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最大,老师最好:探索打一之道

学生最大,老师最好:探索打一之道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青年教师加入“打一小学大家庭”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便是一条追求发展、渴望成长、实现梦想之路。送别了暑假,迎来了一个新的年级组。这就是时间的魅力,也是相聚的缘分,更是因为身在“打一”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里。别小看了,第一次做班主任的你们。但女人还是感性动物,当我在“打一”工作了5年后,我深深地浸润在“打一”的人文环境中,真切地感受到“打一”老师们彼此之间的团结与互助。

学生最大,老师最好:探索打一之道

当青年教师加入“打一小学大家庭”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便是一条追求发展、渴望成长、实现梦想之路。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与孩子一起看世界、在摇篮里成长,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他们与孩子一起写诗,因为走过的每一步皆因热爱;他们会以梦为马,破茧成蝶,因为有了最可爱的“你们”。就这样,青年教师与学生结伴成长,共同进步。

在每一个阳光温暖的日子里

潘志燕

八月的相聚

八月的尾巴里:这样的时光有些微妙。太阳仍挂在当空中微笑,夏天还没过去,秋天也未到来。送别了暑假,迎来了一个新的年级组。10人组合,全校最小,却分在了5个办公室。于团结,无碍。

从这相聚开始:清晨微信群的“每日一句”,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课间休息时的“搞笑一记”,调整略带疲惫的自己;不知是谁分的小零食,让加班都有了饱饱的小幸福。渐渐地,我们成了学校的一个小家庭。这就是时间的魅力,也是相聚的缘分,更是因为身在“打一”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里。

九月的信仰

拥有的新身份:枝头的叶,是柔嫩喜悦。梦期待,一叶一叶的花开。第一次,做撑起嫩叶的枝头,在风中摇曳,不可被弯折。别小看了,第一次做班主任的你们。模糊间,认得方向。从这信仰开始:仪式活动,队会组织,小队安排,一样一样学着做;排练节目,购买道具,准备服装,个个都成小行家;应急处理,家校沟通,不慌不忙学方法;时有困惑,凑成诸葛,齐想办法,还有一个“大军师”;共性个性,懂得分享,取长补短,认真做好班主任。而送给主任最好的礼物,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一点点地进步。

从这最好的礼物开始:班主任的辛苦和幸福,九月懂得。最繁忙的日子里,幸福也很简单。在孩子们的笑容,涌向你的心窝时。怀揣梦想和信仰,而信仰有时只一炷细香,家长的一句不理解,便可吹灭。可是却要坚不可摧,自己,以及信仰。每一位主任,都要拥有信仰,至诚,和爱的力量。

十月的奋斗

另一个新身份:这个季节来得匆忙。夏天的余热还没散去,十月,已经悄悄挤进了生活。主任,还没完全顺手,见习教师工作,已全面铺开。而恰恰,你们都是新的班主任兼见习教师。彼此交错,并未彼此留难。十月,工作有些忙碌,就,一起奋斗!

从这奋斗开始:第一次做老师,第一次做班主任。两份新,两份心。你们,每天忙碌到不可开交;一次次的外出培训,是自我的提升,是让自己更快成长起来的途径之一,却还有始终挂在心头的,班级管理。自己学习和工作,两不误,这是成长路上,重要的一步。在本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拼搏,就会在该收获的时候,丰硕累累。

十一月的芬芳

我们的小家长们:满掬着希望,微风中吹来,是十一月的芬芳。芬芳进了教导处,德育室,总务处。芬芳满溢在更广阔的天空。从这芬芳开始:德育主任,人事干部,总务助理,一个是年级组里的“妈妈”,呵护与照顾;一个是年级组里的“姐姐”,温暖与关怀;一个是年级组里的“哥哥”,开朗与热情;他们都身兼数职,但他们同时是我们家庭里的小家长。

从榜样开始:“妈妈”叶老师,也是军师,出谋划策,解决困难,也是榜样,以身作则,关心呵护学生和老师;“姐姐”杜老师,与每一位伙伴都亲密无间,家长里短;“哥哥”张老师,传递正能量,自身要求高,专业求发展。有家长在,就有了一份可以依靠的力量。有榜样在,就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那芬芳馥郁之气中,浸润着这样的芳香。

十二月的温暖

是妈妈是老师:冬有冬的来意。容易生病的季节。自己的孩子生病了,迎面阳光不来。却不想落下自己的工作。安顿好孩子,半夜的一盏灯火。亮的是对几十个孩子的一份责任。是妈妈,是老师。

从这温暖开始:即便,自己的孩子生病,彻夜未眠;第二天的黑眼圈,出卖了自己的睡眠时间;但一个孩子的妈妈,和学校里几十个孩子的妈妈,双重身份,妈妈老师,她们尽一个母亲的责任,也尽一个老师的义务。

一月的希望

我和我的团队:一天一整串辛苦,洒满了从班级到办公室短短的路。夜晚回家,还有较远的路。公车群的等待,是一种陪伴的幸福。群消息中跳出的幽默,估量心情多需缓和。心得像歌曲,欢快跳动。我和我的团队,看得到未来的宽广绵长。只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小集体中。为大集体,一同奋发向上。

从希望开始:如果问,希望是什么?希望就是,因为你们,我突然很想成为一名诗人,即使才疏学浅,也想真心为你们写一首诗;希望就是,每一天开开心心进办公室,每一天开开心心和每一个人说再见,叮嘱一声早点回家。如果问我的团队管理理念是什么?我想,就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做好学校要求做到的事情,做好自己在这个团队中该做好的事情。每一天,都顺顺利利,开开心心,和和融融。

高兴,在每一个阳光温暖的日子里,能和你们在一起,为自己,为学生,为级组,为学校,努力拼搏;很高兴,因为和你们在一起,每一个日子,都是阳光温暖的!

梦想的摇篮

王斐然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正如诗歌中所写的,当从小就想成为教师的我,真的实现愿望,站上讲台时,我明白了:从此,我就是一位人民教师,要教书育人

都说女人是视觉动物,2009年,当我第一次走入打一小学时,我一下子就被干净、明亮、整洁的教学环境吸引了,红色的烤漆钢琴、巨幅的油画、别致的庭院,无不透露出艺术的气息。但女人还是感性动物,当我在“打一”工作了5年后,我深深地浸润在“打一”的人文环境中,真切地感受到“打一”老师们彼此之间的团结与互助。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也在心底真诚地感谢学校里每一位鼓励过我,支持过我,陪伴过我,帮助过我,甚至是批评过我的老师们,因为有了他们,我才能更快地成长。

让师爱的阳光撒向学生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坎坷,我们会迷茫,会焦虑,甚至会急躁。但只要怀着一份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心,相信我们总能跨过这一道道的坎。

“我们的梦想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们学校所有教师共同的教育理想。学校里,学生最大,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我们的关注点不应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好孩子”身上,更应将我们师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是我踏上工作岗位后我的第一任师傅和我说的话。是呀,作为一名教师,我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问问自己“假如我是孩子”我会怎么做。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是不一样的,学习的能力也有强有弱,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多鼓励少批评,多包容少急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耐心等待小花朵们开花、结果。

