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识本草,品文化-识本草 品文化

识本草,品文化-识本草 品文化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是研学成果的综合性。因此,研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课程实施规范制度设计到位;二是事前学生安全教育和注意事项的要求到位;三是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的安全防范工作到位,以此确保研学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他长期隐居行医地在铜川市的药王山,药王山被评选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识本草,品文化-识本草 品文化

(一)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背景

按照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为落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中指出的启动研学旅行营地建设工作,结合普陀区教育局倡导的在各中小学开展“行走锦绣河湾,读懂一带一路”的专题研学教育活动,自2016年起,学校在已颇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本草园”系列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与拓展,认真落实国家教育部、上海市及普陀区有关研学旅行教育的相关精神,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努力创新开辟一条“以行育人、以研育才”的中小学综合素养教育新途径。

(二)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意义

1.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理念

基于学校“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奇迹”的办学理念,遵循学校特色课程群“弘扬传统文化,普及本草科技,关注生命教育,发展学生能力”的价值追求,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实践活动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从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出发,站在综合育人的高度,基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进行统筹、设置和实施研学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进行资源的梳理、整合,包括校内外的跨学科的整合以及跨地域的资源整合

研学实践活动紧紧围绕科学课程(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并基于当今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教育理念进行设计,努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见图5-4)。

图5-4 研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设计理念

2.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的建设与实施,重在实现“以目标为导向、以‘研学’为方法、以成长为目的”的课程设置价值观。通过讨论,确定了本次研学实践活动的五项基本设计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学生的研学不同于一般的组团旅游观光,它是一种以旅行为形式、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的活动。通过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身阅历研学点的人、事、物、景,了解历史、感知社会,以增强对党、对国家和民族的真实情感,提升振兴祖国、振兴民族的社会责任感,以此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因此,追求教育性的原则,是研学实践活动设计和教育实施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2)综合性原则。

学生研学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即学校应根据研学点的具体情况,综合预设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科知识、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此设计一个总的“研学目标”。二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研学活动以校外实地为研学点,课程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实地”及周边的一切教育资源,综合设置多方面研学主题,以满足不同研学需求的学生。三是素养培育的综合性。多资源、多目标、多主题的研学过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然”的多元发展综合素养的良好平台,特别是革命事迹、社会历史等的考察研学,更是以实地、实景、实事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社会责任等品德素养。四是研学方法的综合性。研学旅行针对不同的研学对象,学生可以从不同的研学目的出发,选用各自需要的研学方面,以取得最佳的研学效果。五是研学成果的综合性。研学实地所拥有资源的综合性、研学内容设置的多元化和学生研学方法的不同,必定带来五彩缤纷的学生成果。

(3)自主性原则。

虽然研学是一门“集体行动”的校外教育活动,但是,在研学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生的“三自”原则:学生事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选主题,明确研学旅行的“主攻方向”;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研学方案;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方案去研学,以真正形成自己的研学成果。而教师在整个校内准备和校外实施的过程中,起着导师和保障的作用。

(4)实践性原则。

学生的研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要求学生都能带着自主设计的研学方案,深入社会,亲身体验、亲自实践。因此,实践学习将是研学旅行的主要学习方式。

(5)安全性原则。

研学是一门校外教育课程,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研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课程实施规范制度设计到位;二是事前学生安全教育和注意事项的要求到位;三是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的安全防范工作到位,以此确保研学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3.本次研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铜川学校结合学校的“本草园”系列课程,充分地挖掘、整合了上海市道路命名的历史文化资源、代表传统文化的绿色资源、体现“一带一路”的青色资源、陕西省铜川市的红色教育资源,融通了上海市铜川学校和陕西省铜川市“两地一铜川”的文化血脉,开辟了一条具有铜川特色的综合育人的研学实践活动之路。每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研学计划开启了“课题探究之研,知识行走之学,文化寻根之旅,素养培育之行”的特殊旅程。研学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通过参观、考察、听讲、走访、交流等社会学习方法,广泛收集资料、深入挖掘历史、亲身体悟社会,以此真切感受党的伟大、祖国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激发并不断增强自己的强国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亲历各景各地的各事各物,真正将从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应用到社会分析、价值体认、生活实践中去,切实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

(三)研学实践活动的实施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图5-5 研学实践活动的课程框架

因此,我们在充分整合陕西省铜川市的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后,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课程主线,将本次研学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分为“绿色文化”“青色文化”“一带一路”和“红色文化”四大模块(见图5-5),根据每个模块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活动目标。

1.“绿色文化”模块实施目标

目标制定背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是陕西省铜川市人。他长期隐居行医地在铜川市的药王山,药王山被评选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具体实施目标如下:

(1)通过参观药王山、孙思邈纪念馆、中药厂,对铜川地区中医药文化的实地考察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拓宽、加深基础课程和本校特色课程所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有更为直观、更加完整的认识和把握。

