有些同学开始对体育课有排斥心理了。有一次在上课时有个小男孩和我说,王老师我可以坐在旁边休息吗?我问他是生病了吗?还是哪里不舒服?他说没有不舒服,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了,感觉很没有意思,很多东西自己都会了。作为一个职初教师,听到这样话,心里自然是五味杂陈,那种挫败感顿时无比强烈,感觉自己这一年多的教学是失败的,在我印象中这位同学是一个体育成绩和课堂常规都还不错的学生,班级里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呢?我就问同学们,今天这节体育课你们想不想“自由活动”,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有的想玩呼啦圈,有的想踢足球,有的想跳短绳,还有的想拍小皮球……既然同学们都这样想,于是我把班级同学进行了分组,但是我提出了一点要求,在玩的过程中要以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助,互相监督,每个人都是小老师,争取在下课前每个小组都有进步,于是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喜欢的项目里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同学很虚心的在学习,有的同学认真的在教别人,有的同学当小裁判,他们都各司其职。当下课的铃声响起的时候还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器材,看着他们每个人满头大汗的样子我的脑海里一直在浮现我小时候上体育课的样子,在课堂中学生自由自在的自主探索学习也是很快乐的体育课堂。

活化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课下我找到这位小男生了解情况,从他支支吾吾的话语里我大概知道了其中的原因,因为是刚开学,在每节体育课中都会花一点时间帮助学生复习几节广播操,在复习的过程中,因为,这位小男生已经在家里完整复习过了,所以,就对这部分广播操复习显得很没有耐心,几次课下来对体育课也失去了兴趣。课后我和师傅反映这件事情,经过师傅的讲解,我明白了,问题出在了我的课堂教学上。

新课标认为,小学体育兴趣化,体育与健身课应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它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确保学生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快乐就是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因此,快乐的体验在体育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学生享受体育的乐趣。

体育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获得,很多的运动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等等,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在运动中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比如跳高跳远、障碍跑等项目,不仅考验的是学生的跑跳能力,更是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又比如在队列队形练习中,要求每个人的动作都整齐一致,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整齐度,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更多的也是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可能会影响整个集体,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等。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不仅喜欢体育课,同时也爱上体育呢?这就需要我们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面对的教授对象是小学生,所以,我们课堂教学的用语就应该更加童趣化一些,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在初学集合排队时会互相拥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的今天记得了,第二天就又忘记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会把学生的四路纵队分别编成“米老鼠队”“小蜜蜂队”“小白兔队”“袋鼠队”,并给每位同学都编好号码,米老鼠1、米老鼠2,这样一来,他们从心理上更乐意接受这样童趣的称号,再集合的时候,老师就说:“看看哪一队的小动物能最先找到自己的家?”加上老师的表情,语言提示,可使儿童进入角色,逐渐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然而,到二年级时这一招可能就不是太管用了,在集合整队时,他们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位置,但是每次整队的时候就会松松散散慢慢吞吞的,甚至是互相打闹,所以在集合时我会和同学们一起齐声倒数五秒钟,五、四、三、二、一,用倒数来提醒同学快静齐的排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小主人翁精神,我要转变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模式,例如在广播操教学中就可以先让同学们边看视频边跟着跳,不要求学生每个动作都做得非常标准到位,只需要跟着视频模仿练习动起来即可。在几遍跳完以后,简单的动作大家基本上都可以掌握了,较难的动作只有一小部分同学掌握了,这样就可以发挥这些小部分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每个人带领几个队员进行学习。之后每小组再进行展示,在小组学习中掌握动作,最后特别难的动作就留着老师来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这样通过简单动作自己学,较难动作同伴互帮互助学,困难动作跟着老师学的模式,同学们既能在自学中获得成就感,又能在互帮互助学中获得友谊并提高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困难动作跟着老师学,更能让学生增加对老师的崇拜感和认同感,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想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课,还需要我们教师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科学合理设置课堂教学目标。过于简单,学生没有练习欲望,难度过大会打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手段要丰富,课堂学练气氛要活跃,松紧适度,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真正地爱上体育课,更爱上体育。

边教边学,踏实前行

郭丽雯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变革,但教与学相互交融的思考依然有其内在价值。我们教师和学生一起存疑、求真,一起学着,成长着,收获着。

存疑,探索世界之初

一年级有《身边的物体》这一课,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初步区分天然的、人造的物体和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体。备课时,看到教材上有一片枯黄的叶子,不禁问自己,这片叶子有生命吗?如果当叶子是绿色的时候它有生命吗?苹果、橙子等水果它们又是否具有生命呢?一连串的问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诚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教师更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遇到问题,我先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去学习、去思考,再请教备课组的老师们,以提高自己的认识。

上课时,本以为一年级孩子们可能想不到那么深刻,但居然提出了和我一样的问题,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正是这堂课让我体验到一个老师走进教室就是走进了一片未知的新天地,有时候,看似不经意的一个问题,却能激起涟漪,让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建构,探索世界之本

孩子们并不是脑袋空空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他们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就已经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种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也就是学生的“前概念”,这和建构主义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比如“速度指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那么“运动”“快慢”等就是前概念,所以,要理解“速度”这一概念,就需要正确理解“速度”这个概念的前概念——“运动”与“快慢”。

在上《各种物体》这一课时,我问学生:“怎样的物体是有生命的?”

“会移动的”

“会吃东西的”

“动物”

……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感知的“有生命的物体”应该是那些能到处走动的小动物,而忽视了不会走动的植物。实际上,不会走动的植物也是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知识概念的迁移正是需要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们去建构的。

在上《找空气》这节课中,当问到盒子里有什么的时候?部分孩子能马上反应:“空气”,但有部分孩子却反应:“什么都没有!是空的。”这是他们不同的认识规律导致的差异,也就是学生们的前概念不一样。

这些孩子大脑里的前概念并不一定在平时表现出来,而可能在让孩子用科学概念去解释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时联想到前概念,此时,孩子脑子里的前概念就会表现出来。我们教师只有把握住孩子们认知里的前概念,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

求真,探索世界之真

众所周知“覆杯实验”是非常经典的一个实验,也是各种科学教学视频中经常被演示的一个实验。该实验通过塑料垫板能托住倒置的杯子里的水,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通常做这个实验时,强调杯中要充满水,不能漏气,如果漏气,实验就会失败。由于学生时代的自己只在视频上见证过,而并未真正动手尝试这一实验一开始,我也坚信只有杯子里充满水,大气压才能将塑料垫板托起。而在课堂的多次实验中,偶然有一次当杯中的水没有充满整个杯子时,塑料垫板依然稳稳地“粘”在杯子上未掉下来。

课后,我呆呆地站在科技实验室讲台边想着:覆杯实验到底要不要装满水?覆杯实验的成功真的是大气压的“功劳”吗?光想不行,再次拿起面前的实验器材做了几次实验:当杯子里充满水、3/4水、一半水、1/4水、倒掉水等各试验了三次。做了大量的实验后发现:只要杯子里有水,哪怕几滴水就可以将杯子与塑料垫板之间的缝隙密封住,塑料板就不会掉下来!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强调的就是“求真”二字,教育之路上,我们都是探索者,遇到教学难题,自己先求真,再教学生们求真。

其实,学生不经意的提问、课堂上独到的见解、教学上的点滴细节都可以让我们教师去探索、去思考,不断地刻苦钻研、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注重深入实践,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