将领巾的事业系在心头

这年,学校的“人文讲坛”活动中,邀请到了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于老师虽然高龄,但依旧充满了教育激情,她的讲座《用先进文化滋润学生心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讲座中,于漪老师提出了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我们向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于漪老师这样说:“我们弘扬的中华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此同时,我们要发扬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成为素质良好、有中国心的大写的“人”。今天,我们从事教育,无论是什么学科,都要怀着一颗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来培养祖国的下一代。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育是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这年9月,我成了一名大队辅导员,这是一份火红的事业,肩负着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祖国的朴素感情的重任。学校里少先队活动丰富多彩,为了更好地完成大队部的各项工作,让孩子们在少先队组织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我鼓足劲、开动马力,从大队辅导员专业知识开始学起,组织活动时将少年儿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认真策划活动内容,对形式乃至细节都考虑周全,并且多创新,将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做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努力让孩子们从小立志向、有梦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用前辈的精神勉励自己

为了让青年教师们更快地成长,学校特别成立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小组。在“青专”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于漪老师的一句座右铭“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足以体现了于漪老师对于教师这份职业孜孜不倦地追求以及她做人的那份谦虚、虔诚。这股精神和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

其实,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在教师职业道路上才刚刚起步,很多时候都是边学边做。幸好我们身处在一个个的团队中,备课组、学科组、年级组……这一个个团队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可以在我们遇到困难或者迷茫时给我们指明方向。在任职的这几年中,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很多成长的平台,每一份担子都促我成长,每一份责任都催我成熟。在每一次公开展示的过程中,学科组、备课组的老师们不断地给我鼓励,毫无保留地给予我很多宝贵的意见。他们真诚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积累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这一切,都让我心里暖暖的,身处“民办打一”这个大家庭中,我是那么的幸福。同样的,我也努力向这些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始终以学生为本,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不懈地向着目标努力。

自觉自励、宽容大气、与人为善、人文关怀,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我们这一批青年教师稳步成长。“打一”不仅是学生的摇篮,更是我们青年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不断为我们提供锻炼的舞台,让我们成长得更快,我们在“摇篮”文化的浸润中,成就学生的梦想,也实现着自己的教育梦想。

孩子们,你们好!

侯彩昵

2016年9月,我来到了打一小学,我始终忘不了第一次踏入校园时的感受,这是我见过最美的校园。打一小学的“摇篮文化”,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主体,为孩子搭建的各种发挥和展示才能的空间和平台。学校的《摇篮》校刊见证着打一小学的成长,摇篮社团给孩子们发展个性的机会,从摇篮艺术厅、摇篮体育馆到摇篮演播室,校园的每一处早已渗透入每个“打一人”的心中。“打一”的校园文化陶冶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初入“打一”,我被这样的人文环境深深吸引。

打一小学提倡老师多读书,作为老师,要给孩子们一杯水,首先要拥有一桶水。学校的见习教师第一课就是赠送图书,其中包括卞校长的《治一校若烹小鲜》和各位有经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著作。读着学校的赠书,我想起了大学时读过的《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根据他长期进行没有分数的教育实验的成果写成,主要描述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书中内容生动有趣,易于阅读。恰好我现在也承担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本书给我了很多启发和帮助。

作为老师,要主动和孩子们打招呼。每个星期一,我站在一楼门厅护导,小朋友们的一句句“老师早”就像一个个小太阳,温暖着我的心房。班上的小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是一个很乖的学生,作业上的字端端正正,正确率非常高,也从来不需要老师操心,但是他性格内向,不愿意主动和人沟通,也不敢和老师打招呼。他走进校门看到老师之后,目光又开始躲闪。我想起了《孩子们,你们好!》中,作者因为“如何向学生打招呼”这个问题犹豫了很久,孩子们向老师问好的时候,会因为声音不够响亮、眼睛没看着老师而被要求重来,那么作为老师,回答学生“早上好!”时,是不是也需要练习一下?是否面带笑容?是否声音响亮?是否真诚?小王越走越近,这次他是一个人走进来,没办法在人群里找“掩护”,显得更加不知所措,正当他要加快步伐之际,我摸了摸他的头,笑着对他说:“早上好呀!”小王突然松了口气,感觉如释重负,然后害羞地说了句:“侯老师早!”我感觉他整个人都轻盈了。从此之后,我坚持主动和孩子们打招呼,和他们一起,用微笑迎接每一天。

作为老师,要“降低自己的权威”。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故意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看错了数字、写错了符号、读错了课文,我也学着书中的这个观点去做,比如,二年级要学习竖式计算了,部分小朋友已经在课外或多或少学过一点了,所以我就开始“装傻”,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在把两个加数抄下来的时候故意没有对齐,小朋友就开始喊:“这样不对!数位要对齐!”个位上的数相加超过10时,十位忘记加1,小朋友又开始抗议了:“不对!还要再加1!”……“打一”的孩子们勤奋好学,他们的笑容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活力,和他们在一起,一节课35分钟都觉得不够用呢!

作为老师,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有120位不一样的“老师”,有的聪明,有的调皮,有的马虎,有的可爱,聪明的“小老师”教会我意想不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调皮的“小老师”为课堂增添了不少活跃的气氛,使我不停地思考如何去管理他们,马虎的“小老师”教会我更有耐心地进行作业指导,可爱的“小老师”则是工作中的调味剂……他们和我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度过在学校里的快乐时光。

孩子们,你们好!“打一”的摇篮文化孕育着你们,也孕育着老师。你们的梦想在这里起步,你们想要达到的远方也是我的远方!

“玩泥”学陶艺

孟 瑶

不知不觉间,离开大学参加工作已经两个多月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的确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刚开始的紧张到慢慢的习惯,在这期间我也有了属于自己任教的年级,从中不断成长。感恩学校给了我很多的机会,让我有一个宽广的平台去实现学生的梦想,同时也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努力,努力做到与学生结伴成长。

应聘时,我就知道打一小学是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视,当时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进来,因为这样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展示自身的专业素质。我实习的时候就觉得很惊讶,因为这里的美术老师在专业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都很系统,有针对性,每个人专业修养也非常高。这个时候我就开始反思自己,我的专业特色是什么?研究生时期我的专业是油画,但是在小学开展油画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好在研究生期间学校设置了很多的选修课,因为爱好,我选择了陶艺课程。打一小学因此也给了我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让我学习和管理学校的陶艺教学,学校还为我专门配备了师傅蒋老师,帮助我学习和理解。在“摇篮陶工坊”,蒋老师很用心地教我,让我在实习的这段日子学到了很多。

感谢学校给我的机会,感谢蒋老师对我的辅导,带着这种感恩的心,暑假我踏上了去景德镇的陶艺求学之路。景德镇的陶艺课程是30天,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半,有的时候甚至更晚。期间,我们要学习好几门课程,包括泥塑、青花、搅胎、唐三彩等,都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培训基地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和收获了很多陶艺相关的专业技法,同时也认识了很多专业上的朋友。