(2)通过对本草文化的调研,使学生从中华医药发展史的层面,对中华民族独特的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本草的热情,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通过研学课程中制定研学计划,确定研究问题,实施研学调查,反馈交流和撰写研学调查报告等,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2.“红色文化”模块实施目标

目标制定背景:1933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西省铜川市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具体实施目标如下:

(1)通过参观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和北梁红军小学,结合基础型课程“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等学科要求,进一步理清中国现代革命史,丰富并拓展学科知识,学会将书本知识与史实资料在“互证”中得到清晰、丰满认识的多元学习方法。

(2)通过亲闻亲见,增强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为拯救祖国、拯救民族、舍己抗争的崇高精神和作为的价值体认,从而增强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以此引导自己的生涯规划。

3.“青色文化”模块实施目标

目标制定背景: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中国规模最大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记录了耀州窑从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至今,长达1300多年的连续烧瓷历史,以及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

具体实施目标如下:

(1)通过参观耀州窑博物馆,深入了解铜川地区的深厚文化和悠久历史,结合“历史与社会”等学科的学习,客观认识铜川地区历史积淀的优秀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科学、人文价值,清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2)进一步了解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演进脉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历史和伟大而自豪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一带一路”模块实施目标

目标制定背景:铜川市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一座美丽、包容的城市,它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人们叫它五色城市——黑色煤炭、红色照金、青色陶瓷、金色佛教、绿色养生。

具体实施目标如下:

(1)通过对铜川地区两大水系、丹霞地貌的实地考察和相关部门人员的访谈等活动,运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加以分析,特别是通过对铜川界内的两大水系及历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铜川人民坚持不懈、治水利民的发展工程建设的考察,整体了解铜川两大水系的基本构造和对铜川生态发展的影响,感受铜川人民治水用水、发展生态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审美情感和爱国热情,以实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铜川地区其他各种地质形态和构造的实地调研,加深基础课程中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学习,为学生相关专题的案例研究搭建学习平台。

(四)研学实践活动的对象及人数

上海市铜川学校全校师生、绿洲小区居民,上海相关专家,陕西省铜川北梁红军小学及部分中学师生,陕西省中医药发展局、铜川锦阳湖枢纽管理站领导及工作人员,西安中医药大学教授,红军后人代表,陕西省铜川市电视台及报社记者,共约1300人次参与本次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五)研学实践活动的实施步骤

本次研学实践活动从设计到实践历时约一年半时间,共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研学准备阶段、实地研学阶段、研学总结阶段。

1.研学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8年6月)

(1)“本草”系列STEAM校本课程的实施。

①课程参与对象:全校学生(约1140人次)。

②课程的设计理念:“本草”系列校本课程的理念以弘扬草药传统文化、关注生命教育为核心,基于STEAM的教育理念,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课程的整合,让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体验生命的奥秘,感受文化的传承,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完成课程的顶层设计

根据“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的要求,“本草园”课程将中草药的知识、中草药的历史与文化、中草药的种植和应用等内容整合于六大课程模块之中,包括科学视野、文化感悟、乡土体验、探究发现、应用实践和素质拓展,并通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加以落实。

首先,在保证“基础型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统整”的方式在各学科领域中融合中草药知识与文化。在基础型课程中涉及中草药知识和中医药传统文化时,教师将相关内容进行统整的教学设计,讲解相关内容或安排学生进行相关活动,强化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对中草药的了解。

其次,将中草药学习作为研究型课程的重要方面。通过“主题探究”的方式,从中草药的种植、加工、炮制和日常应用等不同主题,开展中草药的探究学习课程。

再次,建立拓展型课程体系。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对1—9年级的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系列校本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和参与;将中草药相关主题活动整合于“快乐活动日”中,开展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和专题教育等。

·基于STEAM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

“本草园”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课程统整”的思想。对于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设计,采用了跨学科主题设计的思路。跨学科主题内容的设计起点在主题,从主题分析出相关的概念或可探究的问题,再将这些内容依据知识类型归入各学科的领域之中,其重点在于对主题的探究和学习上,学科知识的获取在学习主题时只起辅助作用。

④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倡导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被动教学方式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主动教学方式转变,倡导由原来单一的纸笔测验(终结性评价)向“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教师评价、档案袋评价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转变。为了更好地遵循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校本课程学习的“主角”,积极开展了包括绘制自然笔记、本草植物摄影、制作植物贴画、制作药膳(如冰糖雪梨汁、桂花圆子、桂花糕、薄荷茶等)、找叶、“本草园”捉虫、制作木质花器、培育小苗等在内的丰富的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利用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单和各种活动成果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中医本草文化长廊”的建设。

①辐射对象:全体师生、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

②设计理念。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凝聚着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中医承载着民族传统和文化价值,蕴含着人类对生命健康的认识理念。

