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但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对此,“美育之父”席勒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跨时代的答案。席勒指出,在大机器生产时代,唯有审美教育才能使人从野人、蛮人蜕变为文化的人、文明的人,拥有完整而自由的美好生活。时光轮转,2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步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伦理上的矛盾与忧虑。当有一天智能机器取代了我们绝大部分的生活,生命的自由幸福感又从何而来?爱美是人的天性,是不随时代、地域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的自然本性。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可以激发体内原始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在生命的全面、和谐、自由的成长中,感受生命存在的完整感、价值感、幸福感。因此,席勒的观点不仅在过去,在当下乃至于未来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了美育教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他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中华美学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根基。这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认为,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是相得益彰的两个部分: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美育教育资源,是辅助美育落地的智慧宝库;另一方面,美育教育的渗透又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看到其更深层次的美。
我校是一所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基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本草园”课程是我校渗透美育教育的特色生长点。其以“本草园”命名,意在将中草药校本课程界定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的科学启蒙课程,并以此作为渗透美育教育的基石。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下,我们是如何在“本草园”课程中渗透美育教育的。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美育的关系
在进行“本草园”课程的建设前,我们首先梳理了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美育的关系。美育即审美教育,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对自然、艺术、生活、社会等的审美实践活动,培养个体的审美态度,提升审美趣味,陶冶审美人格,涵育审美化的生命。中医药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它一直不曾间断地流传至今,始终维持着独立的理论体系,保存着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要素,保持着与美育脉脉相通的紧密联系。
1.中医药文化中的“自然美育”
何为自然?自然是指未经人类改造天然生成的事物。中医作为一种“和谐医学”“原生态医学”,其养生理念、治疗措施等,都与西医大不相同。中医提供了一种与西医迥然不同的范式和方法论,能够有效地认识生命规律、治疗人类疾病。从这一点上来说,它是一种具有医学性质的自然科学,与“自然美育”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如《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其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但其本质却是指导人们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这其中蕴含着“自然美育”的大智慧。在混凝土城市的繁忙生活中,我们更需要融入自然,用心体验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妙旋律,由此唤起生命的主体意识,提升生命活力与生活情趣,让生命更加自由、自然,进而升华自己的生命质量,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原则潜移默化地实现“治未病”的效果。
2.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美育”
伯克说过,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历来人们对于生命的感叹与赞美不绝于耳,这是因为生命是一种奇迹,可以激发出人们无穷的力量与潜力。但与之相反,如果不能感受生命的爱与美,就会漠视自我及他人生命的存在。在生活富足的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各种生命之花凋零的痛心事件,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在儿童教育时期,我们忽视了生命教育,从而导致了一些儿童缺少科学的生命观念。完整的生命观念包括生理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部分。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除了施展高超医术治病救人外,对于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医德建设也格外重视。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的课题“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中,提炼出“博大精深、真实有效、仁爱贵生、和合致中”和“医道自然、精诚仁和”这两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其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医德建设的内涵理念。如“仁爱贵生”,描述了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又如“精诚仁和”,指中医之德,需医道精微、精勤治学、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如果让孩子从小就从中医圣贤、医者仁心的故事及背后的医德理念中摄取“生命美育”的营养,积极引导孩子觉悟生命之趣,发现生命之美,就能培养他们具有审美艺术化的健康人格和自由人性。
3.中医药文化中的“艺术美育”
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智慧的高级形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医的诸多理论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国古代哲学深邃的智慧,如阴阳统一、五行变化、整体观、恒动观、系统观、二分思维、三分思维、五分思维等,不仅对现代科学方法的发展和进步起到借鉴和促进的作用,还可从中品味出独特的艺术韵味。以阴阳统一学说为例,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解释人体病理的重要的理论基础。阴阳原本是古人在长期观察实践中做出的总结,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了阴阳两面,并且这阴阳两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很多病的病因解释都和阴阳失衡有关。阴阳学说的内涵中,蕴含着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想。“艺术美育”中随处可见阴阳学说的存在,如小说作品中正派反派人物间的矛盾,绘画作品中留白与填充的艺术,古典诗歌中虚实交叉应用等。因此,深入理解中医阴阳统一学说,对提升孩子的艺术鉴赏能力有着莫大的帮助。在大量的中医理论中,均能找到此类促进孩子“艺术美育”能力发展的契合点。
(二)基于美育教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