30天的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理论、技能和方法,可是如何教好学生却是一门新的课程。回校后,我坚持每周去听蒋老师的陶艺课,他很有经验,也很乐意教我。一年的师徒带教结束了,我开始尝试独立上课、带社团和辅导学生比赛,但蒋老师仍然很关心我,课前和课后都会找我仔细磨课,提醒我课上要注意的方法和细节。看到学生作品的时候,他仍然不忘记叮嘱我学生作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让我有很多的反思、理解,还有感动、感恩。

陶艺比赛是每个学期的重点工作之一,虽然是第二个学期的比赛,但是蒋老师总是在第一个学期就指导我和学生先把比赛的作品创作出来。以前看蒋老师操练的时候我觉得好简单啊!自己创作作品的时候就觉得“太痛苦了”!为了保证作品获奖率,我在十一月份就开始与学生一起备赛,十二月份再精益求精。除了学生技能技法的训练,作品的质感也是我反复琢磨的问题。

在打一小学,陶艺工作其实是一个系统工作,不仅包括陶艺兴趣小组、陶艺社团、陶艺校本课程,还涉及到很多综合性的工作。比如“摇篮陶工坊”被评为“杨浦区创新实验室”,除了申报工作,还有后续的检查和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我独立上了展示课,收获颇丰;又比如校本课程《彩陶泥塑中国娃》申报上海普教系统“一校一品”特色学校项目,学生作品在终评时脱颖而出,在专业平台展示交流;再比如作为上海市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学校,我们编制了《玩泥看世界》作为课程交流媒介,“摇篮陶工坊”的师生作品也随之成为打一小学乃至杨浦区教育国际交流的友好信物,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除了进一步完善课程之外,还有经典课例的设计以及中英汇编的微课视频录制等。这些综合性的工作看起来繁琐复杂,但是也让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在来打一小学之前,我没有想过以后会接触陶艺课程并担此重任。在逐渐走进陶艺的过程中,我除了学到了与陶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多的还有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我想:这就是一种成长,一种专业的成长,也是生命的成长。真的很感恩所有的成长和收获,希望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与学生共同进步,与学校共同进步,让“摇篮陶工坊”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基准教学”助我远行

朱 倩

“基准教学”,对于每一个在打一小学成长的老师而言,这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了。伴随着学校的“基准教学”进入到第九轮适调中,我的教学也已经进入到第四个年头。这四年里,它就像是我的“无声”师傅,一步步磨砺着我的成长,见证着我的学科专业发展。

“使用”中的磨合:如何让自己适应“基准教案”?

“基准教案”对于刚开始执教的我而言,犹如是一张微型教学指南,明确地让我知道教学的起点在哪儿?该走向哪里去?并且该怎样走过去?“基准教案”是学校里许多有经验的老师智慧的结晶,拿着这样一份教案进课堂,而不是疯狂地在网络上搜索后拼凑各种五花八门的教案,这让我避免走很多弯路,让我的教学更加有底气,至少我能够知道按照“基准”教案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会偏离教学目标,不会存在着重要的知识点会遗漏的现象。照着“基准教案”上课不会出错,同时“基准教案”也为新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可供参考的范本。

有了“基准教案”进课堂,并不代表着一劳永逸。在进行“基准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案上会出现一段文字外加上了方框,而有些文字是以斜体标注的,并且旁边还加上了注释。备课组长告诉我,这是新一轮老师修改教案的“痕迹”,每一次“适调”我们都要这样标注。这让我觉得很困惑?这岂不是很麻烦?

半学期后,在熟悉了“基准教案”的使用后,备课组长也开始给我分配修改教案的任务。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我能修改好吗?这样修改好的教案能直接进入课堂吗?参与“适调”的过程中,我的这些疑惑都一一得到了解答:进行教案修改的老师对上一轮修改的教案中存在异议部分可选中标注为斜体字,还要加上注释说明为何进行这样修改,而自己添加的部分需要外加上方框标注。这样对于使用教案的教师就可以明显区分做了哪些“适调”,而且看到“注释”时,明白为何修改的基础上,老师也可以做一个取舍,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认同新一轮“适调”,也可以在原有一轮教案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想法。

“适调”中的反思:如何让“基准”适应我的班情?

“基准教案”为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标准底线,同时它“上不封顶”的这一原则,又为老师们在教学上的发展留有了空间。当熟悉了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我发现有时完全按照“基准教案”进行上课时,会有些“不顺畅”。

而这个困惑,在听完每周二语文组老师们的“基准教学观摩课”后,我得到了答案。事实上“基准教案”的给予不是让我们“生搬硬套”,许多老师们都在教案原有基础上带着自己解读,结合班情,创生着属于自己的“智慧”,因而即便是同一篇课文,同一份“基准教案”,每一位老师生成的课堂却是不同的。

这时,我明白了“基准教案”中的教学体会的价值,它意义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后记录自己的困惑、自己新的理解,实际就是对“基准教案”进行的二度修改:当对于课堂评价语互动存在困惑时,我会将遇到的具体情境记录在教案后面,同时也会翻阅一些资料,将查阅到的方法测了也一并记录在反思中;当对于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按照教案实施后,效果并不理想时,我会把存在的问题记录在反思中……一学期下来,当我再次翻看自己的教学反思时,我发现当初在每堂课后遇到的一些零散的问题,竟然可以进行课例的归并,最终形成了一篇教育教学案例文稿——《基于文本阅读的语言表达训练路径研究》,获得了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三等奖。

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通过自我教学反思都能得以解决,这时,备课组教研活动发挥了其作用。四年级上学期,我要参加区教学评议“小荷杯”比赛,准备执教《家乡的桥》一课。在使用“基准教案”进行试教时,发现“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复述”成了一个难题。由于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进行复述指导,因此,备课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一次“基准教学”备课教研。组内老师各抒己见,先总结并归类了一系列复述的方法,随后针对这堂课的设计展开了讨论,通过讨论便厘清了一条思路,在指导复述时应遵循“帮——扶——走”的思路。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家乡的桥造型千姿百态的这部分时,老师应教会学生复述的基本方法。而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就可以复习并运用第一课时所教授的复述方法。然而,要想达到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绝不仅仅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能够有所创造性的复述,在研讨的过程中,又有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最终,在备课组老师们的共同研讨下,我的这堂课在教学评议比赛中获得了区小学组的一等奖。

“独立”中的突破:怎样在“基准教学”中发掘自我潜能?