在“本草园”系列课程建设与实施获得初步成效之后,我们非常希望让更多的民众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和魅力,所以本着“中医历史可以为鉴”“中医故事可以励志”“中医本草可以启智”“中医药文化可以育人”的理念,我们在校门外靠近北石路上建立了这条“中医本草文化长廊”,以手绘墙形式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其旨在结合铜川“本草园”建设,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孩子们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中草药文化,培养热爱生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也让社区居民们能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图5-6 在“中医本草文化长廊”感受古代药王的魅力

图5-7 在“中医本草文化长廊”感受当代中医药文化的累累硕果(www.xing528.com)

③活动收获。

通过“中医本草文化长廊”的建设,“本草园”的魅力已经逐步辐射并影响到了校外普通民众。长廊也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研学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

①参与对象:四—七年级师生及培训专家。

②活动过程。

学校经过组织讨论,挑选了四—七年级36名学生参与此次陕西省铜川市的研学活动。基于学生铜川研学旅行的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要求,要求每一位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在校必须完成“研学旅行计划”,而方案的设计应当做到“融入学科内容、融贯课内外教育”。因此,根据学生铜川研学旅行的特点,学校邀请了上海市相关专家提前为同学们做了一次“资源与选题、计划与实施”的研学培训。

专家在培训中首先梳理了本次研学的四条主线及其研究方法。一是绿色文化。这也是本次研学旅行的“重头戏”,这一板块可拓展和加强我们学校的“本草园”特色课程。同学们可以综合基础课程、学校特色,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而且在研究层次上,不一定要非常“高深”,重在比较,可从本草的价值、生活性的内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二是青色文化。同学们可以通过参观访问铜川耀州的“耀州窑博物馆”,了解和感受中华瓷文化的伟大,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文化是如何影响世界文明的,最终形成调研报告等研学成果。三是“一带一路”。陕西省铜川市拥有世界地质构造学上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即丹霞地貌。同学们可以结合科学常识、地理学科等知识要求进行案例研究。同时,锦阳湖生态公园是以铜川市桃曲坡水库为基础,进行水利改造的一个成功范例,可以将这一研学点资料与我们普陀区开展的“锦秀河湾”行动结合起来。四是红色文化。学校特地甄选了五个研学点,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缅怀,有薛家寨革命旧址、陈家坡和照金革命纪念馆;另一类是继承,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铜川市耀州区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同学们可以用“聚焦一点”或“以点看面”的研究方法进行集中分析。

经过专家详细的讲座培训以后,每一位同学都认真思考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完成了铜川研学实施计划书。

③活动收获。

通过研学课程之前的选题培训和计划书撰写,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有了了解,对于即将进行的研学课程有了直观认识,有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投入到研学课程的实践中去。

2.实地研学阶段(2018年6月—7月)

(1)研学实践活动第一天——围绕“绿色文化”展开。

①参与对象:四—七年级师生,陕西省铜川市中医药发展局领导及工作人员,铜川市部分中学师生。

②活动过程。

研学的第一天,师生们参观了药王山。在药王山广场上举行了简短却又隆重的开营仪式,当天陕西省铜川市中医药发展局领导也特意赶来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师生们,《铜川新闻联播》和《铜川日报》也对我们这次研学进行了相关报道。下午师生们参观了孙思邈纪念馆,并聆听了西安中医药大学吕娟教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彩讲座。师生们还学习了中成药的制作生产流程。

(2)研学实践活动第二天——围绕“青色文化”“一带一路”和“红色文化”展开。

①参与对象:四—七年级师生,锦阳湖枢纽管理站站长和工作人员,红军的后代,铜川市部分中学师生。

②活动过程。

图5-8 药王山广场开营仪式

图5-9 参观孙思邈纪念馆,学习药用植物标本知识

图5-10 聆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彩讲座

师生们接连参观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桃曲坡水利枢纽、陈家坡会议纪念馆。锦阳湖枢纽管理站的领导向同学们科普了桃曲坡水利枢纽的兴建对当地农业灌溉、城市供水、防洪等方面的作用。村子里的红军后代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红军革命的故事和利用本草如何治病救人的方法,还鼓励同学们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将这个传统发扬光大。

图5-11 参观中成药的制作成品

图5-12 参观桃曲坡水利枢纽

(3)研学实践活动第三天——围绕“绿色文化”“一带一路”和“红色文化”展开。

①参与对象:四—七年级师生,铜川照金北梁红军小学部分师生。

②活动过程。

学生们穿戴好红军服装,参观了薛家寨革命旧址,重走了红军路,了解了丹霞地貌和许多当地的本草。沿途经过了照金北梁红军小学,习近平总书记给北梁红军小学的一封回信正是寄往这里的。师生们兴奋之余都表示要好好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最后,师生们参观完照金革命纪念馆以后,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了结营仪式。

