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理念
“本草”是中草药的另一种说法,“本草”之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古人有大量关于中草药的著作以本草命名。《说文解字》中说:“药,治病草也。”“本草园”课程以“本草园”命名,意在将以“中草药”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的生长点,将中草药校本课程界定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草药知识的科学启蒙课程,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其理念与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图3-1):
图3-1 “本草园”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国家层面——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人类的本质性特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民族向心力的源泉,也是推动国家建设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捍卫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升华者,是每一个教育者应担负起的使命。
与此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指出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其振兴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一系列重要理念指示与规划政策密集出台:如十八大提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等;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等。
“本草园”课程希望能用中医药这把钥匙打开中华文明宝库,探究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挖掘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激发中医药创新的源泉与动力,以此繁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学校层面——学校文化的扎根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比较有影响力的是由皮特森(KentD.Peterson)提出的:“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失败。”[2]因此,要体现学校文化的特征,还需进一步的细化,具体可从学校文化的来源、学校文化的特质、学校文化的实践这三方面入手。
(1)学校文化的来源。
学校文化的来源,从文化概念入手,即选择自己认同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与哲学等领域的某一研究成果进行加工与提炼。中医药文化是几千年中医药活动的“人为事实”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的课题“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中,提炼出“博大精深、真实有效、仁爱贵生、和合致中”和“医道自然、精诚仁和”这两条核心价值。“博大精深”阐释了中医药文化的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真实有效”强调中医药文化的实践价值;“仁爱贵生”描述中医药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合致中”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医道自然”指中医之理法方药,旨在顺天地、应四时、调阴阳、治未病、法自然;“精诚仁和”指中医之德,需医道精微、精勤治学、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3]
要践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奇迹”的办学理念,就需把这一理念融入学校文化中,引导每一位学生从每件小事中感受学校文化的氛围,使得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融入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奇迹之路保驾护航。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中,有大量“奇迹成长之路”可以借鉴的思想与理念。我们根据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按照知情意的维度,对我校的学校文化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图3-2):知——广博精微的科学素养,即怀有一颗求知之心,对科学知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并学以致用;情——和谐仁者的价值取向,即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本着自然和谐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在互帮互助中与他人共同成长;意——心怀至诚的生活态度,即怀有一颗至诚之心,努力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
(2)学校文化的特质。
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学校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因此要研究学校文化的特质,就需要深刻把握当前形势下学校的性质与特点。教育现代化战略强国背景下的现代学校,需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坚持知行合一。中医药文化中的观念、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有其独到之处:其核心观念为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核心思维模式为藏象思维、直觉思维、模糊思维等,核心行为方式为道法自然、与平为期。[4]其中有诸多特质与当下的教育现代化战略相符:如“和谐共生”的观点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道法自然”的观点有利于人的知行合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更是与“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相吻合。因此,将其融入学校文化之中,可以更生动地、更具体地阐述教育现代化战略背景下的学校的使命与任务,使得学校文化的特质更为明显,不再停留在“表面文化”中。
(3)学校文化的实践。
界定学校文化,还应考虑教育实践中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即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使得学校文化具有可操作性。由于学校具有社会机构的特征,因此其文化除了校园文化外,还包括其面向社会的文化宣传职能。将中医药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生长点,一方面,可以因地制宜地发挥我校现有优势——我校作为“上海市花园单位”,具有场地宽敞、环境优美等特点,在现有场地的基础上改扩建中医药文化特色实践场所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学校环境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还可将其打造成一个对外辐射的中医药文化宣传窗口,充分担负起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职能,扩大学校文化的影响力。
3.个人层面——个体文化的熏陶
从广义上来说,个体文化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多个领域。因此,个体若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则需要做到多元发展,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优秀的课程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而优秀的课程离不开知识层面与价值层面的精心设计。“本草园”课程以中医药文化为线索,构建课程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以核心素养为基石,构建多元发展的育人价值体系。