第三年,学校举行了第一届“摇篮杯”教学评议课,我准备执教《林海》一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翻阅了上一轮的“基准教案”,发现教案从学习字词、理清文章脉络、分段学习大兴安岭的景色体会其“亲切与舒服”,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是一份非常扎实的教学设计。第一次试教中,我直接运用了这份“基准”教案,却发现学生学习之后,似乎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难引导学生体会写景文字的语言魅力。

这时,身边的师傅和组内的老师提醒我,你的教学应该体现自己的思考,为何不自己突破一下呢?想到平时听师傅的课堂,她的课堂总是灵活生动的,老师问得很少,学生表达得却很充分。于是,我对《林海》这一课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在第2—5自然段,写大兴安岭景色“林”“岭”“花”这一部分,打破原本“基准教案”中的一个一个问题的追问式,只设计了一个大问题——“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亲切与舒服了?自己读读课文,圈一圈、划一划,请你说一说你的感受”……更多的让“权”给学生,这次备课,逐步让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突破并实现了“课前有教案,课中有学生”。

除了阅读教学,在使用基准的过程中,在使用“基准教案”进行作文教学时,我一直很困惑:每一次的作文教学都是围绕书后的作文题目进行详尽的设计,一篇又一篇的习作完成后,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到底得到了哪一方面的提升呢?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不同年级的习作训练的重点到底分别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基准教案”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在进行第八轮“基准教案”作文篇目适调时,这样的困惑再次袭上心头,我清晰地意识到,“适调”教案的初衷是为了让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于是,我与师傅、级组老师沟通了这样的想法,恰逢市青年教师课题申报,于是我将在“基准教案”适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转化为研究课题,草拟完成了一份《基于标准的小学中高年段作文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及校本优化实施》课题申请报告。这份课题申请报告得到了学校“基准教学”课题组老师的认可,并于2016年11月获得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立项。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基准教学”为职初迷茫的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抓手,让我们能够踏实地站立于三尺讲台;而在不断参与适调、教研“基准教学”的过程中,让我们发现问题不断反思,尝试解决问题不断突破。在“基准教学”的过程中,我与它结伴成长,使我的教学之路走得愈稳愈远。

和孩子们一起看世界

曹晔梦

我觉得,教两个班级语文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且不说在两次教学中能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更享受的是每次批阅孩子们的习作、周记,他们笔下的世界更是丰富,充满童趣。

上周,我们五年级的孩子参加了“东方绿舟”的“二日营”活动,两天的活动丰富多彩,套被套、走趣桥、划龙舟、玩游戏……于我们成人看来,这些活动锻炼孩子们自主、独立的能力,体验丰富的社会实践,但在孩子们的文字间,流露出的那一份纯真、简单,让我记忆犹新,似乎也唤醒起了我儿时的那份童趣。

“当我哼着小调,信心满满地套被套时,被子和被套就像两个调皮的小孩,总是不听我指挥。好不容易第一个被角找到了自己的家,当我把第二个被角塞到被套去时,第一个被角居然从被套里溜出来散步了……”

“游戏开始了,我们组领了绑带,四个小朋友开始练习了,或许是因为太兴奋,刚开始时,我们四个人的‘五人四足’却不听使唤,一下子全军覆没,摔了个‘狗啃泥’,看着彼此摔在地上那好玩又滑稽的样子,我们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我和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划着,湖面上波光粼粼。突然,湖面上冒出了一个大水泡,定睛一看,原来还有几条小鱼来凑热闹啦!这时,湖面上传来一阵阵悦耳的歌声:‘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我转头一看,原来是喇叭里传来的音乐声呀!这歌声让我心旷神怡,我想: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美好呀!”

“终于轮到我们走趣桥了,我紧紧抓住两旁的扶手,一步一步朝前走,我的眼睛不敢朝下看,生怕自己掉到小河里去。就在这时,走在我前面的小杨忽然停住了脚步,而我却下意识地伸脚往前一蹬,啊呀——我居然踩到了小杨的鞋子!只听‘扑通’一声,他的鞋子掉进了河里。还好小杨反应机灵,人没掉下去,倒是他的鞋子,可真是‘倒大霉’了!‘我的鞋子啊——’小杨喊道。大家见了,竟都一下子哈哈大笑起来:‘你快看小杨呀!他的鞋子跑到小河里游泳去了。’‘还真有小朋友的东西会掉河里去的呀!’我一时羞愧极了,忙跟他道歉,没想到小杨一点儿也不生气,笑着告诉我,他觉得这是挺好玩的事情……”

套被套时,我关注的是孩子们有没有套好被套,完成好教官布置的任务,哪会去想什么被角还会跑出来散步呢?玩游戏时,我关注的是孩子们怎么会一次次摔倒,不断提醒他们脚步的一致,哪会去想,其实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一起摔在草地上,本身就是一份最简单、最朴实的快乐?划龙舟时,我关注的是龙舟怎么不往前划,大家划的方向为什么不一致,哪会去看这清可见底的湖水里还有这自由自在的小鱼,哪会去听这湖面上传来的那动听悦耳的歌声呢?

当时在玩“趣桥世界”的时候,小杨的鞋子被小张踩了一脚,掉进了河里,我当时又着急又生气,玩个游戏,怎么还会把鞋子弄到河里去呢?现在把鞋子从河里捞上来,也是湿漉漉的了,这可怎么让孩子穿呀!再说又时值冬天,孩子赤着脚,感冒生病了可怎么办!后来,我们一边帮孩子找鞋子,一边用干毛巾裹紧孩子的小脚丫,送孩子回寝室。一头让孩子在床上休息,一头拿着吹风机给孩子吹鞋子,别提有多狼狈了!哪有心思去感受小朋友看到这种情形的新奇、好玩、兴奋呢?最让我感动的是小杨,读了他们的周记后,我才知道不是因为孩子调皮才会有这样的突发事件,即使发生了,小杨也没有责怪小张,反而以一种大气来化解朋友之间产生的误会。他看到的不是自己那狼狈的样子,而是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简单的纯粹的快乐。

读完两个班级的周记,我发现我好像错过了好多,错过了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和快乐,但我又特别庆幸,至少,当我读完了他们的周记,我似乎和他们又重新去了一次“东方绿舟”,我似乎和他们又重新玩了一次游戏,我认认真真地重新体验了那一份最简单的,最纯净的童趣……

读罢他们的文字,我走进班级,把那些好玩的,有趣的体验和两个班级的孩子一起分享。我们两个班级的孩子一起来读,不分彼此,一起来分享。一份快乐就变成了六十份快乐。而对我来说,那又是一次重新理解“童趣”的机会。

所以,我很感谢这些孩子们,是他们让我不断享受着童真的快乐,是他们始终提醒着我,老师应有一份简单的纯真。

在摇篮里成长,遇见美好的自己

王天娇

打一小学,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我们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

第一次踏入“打一”校门的那一刻仍记忆犹新,初为人师,我遇见了许多自己从未遇见过的人和事,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但是当时的我并没有不知所措,工作也开展得较有条理。因为,一来到“打一”,我就遇见了一个“组团式带教链”团队。(www.xing528.com)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并不是科班出身,我既不是师范专业的老师,也从未接触过语文教学。该怎么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呢?这个问题成了我为师之初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不过,幸好,我是打一小学的老师。我们学校有着一套成熟的“基准教案”。这套“基于标准”的教案真可谓汇聚了众人的智慧,里面有预习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详细的教学过程,有设计合理的板书,就连课后该布置的作业,也在基准教案中清晰地体现。拿着这样一份基准教案上课,我觉得自己很有底气!