(4)研学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

“实地研学”是整个学生研学铜川的最重要的主体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根据研学行程,以各自的研学主题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开展相关的探究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收集过程资料。

根据主题研学的需要,学生利用前期在校准备好的各种社会考察和调查工具,在研学过程中收集各种类型的资料,包括照片、文字、录音等,以备进行深入研究之用,如录制老红军的亲历故事和采访对话、比较药王山和学校“本草园”的本草照片、记录当地的气候特点、总结专家的讲座精髓、统计课题的相关数据等。同时,教师引导并培养学生学会根据方案独立取证的社会调查方法和能力,实地进行调查、访谈等。此时,遵循规则、重视细节、广求引证、谨慎求真、创新延伸、综合分析等操作理念和作风,自然成为学生研学质量的最重要保证。

②小组讨论。

研学的主题可以是个体化的,但是,合作学习是铜川学校学生研学旅行的一种主要学习方法。本次研学旅行同学根据各自的课题自由结组,进行主题式跨学科交流和讨论。如在探究丹霞地貌的主题时,同学们分别就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探讨。在学生进行自主收集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的小组讨论、交流,同习共研、相互帮助,在更好地发挥学习团队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互助联动、真诚合作、真情奉献等社会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③综合分析。

在小组讨论、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学生针对各自的研学主题,联系基础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综合性研究,有效利用各自收集的相关资料,充分整合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和教师所贡献的智慧和建议,形成比较客观丰满的“初步想法”。由此,真正实现课内外知识融合、校内外能力整合、提升价值体认和社会责任的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目的。

④形成框架。

经过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凝聚同伴智慧、深入综合研究等研学环节,学生根据各自的研学方案和主题要求,形成比较成熟的研学成果基本框架,以备回到学校后进行最后的成果撰写工作。

⑤活动收获。

“研学铜川”是一项以学生综合素养教育与培养为目的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基于校本化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规律为基点,以铜川市自然、历史、社会和人文为教育资源的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本次研学实践活动集多方教育资源、多项教育目标、多种研学方法于一体,逐步实现我们预设的“多元一体、自主深入”的课程价值观。研学课程中,学生学会了运用多种研学方法,深入到学校预设的铜川地区四个模块的研学地点,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带着出发前预先设计好的研学主题,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逐步达成了学校(教师)对课程实施所预期的学生综合素养教育与培养目标。

3.研学总结阶段(2018年8月—2019年1月)

回校总结。

①参与对象:全校师生。

②活动过程。

“回校总结”是学生研学铜川的成果形成和展示阶段,是师生研学旅行的丰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完成以下几项研学任务:

任务一:完善框架。

回校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各自初步思考的“研学论文框架”,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以发挥集体的智慧,进一步完善框架和撰写思路。

任务二:完成报告。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进行深入梳理,完成研学报告。

任务三:指导修改。

专家、教师对学生完成的研学报告进行分析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修改完善。

任务四:交流展示。

我们将此次研学课程的学习成果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研学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如研学旅游随笔、游记,研学实践活动反思,调查分析报告,研究性论文或研学实践活动的视频资料等;地理景观、乡土风光摄影照片,动植物摄影照片,研学实践活动中的素描、漫画、绘画等作品(配简要文字说明);用文字、图片解读生活中的各类情境,分析其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及各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学实践微电影创作、数字动漫创作、音乐歌曲和戏剧创作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2019年1月,学校召开了铜川研学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展示学生的不同研学实践成果。

(六)研学实践活动的效果

上海市铜川学校本次赴陕西省铜川市的研学旅行活动,获得了学生的欢迎、教师的认可、家长的肯定和社会的关注,可以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铜川研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想颇多。而最令学生们感到兴奋的是认识了那么多学校“本草园”中没有的本草植物。有心的同学更是将山野中的本草植物与学校“本草园”中的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拍照比较,制作标本,请教当地人和老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有的学生写道:平时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本草,我们都视而不见,自从学校有了“本草园”后,我们对本草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这次铜川的研学旅行,更加深入地学习了本草的生长环境和常用价值,尤其是参观了孙思邈纪念馆后,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些都将激励我勇于承担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图5-13 部分学生的研学实践活动反思PPT

图5-14 部分学生的调查分析报告

图5-15 部分学生的研究性论文

图5-16 学生制作的地理小报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教师们也得到了意外收获:研学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间的交往,增进了解和认识,建立起了新的人际关系。为孩子们的成长而自豪!更为这些走到广阔天地的学生们,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合作、探究,能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骄傲!

一路研学,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学生家长,但是在本次研学中,家长们通过微信实时沟通,看到了研学的精彩、学生的独立、学习的成效。这也让家长们有感而发,更有家长写下长诗,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图5-17 家长们的反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