从知识层面来看,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瑰宝,其文化内核包罗万象,正如古语有云“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从饮食的角度来看,中医与饮食同源不可分,正所谓“药食同源”,以农业为特征的中华饮食和以草药为主要成分的中药,从神农时代起就已有了十分密切的联系。从民俗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民俗中蕴藏着中药,在众多民俗活动中包含着许多防病治病的方法;另一方面,中药的使用彰显了民俗,人们通过采药治病的生活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间习俗。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描写到医药的知识,除了客观描述重要性能和功效外,更是借助中医的理念和思维来升华作品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然与药物间会形成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其中蕴含着古代哲学“阴阳说”“五行说”等诸多经典思想。可以说,包罗万象的中医药文化是将各学科知识进行串联,打通学科间壁垒的有效利器,对“本草园”课程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价值层面来看,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产物。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首要位置。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016年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并于2018年正式印刷出版。[5]可以说,我国现代化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本草园”课程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整体性与生活性的学习能力”的多元发展理念。在课程规划过程中,主要遵循“自然教育”的理念,重视从大自然中汲取教育的资源,使学生在自然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课程设置关注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统一,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理解和感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探索“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积极自愿地投入各种实践活动中,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草园”课程以学生为主体。
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经历、经验本身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孩子在丰富的课程实践中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丰富、快乐的课程体验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建立持久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意识。
(2)“本草园”课程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价值取向。
中草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上孕育出的一枝奇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却少见中草药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的相关课程。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要向自然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生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本草园”课程,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
(3)“本草园”课程以“生命教育”为价值追求。
通过开设中草药种植、加工和应用等体验与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关注自然生命、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关注健康新理念。
(4)“本草园”课程将积极探索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
重视学科课程内部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历和经验、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加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
(5)“本草园”课程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
通过各种经验课程和体验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做一做”(观察、实验等各种活动),“想一想”(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思考),“讲一讲”(相互间交流思想),培养学生勤于动脑、乐于动手、敢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从传统的“纸上学”向“做中学”转变。(www.xing528.com)
(6)“本草园”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
通过开设“本草园”课程,丰富学生中草药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和价值,有利于学生认识、发现、探索和应用科学;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积累经验,培养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草园”课程的建设,逐步探索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促进各个学科的整合融通及育人价值,构建“本草园”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的课程框架,逐步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本草园”课程的总目标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所提炼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导向的育人价值体系。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感悟、科学素养、身心健康、探究创新、生活应用五个方面(图3-3)。
图3-3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本草园”课程核心素养
“文化感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的形成由文化熏陶而来。个体文化的形成与认同必然是通过长期耳濡目染而来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医药文化的优良传统与精神动力,理解掌握中医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人文情怀,认同以人为本的医道医德,关心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其次是文化的内化由文化的实践而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文化只有付诸实践,付诸每一处细微的言谈举止中,才算真正实现了个体的内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在社会参与中实践文化才能让其在学生的心底扎根。
“科学素养”属于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领域。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要学习中医药文化及其中蕴含的饮食、民俗、文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又要通过中医药文化良好的跨学科融合属性,进行跨学科学习,使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从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从中感悟批判质疑、理性思考等科学精神。