当然,要想把课越上越好,光靠基准教案可不够,我们还要学会自己去思考、去体悟、去总结。这时,作为见习教师的我,深感幸运,我的身后有导师、师傅和师姐们,她们总会为我的成长指引方向。在带教链团队中,我能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那就是课堂实践能力。我们的团队就像一个“教研之家”,每个星期,我都有机会听导师或师傅上课,听师姐们上课,获得了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我也汲取了更多的教学火花。他们还会共同走入我的课堂,听课、说课、评课、磨课。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教学基本功变得更扎实了,我的教态也变得更自然了。我学会了怎样有效地落实课堂评价,怎样进行课堂创智;学会了怎样去解读教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后反思。就这样,我的课堂也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开放了。

作为“打一”的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很有奔头,能够求得发展。我们的学校总是非常信任我们,会把许多重要的任务完全放心地交给我们。在为师的第三年,我就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副组长,要知道,我们打一小学的语文教研组可有40多位老师,是个较为“庞大”的集体!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这个新的角色给予我许多锻炼的机会。成为副组长后,我发现工作时,不再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是应该有教研组的整体意识,要做到“事事关心”。和教研组长一起组织好每一次教研活动、提醒组内老师们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关心组内每一位新教师的成长……事无巨细,都要认真地做好。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处事的时候更加细致了,考虑问题时更加严谨了,自身也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成长得更快了!

当然,角色转变之初,我的内心也会有一丝胆怯与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记得当时,恰逢我要在全区进行一次公开的教学展示,还要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工作时,我难免会有些手足无措,但正是这段特别的适应期,更让我感受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为我发现,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茫然面对挑战。

我们语文教研组有一个由教导处学科负责老师、教研组长和教研副组长组成的核心团队,苏老师,曹老师和我,我们三人各司其职。刚踏上新岗位时,苏老师和曹老师都是手把手教我怎么完成组长的常规工作。在我准备公开教学时,正遇上语文周,面对繁忙的工作,两位老师对我说:“这些工作就交给我们吧!你全心全意把课上好!”这让我感觉很温暖。

当然,作为新手上路的教研副组长,我的成长也离不开组内其他老师们的关心与帮助。我的导师杨老师在我初任之时,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有了做好组长的信心。对于每一项工作,杨老师也会不断指导我,教我如何做得更好。我的师傅和师姐们也常常会对我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让我有了更多的自信。此外,语文组的各位老师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还会在工作的各个方面向我传授一些方法,让我渐入佳境。

或许,现在的我,作为教研组副组长,还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不过,能够在“打一”这个大家庭,能够在这样的团队里成长,我想自己一定会做得更好的!

为了让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学校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展示自我的平台,比如见习教师汇报课、“摇篮杯”教学评议等,初出茅庐的我们能够在全校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能够得到大家的指导,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非常宝贵的机会。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展示我们“打一”青年人的风采,在这过程中,自己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真的很幸运,能够在“打一”的摇篮里成长,我知道,自己每一次的崭露头角都离不开“打一”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离不开家庭里所有老师的陪伴与付出。正是因为在“打一”,我才能不断蜕变,才能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青专小组”觅宝典

胡罗怡然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三年多的工作时间说长也长,长得让我学会了很多在工作前从未接触过的各项技能;但是,说短也真的很短,转瞬间我就从一名讲课都容易脸红的新教师转身变成了一名班主任。没有经验,凭着热情上任,结果可想而知。这时,从集团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小组、学校青年班主任工作坊学习小组得到指点,还有身边有经验的班主任点拨下,揣着“学习宝典”边学边用,才一点点有了起色。

我带着兴奋与慌张,热情与压力,开始了班主任之路。刚开始,我对班主任工作充满了热情,也不乏有很多宏伟的目标。然而,仅仅半学期工作下来,现实彻底打破了我对班级管理的美好憧憬。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孩子,处在身体发育、个人独立思维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期,贪玩、冲动、不遵守行为规范等问题比比皆是。上课过程中有学生小声讨论、影响老师上课,下课休息时他们又在走廊追逐打闹、大吼大叫,排队做操时好几个男生也经常自由散漫。而面对这些问题时,我总是火急火燎,不分青红皂白,处理方法往往“简单而粗暴”。这种缺乏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急切想要变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这些事情搅得我心情很糟,一时间好像自己做什么都很失败。这时,幸亏有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为我支招;在学校的青年班主任工作坊里提出了自己困惑,德育室老师给了建议,以及集团青专小组的讲座学习的启发,我一下子如获至宝,茅塞顿开。深深体会到: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辛苦的汗水是不会收获的。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开始用耐心、细心以及爱心去做好自己班主任管理工作。

“啊,今天又有班会课!无聊死了!”“皮大王”小张同学大声的抱怨声飘入我的耳朵。以前,我一定会把他叫过来说教一通。转念想,每次班会课都是我滔滔不绝地总结班级工作,难免让“经验老道”的调皮生感到倦怠和枯燥。青专小组活动时,老师们一直告诫我教育的形式要多样,这次班会课我决定让学生做主角,让他们自己找一找身上的缺点,写在纸条上,并在全班大胆讲出来,大家共同监督,比一比,谁的改变最大。

刚说完规则,学生们有的挠挠头傻笑,有的瞪大眼睛,有的已经认真得埋下头写了起来,而且之前抱怨的小张更是想得格外认真。不一会,一个个小手刷刷地举了起来,看上去比课上回答老师提问还积极。我的心中一阵暗喜,第一个就请了小张,只见小张的脸有些红,声音小小地说:“我的缺点有好多,我觉得说都说不完呢!我经常上课插嘴、大叫影响老师,我还下课乱跑乱跳撞倒过同学,还有,我还恶作剧呢!……”小张一股脑儿说了很多,同学们也听得很认真,时不时还点点头。听着小张的话语,我意识到其实很多事情他是知道自己是错的,只是一直不改正,所以我便问小张:“既然你说了那么多,想想你能改正的吗?”“我……我觉得我好多改不了,我老是管不住自己!”“那你能把你觉得尽量能改正的说给大家听一听呢,只要你努力改,我们大家都会支持你。”只见他清了清嗓子说:“我争取上课少插嘴,不影响老师上课;下课要文明休息,忍住乱跑的念头!也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改掉坏毛病!”刚说完,下面的学生笑做一团,小张有些不好意思低下了头。我急忙说道:“你们看小张说得多真诚啊!说明他还是下了决心要改的,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为他加油!”说完我带头鼓掌,接着,小费、小金、小葛……好几个班级的调皮大王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勇敢地讲了自己的缺点。

之后的两周里,我们班级的课堂纪律、课间休息明显好转。在尝到这个甜头后,每次的班会我都尽量想一些学生能参与的互动,有让学生自己寻找小榜样,还有让学生相互结对督促,又或是评选每月之星等等。就这样,在小朋友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班终于评上了学校的金牌班。看见他们为自己班级感到骄傲的样子,我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其实,在这半年多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我失态过,但更多的时候我是换位思考;面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我怠慢过,但更多的时候我是尽力解决;面对不如意的境况,我抱怨过,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不足,调整工作策略。班主任管理工作,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成长,一种历练。当孩子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当孩子们懂得团结友爱、礼貌待人时,当孩子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时,我的内心是欣慰的,是满足的,是骄傲的,我感到班主任的责任重大,今后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心中有宝典的班主任。

呵护孩子的心灵

宋 爽

今年我执教一年级,担任语文老师的同时也是一名班主任。孩子们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既新奇又兴奋,而我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步入工作岗位,要完成从学生到育人角色的转变,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身份的转变,跟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一样,我也是“菜鸟”一枚,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从头做起。