美育是一种实践维度和价值维度相统一的活动。实践维度好比在大海中驾船前行,如果不能勇往直前,就永远看不到海的另一边的美景;价值维度好比行驶中的掌舵人,如果方向错了,不仅无法到达胜利的彼岸,甚至会撞上暗礁、走上歧途。基于美育教育的“本草园”课程,在建设中以实践维度和价值维度作为两个抓手,并根据孩子发展的知、情、意、行四方面对课程进行建设(如图5-3)。
图5-3 基于美育渗透的“本草园”课程的设计思路
1.“本草园”课程的价值维度解析(www.xing528.com)
根据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美育的关系,“本草园”课程在价值维度上可划分为自然美育(知)、生命美育(情)与艺术美育(意)三方面。
自然美育(知)主要偏重于认知方面的提升,对应的内容是“中草药之博”,通过自然环境下广博的中医药知识建构各种中医药综合类课程。如提升孩子科学视野的本草蒙学课程(介绍中医药基本知识)、注重孩子应用实践的本草制品制作课程(制作香囊、艾条等制品)、培养孩子探究能力的中医药小博士课程(以中医药小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等,都可丰富孩子的中医药知识,增强对自然现象及规律的理解:让孩子在自然中认识、发现、探索和应用科学;指导孩子掌握科学方法,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精神;引导孩子积累经验,培养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命美育(情)主要偏重于情绪情感方面的提升,对应的内容是“中草药之仁”。通过中医名家的思想、箴言、生平、传记等来彰显“医心仁慈、德泽众生”的中医药精神,以此建构相应的人文课程,如名医名家轶事(介绍名医名家的行医小故事)、中华医道(介绍各朝代中医名家的医学教育思想)等。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学以致用,如以仁爱精微的态度对中草药进行栽培与呵护,以真挚热诚的态度与同伴、家人和睦相处,以平和客观的态度看待各种社会性科学议题等。此类课程让孩子以中医名家的言行为榜样,并加以实践,从中理解生命的美好和可贵,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的正直的人。
艺术美育(意)主要偏重于意志品质方面的提升,对应的内容是“中草药之美”。通过中医药理论中的哲学智慧建构各类思维课程,如中医哲学思想启蒙课程(介绍天人合一、阴阳统一、五行变化等基本哲学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此让孩子用更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心理学揭示,你眼中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而你有什么样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从这点上来说,想提升孩子的意志品质,提升其思维方式是可行的捷径之一。当孩子能用智慧的眼光看到一个绚丽多彩的丰富世界时,自然会产生一种热爱它、拥抱它的憧憬,随之而来的是向着美好奋斗的意愿,而这就是提升意志品质的最好催化剂。
2.“本草园”课程的实践维度策略
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其核心部分是“审美体验”,在实施中需采取一些特殊的策略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草园”课程的实践维度策略如下:
(1)中介化策略。
美育是一门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学科,涉及教育学、美学、心理学、脑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但美育又不同于普通的交叉学科,它是一门具有特殊规则的学科,它是类比和隐喻的,其根本目标不是具体的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一种审美世界观的培养。在教育中,美育处于“中介”地位,一方面,美育与德育、智育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其他育人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如果美育脱离了其他育人目标而存在,它又显得模糊而无序可循。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本草园”课程的实施中,将美育作为孩子人格培养的中介,将美育作为孩子各种能力充分发展与平衡协调的基础,在育人的各个环节渗透美育的要素,使道德意志力、思维能力、体质技能等的培养都围绕整体人格的培养展开。具体来说,我们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价值取向,作为美育渗透的立足点,将中医药文化资源融于自然与生活的课程活动中,让孩子在体验实践中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并以此作为精神内涵促使其他育人目标的达成。
(2)活动化策略。
活动是知行统一的过程,具有感性实践和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基本特征,同时其又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强调让孩子“在做中学”。美育教育不同于知识技能教育,需要情感的共鸣与升华的响应,需要心灵的澎湃与呐喊的洗礼,而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活动过程来看,总是涉及感性材料的加工、组织与创造;从活动主体来看,是肉体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的协调统一。活动使美育成为一个过程,使孩子在审美愉悦中激发审美创造、审美欣赏等能力。
“本草园”课程在实践中充分考虑了活动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如“做一做”(观察、实验等各种活动),“想一想”(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思考),“讲一讲”(相互间交流活动心得)等,以此培养孩子勤于动脑、乐于动手、敢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让孩子在活动中实现身心协调的发展。
(3)个性化策略。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审美发展水平,不同的个体基于各自生理和心理结构基础会形成不同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方式。因此,千篇一律的审美方法,会破坏孩子个性化的爱美、爱艺术的天性,不利于孩子审美方面的个性发展。英国美学家里德指出,艺术教育应该基于对儿童个性气质和特殊性格倾向的认识。美育教育同样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审美倾向,使得孩子在审美过程中充分表现个性,进而对个性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草园”课程的个性化审美培养策略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选择方面。“本草园”课程以拓展课的形式提供了大量中医药特色课程,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课程,如在本草制品制作类课程中,孩子可以自主选择制作香囊、艾条、护手霜、糖葫芦等。其次是表现方面。有的孩子喜欢时间艺术,有的孩子喜欢视觉艺术……在成果呈现方面,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呈现。如在“本草植物我来说”课程中,可以选择用文章、图画、表演等任意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本草植物的审美理解。最后是评价方面。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尊重和鼓励审美个性的表现。具体来说,在过程性评价阶段更多地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互动形式,获取孩子的表现性审美信息;在终结性评价阶段,除了结果本身外,还关注孩子对审美的理解与感受,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发展孩子的美育个性。
美育教育任重而道远,希望本课程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以全新的活动实践将美育事业推向新高度,使其在引领当代儿童的发展中实现其独特效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