“身心健康”是自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知识,更需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强健的体魄。中医药文化中的诸多理念,如崇尚和谐、辩证思辨等,对于认识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处世态度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中医药文化中传承了诸多养生之道,如其中的“治未病”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探究创新”主要是指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其包含两个方面:首先,良好的文化基础是其实现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精神,就不可能具有良好的探究创新能力。其次,真实情境是探究创新能力的最佳培养场所。陶行知说过:“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只有将所思所想在社会参与的真实环境中付之于实践,才能真正赋予创新精神生命力。在“本草园”课程中,有诸多提升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途径:如通过参与中草药的种植、栽培、加工等体验与实践活动,提高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培养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参与中草药种植和应用等相关研究,关注中草药利用技术的新发展,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逐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生活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通过中草药种植、采集、加工和应用等过程,让学生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以此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中“加强劳动教育”的目标;其次,通过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如研学活动、研究性小课题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深入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进而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具备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系统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2.课程具体目标
“本草园”课程是传承传统文化、普及中草药知识的生命科学启蒙课程。在课程目标拟定过程中,主要采用横向组织的形式,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依据来确定课程目标。
(1)各学段学生特点分析。[6]
一年级:一年级学生首次扮演“学生”这个角色,普遍容易兴奋,他们直接用行动表现自己的情绪感受,并希望引起教师的关注和赞扬。游戏是一年级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在学校生活中积极健康成长,需要在一年级学生成长潜能基础上培养规则意识和学习、交往、生活的规则行为,如此才能不与学生的内在兴趣割裂。这样既延续了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形成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内在兴趣和强化要求。
二年级:二年级学生已经融入了集体,并有了主动建构集体的可能。他们学会了群体性的游戏,学会了倾听和简单表达,为同伴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课程聚焦于小队合作的引导,在集体和个体两方面都具有推进发展的意义。
三年级:三年级的学生个体意识开始凸显,希望从依赖师长的儿童状态超脱出来,自己来主宰自己,显示出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在这一阶段,需认识到学生潜伏的新的自我角色发展的可能趋势,以此激发他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如适当地激发其民族与国家自豪感。
四年级:四年级起班级里非正式群体明显增多,学生开始建立起比较密切的同伴关系。四年级学生的情绪感受变得敏锐和深刻,他们从关注表层的行为表现和外在评价,逐渐转向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由于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到了四年级学生普遍会对简单的班级工作不感兴趣,无论学习生活还是集体生活,到了这个阶段就需要开拓新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以拓展学生活动的视野,增强知识的渗透。
五年级:五年级的学生产生了内在的发展性的自我调节,他们认同集体规则的状态,理性思维明显发展,理解探究能力也有所增强。因此,可开拓较高水平的活动空间,让其参与智力水平较高的创造性活动和探究策划活动。
六、七年级:六年级开始,在上海地区正式进入初中阶段。新的环境使得学生在初期具有积极的表现欲望,但学生对于环境的变换又十分敏感,环境的变化会对其自我概念的重新选择和积极建构带来较大的影响。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即开始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能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既考虑当前情境,也能够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能基于单纯的语言或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
八、九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表现在关注自我外表形象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方面。同时,他们对外的关注事物也逐步脱离了儿童类文化,开始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并尝试从多方面进行价值判断。自我角色的定位得到了拓展,向着多重角色叠加的社会人角色发展。在认知方面,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出更为抽象化、系统化的思维品质。
(2)各学段课程目标设置。
“本草园”课程的具体目标划分为四个学段,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一至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对一至九年级学生在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进行了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的设计(表3-1)。
表3-1 各学段课程目标
(续表)
在第一学段,刚入学的小学生虽然已经步入学校,却不可避免地延续着幼儿时期的一些心理发展特征。他们依然很喜欢游戏,同伴交往、社会性发展都在游戏中继续发展着。因此,小学低年级主要通过观察、体验与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草园”中常见的中草药,产生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初步体验和感受中医药传统文化。
在第二学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逐步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从对外部活动的兴趣转向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小学中高年级主要侧重从实践活动和初步探究中,了解常见中草药的特性,观察并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思考与判断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探究意识。
在第三学段,学生有了向更高层次学习的认识基础,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变学习方式来适应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衔接过程。在此阶段,主要通过认知类、实践类和探究类的课程,加深学生对中草药种植、加工和日常使用方面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深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第四学段,学生逐步具有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自我意识有了巨大飞跃。此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中草药种植、加工和处理等探究活动,学生能针对问题选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科学地解释、分析实验与探究活动,并选取一定的表达形式撰写报告。由此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辩证地看待中草药的作用和发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