班上有36个小朋友,他们个个积极向上,聪明好学,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学校,而我也非常期待能够每天见到他们。36个小朋友里面,女孩子好像总是更乖巧一些,男生则颇为调皮。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对班级充满了热爱和激情,但有时面对学生却会慌乱,甚至手足无措。

“管不住”孩子的班主任

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的管理好班级。当孩子们吵闹的时候,我只会提高嗓门:“不要再说话了”“安静下来”“能不能别吵了”,希望压过他们的声音,让孩子们能保持安静。可是一味否定批评的方式,起不到任何作用,36个孩子仿佛都化身成了“小神兽”,依然不断地吵闹着。我的班主任带教导师告诉我:“靠吼是管理不好班级的,你越吼,孩子越不听你的。”这句话,点醒了我,应该通过正面的语言引导孩子向上向善,而负面的批评方式让我和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对抗关系。我吼,他们也在吼,学生通过不配合的方式表达不满,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

我不再一门心思想着让学生对我的话言听计从,而是改进我的教育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告诉学生,如果他们安静下来,我便给他们讲个故事。故事对小孩子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很少有小孩子不爱听故事的。为了听故事,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不再交头接耳,小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我,听到关键处还会发出惊叹声。听完故事意犹未尽,他们还会围绕着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展开讨论。听故事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培养起了热爱阅读的习惯,后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听老师讲了,而是争着抢着和同学分享他们喜欢的故事。期间我们共同接触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孩子们打下了良好的阅读基础,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有一天,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学校参观,其中一个孩子一脸认真地问了一个他最关心的问题:“上了小学,老师凶不凶啊?”我们班的孩子仔细想了一下,回答说:“我们的老师不凶,喜欢给我们讲故事,还挺有趣的,不过如果我们做错了事也会凶的。”爱玩、爱闹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有时候通过嬉闹、不听管教的方式给老师以下马威,希冀以教师的权威压制住孩子,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放下对教师权威的执念,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多种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反而容易赢得“小神兽”的配合和尊重。

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语文老师

在语文教学方面,上课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也很活跃。可是,如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却让我犯了难。“很好”“你可真棒!”是常用的评价语,评价语言很单调,师傅对我说:“小孩子最看重来自老师的评价了,你要注意课堂评价语的丰富性,而且无论学生回答的对还是错,你都要给出一个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不然你的课堂就是表面热闹。”

真如棒喝一般!于是,听公开课的时候,我特别关注了上课教师的评价语。老师们都很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的回答,课堂上和孩子们有呼应、有探讨、有追问,课堂上闪耀着思辨的火花。之后,在我的课堂上也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堂课上,一个孩子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提问了他,可是他的回答明显是错的。我很直接地说:“你的答案是错的。”孩子的神情瞬间黯淡了下来,脸上露出了难过的表情,那一刻我能感受到他的伤心和失落,于是,我马上补充了一个“但是”——“说明你动脑筋思考问题了,老师要表扬你,其他同学也鼓励他一下。”这个时候,小男孩的表情阴转晴,露出了笑脸,听讲也更认真了。好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继续保持兴趣,而不是失去信心。

当我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疑问,并给予他们个性的、指导性的评价时,我惊喜地发现,在语文学习上,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学习偏旁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讲道:“四点底的字都跟火有关。”班级里小孩子举手问:“那为什么燕子的燕,和狗熊的熊,也是四点底?动物也跟火有关吗?”“你很会思考,还懂得举一反三,真了不起!那么到底有没有关系,谁可以大胆猜测一下?”“燕的四点底代表的是燕子分叉的尾巴,跟火没有关系。”“老师,有个词叫熊熊大火,熊肯定有火有关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大胆地联想着,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了解到了汉字的魅力,我相信这节课他们一定会记忆深刻。

这就是我和孩子们之间的小故事,在和学生结伴成长的过程中,也使我明白了,作为教师要呵护每一个小朋友的心灵,确立起尊重学生的观念,将“尊重”作为师生相处的首要原则,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这一年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师傅、任课老师、搭班、年级组长都和我一起想办法,为我出谋划策。我真心感到在“打一”做老师很幸运,也很幸福,我将在前行路上不断努力,争取有更大的收获。

以梦为马 破茧成蝶

赵梦蝶

来到打一小学工作已有两年光阴,我似乎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因为我过得充实和快乐。感恩“打一”,遇见你,是我最大的幸运。

遇见学生,结伴成长

两年前我刚来到打一小学工作时,内心总是荡起阵阵波澜。这不仅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更因为我得知自己要接手一个五年级毕业班做班主任。出于责任和好奇,我向前任班主任“打听”到好多信息,脑海不禁跳出一连串的问号: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会不会自由散漫?会不会课上不搭理我这位初出茅庐的新老师?家长会不会不认可我?内心的激动瞬间变成了忧愁,若真如所想,我在将奈若何呢?跟师傅们请教,她们都宽慰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会开出和谐之花。我望着窗外,思忖许久,我决定付出行动去开启这场探索的成长之旅。

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叫小罗的孩子,原本聪明自信的他,在接受五年级的语文课程上有了不适。可能是由于五年级的难度和强度的加大,也可能是由于一时难以接受新老师。每当看他上课打不起精神,课下活动也不太积极的样子,我心急如焚。家校联系时,我与家长沟通,发现孩子在家的学习状态也是比较消极。小罗的这种消极,除了影响自己,还可能会影响到一批班级中学习领头的学生。于是我一边向师傅请教经验,一边查阅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试着走进小罗的内心,了解到现在小朋友中特别流行星座。我打听到小罗是典型的处女座,便在一个课间,故作神秘地跟小罗聊天,把所有处女座的特征套在了他的身上。小罗听了我的分析,眼中放出了亮光,渐渐也开始吐露了心声……经过了彼此了解和坦白,小罗对我也越来越接受了。我又趁热打铁,针对小罗办事利落的优点,给他安排了午餐管理员和英语课代表的职位。后来的小罗,天天盼望上校,不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

这只是班级学生情况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件事,我不但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道理,还懂得了作为老师,也要经常蹲下身,聆听学生的心声。这半年来,这样的事情还有许多,我们也保留下来一个好习惯,每一个月,我们会做一次自评和互评活动,不但评自己,评同学,还要评老师。从学生的评价中,我能看到稚嫩的语言中,学生们对我的爱意,也看到了我自身的问题。例如,孩子们建议我的教学语言可以再童趣些、教学形式再多样些等等。我们都很享受这种方式,在鼓励中保持,在反思中前进。与学生结伴成长的过程,就是帮助更多孩子实现梦想的过程,同时也是雕琢自我的过程。

融入团队,风雨兼程

打一小学有形形色色的团队,在团队中的学习和历练也让我受益匪浅。过去的两年,我除了完成见习教师的一些常规培训和作业之外,还参加了一场战线长、内容多的比赛——见习教师基本功大赛。基本功是青年教师的立足之本,这场比赛从2018年春天拉开帷幕,先后经过了校级初选—区级初选—区级决赛—市级决赛的流程,涵盖了两笔字、教育案例撰写和教案设计的笔试环节以及模拟课堂、教育智慧呈现和演讲的面试环节。一开始比赛,我的身边有熟悉的伙伴同行。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角逐后,到区级决赛时我已经是形单影只。恰逢那会孩子们即将毕业,学校的毕业典礼活动我也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手,扑面而来的压力让我一下子变得紧张慌乱。细心的师傅们看出了我的顾虑,她们安慰我:“有我们在,咱们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参赛长路漫漫,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区级集训时,按照市级比赛的要求,在教学能力环节要准备四堂模拟教学课,其中《律师林肯》也是我在同时准备的一节区级公开课。《律师林肯》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课文,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对学生、对老师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师傅杨老师以及她名师工作坊的老师们也为我付出了太多心血。如何能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经历,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成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当试教到让学生理解林肯的辩护词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发现学生没有在我的引导下完整流利地说出这部分辩词,甚至是背离了课文内容,此时的我慌乱极了!课后,团队老师们为我出谋划策,让我通过先示范摆一摆、说一说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说一说的方式,学生跟着我再复述的方式理解课文。经过一遍遍修整磨炼,我也多了一点耐心,基本能判断出生成的个性问题正是班级共性的问题,再和学生一起回归到研究文本的行文思路,让学生清楚自己是在哪些点上没有搞懂,最后完整说出辩词就顺理成章了。师傅总是告诫我,课堂中就是要体现教与学的过程,这样呈现的效果才会有层次。

曾经,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按照备好的教案教学,能够把流程走下来就是成功,然而成功恰恰不是第一次的尝试。我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在课堂中当学生遇到困难,出现错误时,我能给予他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引导、点拨和帮助?不是“亲力亲为”,更不是“及时抑制”,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就是这样一次次不完美的尝试但却真实的课堂,让我知道自己的困惑和不足到底在哪,继而通过实践和反思,在摸爬滚打中夯实专业技能基本功,最终拿到上海市见习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破茧成蝶的路很漫长,还需要坚持不懈和脚踏实地。虽然每走一步都很艰辛,但是与团队和伙伴们同行,我相信自己终有一天可以破茧成蝶。

因为有了你们

陈晓霞

2012年,我来到曹路打一小学,崭新的校园让我印象深刻,红色的外观、大气的建筑特点都体现经典与文化的底蕴;年轻的教师以他们独有的朝气和热情,与孩子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面遨游。

在这里,我走过了七个春夏秋冬,虽然我总是在感慨着时间就这样匆匆走过,但在这七年中,我遇见了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因为他们,会在你遇到困难时帮你排忧解难;因为他们,会在你需要帮助时始终站在你的身后;因为他们,会在你困惑着为你指明方向;因为……

因为“遇见”了你们——年轻的“打一”老师

我始终用“学无止境”勉励自己

“打一”的老师们,年轻、热情、有活力。记得2013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活动中,我们的年轻老师们为了排练“歌舞青春”,总是留在学校加班加点地进行练习。虽然练习很枯燥,手臂酸痛,虽然总是踏着夜幕走在回家的路上,但他们总是以一种热情饱满的状态来迎接每一次的排练。每次排练之前都能听到小林老师在那里喊,“快走,快走,时间到了,我们要去排练了!”付出就有回报。在总校的舞台上,他们用整齐划一的动作、他们用热情四射的舞蹈谱写出了一曲“歌舞青春”。而后,《鼓舞青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天边》《开门红》《我们都是追梦人》等等,他们的舞蹈一直在学校、集团、曹路镇、署里的各个舞台上进行表演。

年轻教师对于教学有更多的热情,年轻老师对于教学有更多的创意,年轻老师对于教学也有很多的不足。于是他们就遇见了她/他——带教师傅。在备课组活动中,我们的备课组长带领组内的年轻老师们,研读基准教案,在每一次上课之前都要反复进行说课和磨课,一遍又一遍,不放过任何细小的问题,一节好课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学会控班,学会灵活地驾驭课堂。这对青年教师来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他们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曾经我的小徒弟对我说:“陈老师,为什么你班级的学生都能跟上你的要求呢?”“陈老师,为什么你的课堂效率这么高?”“陈老师,遇到这样的孩子我怎么办呢?”青年教师的虚心求教更是让我知道“学无止境”,你没有进步,就是在退步。

因为师傅教会了我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

我始终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在打一小学,我们会有一群师傅,他们会教你如何教学生,他们会教你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他们会教你如何开展各项活动。而我的师傅教会了我这样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

每个学期,各个年级组在学校各位领导和各位兴趣老师的帮助下开展了摇篮兴趣课活动。很多老师担任了兴趣课指导老师:武术操、素描、书法、电脑小报制作,舞蹈课……丰富了孩子们的学校生活,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孩子们是兴奋的,老师们却是忐忑不安的。为了保证孩子们学得开心,学得安全,那个时候作为年级组长的我,总是会经常提醒我们的班主任们:“安全最重要!”而我们的班主任们又是那么的给力,总会在兴趣课或者摇篮兴趣之前前往自己的班级,安抚学生的情绪,要求每个兴趣小组的学生排队前往专业教室,叮嘱他们不要在路上奔跑。并在4点准时到达各个班级教室,防止早回来的学生发生意外状况。

因为一句“我们只是想做得更好一点”

所以我们不放弃可以改进的机会

在健身周的广播操比赛中,因为雾霾的原因,学生很久都没有练习做广播操,难免可能会产生遗忘,很难展现出比赛中应该有的风采。老师和学生在体育沈老师的带领下,在比赛前,利用午会课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在室内体育馆进行了踩点和操练,每位班主任都很认真对同学们的姿势进行纠正,每个同学也很认真地进行练习。在比赛的当日,学生们赛出了他们的精神,赛出了他们的风采。

在见习教师汇报课中,我们的张老师、陈老师和杜老师都参与其中。虽然只是三位老师上课,但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他们的背后还有备课组、年级组,也有整个办公室所有的老师。在他们的试教过程中,听课的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小到一个眼神的交流、一个手势的规范,都细心指出并帮助解决。我们的数学备课组为刘老师推优课出谋划策,制作道具,他们甚至还扮演学生的角色,陪同刘老师一起演课。虽然她们不是一个年级组,只是因为我们是“打一人”,我们拥有的是“打一精神”。

我们不敷衍任何一项工作,即使时间那么紧迫;我们不放弃任何机会,即使努力有时候没有结果。因为我们只是想做得好一点,好一点,再好一点。

用微信上的一种回复方式

想给我们的老师点三个“赞”

一“赞”我们有一群“超级替补队员”。每个星期,我们都会有见习老师前往总校进行带教活动,个别班级会出现需要老师顶岗进班的情况,这个时候“他们”就上场了。虽然沈老师是2班的搭班,在每周四班主任张老师外出时,她就挑起了班主任的担子;陈老师是三(3)班的科任老师,也要经常承担三(3)班的搭班工作;刘老师主动又做了三(5)班的临时搭班;级组的其他老师虽然不是搭班也义不容辞地顶上,像班主任一样关心教育我们的学生。正所谓,我们是“打一”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二“赞”我们有一帮“全能选手”。在每次的活动周中,我们的班主任功不可没。语文周中,每个班主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为大家展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诵读比赛,有优美的配乐、有整齐划一的动作,带领着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巨大魅力。这时,我们的班主任就是一个活动策划者;健身周,每个班级的入场式都别具一个,富有创意的道具、响亮的口号、精美的服装、整齐划一的步伐,雄赳赳而气昂昂,这都为他们赢得了阵阵的掌声,其中NO.1造型也同样为他们获得了入场式的NO.1。这时,我们的班主任就是一个指挥家;英语周,在大型活动Shopping Mall活动中,我们的班主任制作的班级海报一张比一张精美,一张比一张精彩,为我们的Shopping Mall增添了一份魅力。在活动中,我们的班主任们还发挥了他们的英语口语才能,与学生们用英语进行对话。“Ten pounds.Ten pounds.This one,ten pounds.”怎么样,我们马老师的英文水平不错吧!这时,我们的班主任们就是一个艺术家了。正所谓,我们都是全能选手,哪里需要去哪里。

三“赞”我们是个“可亲可爱”的家。家人有疑惑,我们一起来解决。家人有困难,我们一起来克服。我的家人帮我在网上发过紧急通知,我的家人帮我统计过各种各样的数据,我的家人帮我领过办公室用纸,我的家人帮我解决了人员不够的问题,我的家人帮我打扫过办公室,我的家人帮我分发过元旦的礼品,我的家人帮了我很多很多,真心的非常感谢你们。虽然这都是一件件琐碎的事,但是少了你们,家就不成家了。

学校的工作不分你我他,只有每位教师都将班组的荣誉视作自己的荣誉,将学校的光荣视作自己的光荣,学校才能走得更好。所以,在这里,需要你,需要我,也需要他。

在这里,成就教师之梦

刘羿歆

来到打一小学五年,在这段不短的时间里,我在这里发展、在这里成长,努力成就自己教师的职业梦想。

由于我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心里总是没有底气。第一次参加青年教师教学评议课时,我显得格外紧张。然而学校领导听了我的课,总是更多地鼓励我,让我多向带教师傅和优秀老师学习教学经验。一年后的评议课,我认真备课、磨课,上课自然放松,努力上出自己的风格。回看自己的录像,发现自己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上潜移默化成长着,在课堂驾驭的能力上有了很大提升,课堂氛围融洽自如。

第一次从一年级开始带学生,感觉自己就像是为人父,点点滴滴都要细心地注意。我记得第一次带他们秋游,他们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鸭子,又像一群蹦蹦跳跳的小兔子。秋游之前,我仔细地帮他们分组,选小组长,交代他们一件件注意事项。于是当天有条有理,大家玩得开开心心,平安无事。眼看现在四年级的他们长大了不少,也已经有了不少奖状与收获。最近适逢一年一度的班干部竞选,大家都是认真准备,竞选流程有模有样,俨然已经有了身为班级小主人的意识。而我,将继续陪伴着他们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着。

我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文化氛围中浸润式的培养。来到“打一”,就能感受到“打一”的人文关怀,阵容强大的带教团队、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小组、青年班主任研修组……当我融入一个又一个团队中时,每天忙忙碌碌但很充实,这让我有了一种安全感和一种幸福感。

打一小学教师活动非常多,节奏也非常快,让我常常有机会直面机遇和挑战。在这几年中,我上台唱过歌,跳过舞,舞过龙,敲过鼓,参演过话剧《四世同堂》,和青年教师一起参加纪念长征80周年诗歌朗诵,参加过杨浦教育工会家书家训朗诵,担任过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结业式主持人,接受过电视台的采访,演讲的机会更是数也数不清……

打一小学每年都会有教师戏剧节,着力提高老师们的艺术修养,丰富校园文化。记得参加教师话剧表演的时候,我们白天认真工作之余,常常要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对台词,练动作,互相配合着,大家都乐在其中。我自己演的是一个说书先生,有大段的台词和单独的场景,在一次又一次上台排练的过程中,我面对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多的自信,使得我的表演更加有张力。这次话剧表演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来的经验,并且还可以把这些经验用在课堂上,吸引学生们爱上我的课堂,真是太神奇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打一”的这几年里,我通过学习,全面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加多面化,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机遇。目前我担任着学校心理学科的教研组长的职务,管理学校心理的相关工作,可谓是压力与动力并存。同时我也知道,在“打一”,许许多多老师为了学生,什么都愿意做,什么都愿意学,在我眼前的榜样数不胜数。

教师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事业。打一小学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我在自身的职业道路上有了发展,这让我很感动、感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也会不负重任,努力做得更好。

走过的每一步皆因热爱

郭 征

当我合上笔记本电脑,关上电灯,带着略感疲倦的身躯离开办公室,此时已经是华灯初上。这时的校园是如此的安静,白天这里还充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而现在她又恢复了那份宁静……这是2013年的某一天晚上我离开学校时的情景。像这样的情景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反复地出现,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宁静,也喜欢在每天下班后感受这份宁静,在这一时刻我又恢复到了原本的我。

2012年暑假,学校的人事调动将我安排在了教导处分管数学工作,我遇到了工作以来最大的挑战,我该怎么做?我的工作能被大家认可吗?就在这样的纠结和彷徨中我走马上任了,说实话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但这是学校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以前工作的肯定,我应该做好它。记得当时我跟着两位中高教师一起进课堂听课,课后他们让我先评课,而且评课的对象又是与我业务能力差不多的老师,当时的我紧张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在这样的压力中我的第一次评课以失败告终。

我喜欢宁静中的校园,当你透过窗户,看到那夕阳下的砖墙,在一片绿色的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画,而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欣赏到它,才能从宁静中感受到它的美,才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说实话这些年无论工作的成效如何,我始终认为自己对工作是尽力的、尽心的,或许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年我已学会了自我消化,我能做的只有去摆正自己的心态,去努力修正自己的失误。于漪老师曾说过“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们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作为教师的那份艰辛,感受作为教师的那份快乐,感受与学生在一起的那份美好时光。

为了能更好地胜任这个职务,我开始带着听课笔记走进每位数学老师的课堂,我开始更多的关注教育教学的信息,我开始更关注自身的专业素养,我开始不断地承担各类的公开教学,我要给自己多点压力多压点担子,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信服。

从师范学校毕业到现在也已经有二十年了,有一句话是我至今都牢记在心的,那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就是用这句话时刻激励自己,以一个男人的责任来完成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1998年我开始了“主任”生涯,四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的繁琐和艰辛,也让我多了一份责任;2004年,我通过竞聘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男大队辅导员;2007年,由于学校团队管理的需要,我又成了为数不多的男年级组长,2012年,我成了教导处的一员,2017年又开始担任总务主任一职。很多人一定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会更换那么多岗位?我想说,这就是我的成长,成长对于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历练,意味着积累,意味着蜕变,意味着责任。虽然有时我的工作会被别人质疑,但是我敢于直面问题,谁让我们是男的,做就做了,做错了就改嘛,大气这两个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是校长对我们的嘱咐,而我们要做到的是坚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始终不变的初心。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在工作中不断锻炼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在挫折和成功中不断地成长。

我喜欢我们的校园,因为那是学生的摇篮;我喜欢我们的校园,因为那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我喜欢我们的校园,因为那是我和我的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注释】

[1]本文发表于2015年13期《上海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