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管理的定义和分类
课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指有关部门(或机构)、人员对课程的各个运行环节所采取的规划、指导、决策、监督、协调等措施,以此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它涉及课程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权限、课程标准、教科书制度等多项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
课程管理的分类,从宏观来看,可分为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两种。在中央集权制的管理模式中,国家制定并颁布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统一审定中小学教科书,并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要求举行全国性、区域性的毕业、升学考试。在地方分权制的模式中,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考试测验等权限下放到地方或学校,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不作统一要求。从微观来看,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对课程管理进一步细分,如按照层次的角度来分,可进一步分为国家课程管理、地方课程管理与学校课程管理。目前我国采取的是这种课程管理制度。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我国正式确立。
(二)课程管理的内容和功能
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①课程标准的管理,如课程标准的制定;②课程编制的管理,如教科书编选、审定,不同学段课程计划安排等;③课程实施的管理,如教材研究、教案编写、课程讲授的管理,教材、教具、设施、设备的准备和维护;④课程评价的管理,如测验、评定、考察等管理。[36]
课程管理对课程的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具体来说,其具有以下功能:①计划功能。计划功能是为了实现课程的顺利实施而做的筹划工作,包括制定课程实施的步骤、方法、途径、策略等内容,涵盖课程的实施内容、实施方法、实施对象等因素。②组织功能。组织功能是管理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建立课程实施管理机构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如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课程组织结构的适当岗位上。③控制功能。控制功能是保证课程的实施目标尽可能与实施情况相一致的一种监督、检查功能,其具有强制性与协调性的特点。一方面,一旦发现偏离预期目标的运行情况,就需强制其回到既定轨道;另一方面,若在实施中确实发现原有计划中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可进行协调修正。④领导功能。领导功能主要指课程管理在课程实施的各方面都具有领导职能,具体包括对课程目标的领导、对课程文件的领导、对课程内容的领导、对课程实施的领导、对课程评价的领导,等等。通过对各方面的领导决策以达到统领课程实施的效果。
(三)学校课程管理简介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最终的课程管理落脚在学校,因此学校的课程管理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质量,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将从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任务、内容、模式这四方面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1.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www.xing528.com)
学校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因此学校课程的管理目标就是能最大程度上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并保障学习者科学文化知识的习得及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学校课程管理的任务
学校课程管理的任务是保障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由于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只提出纲领性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具体实施中需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解读和阐释,将国家课程目标校本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学校校情的个性化开发。
3.学校课程管理的内容
学校课程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制定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计划;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标准及质量要求进行管理;③对课程编制的管理;④对课程实施的组织、安排和控制的管理;⑤对课程实施条件的管理;⑥对课程评价的管理。
4.学校课程管理的模式
从学校课程管理的形态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的课程管理模式。①复制导向模式。即复制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和标准到学校课程上。这种模式虽可做到“万无一失”,但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要求和标准进行灵活调整,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学校管理的意义。②目标导向模式。由学校行政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学校课程目标及实施计划,行政领导负责统筹与监督,教师负责执行与实施。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主要的定位还是实施者,并没有被赋予独立的课程开发权利,一定程度上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③发展导向模式。这是一种由教师自主管理课程的模式,从学校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学用书的选择和开发、课程评定的组织实施都由教师群体参与完成。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定位属于“服务者”,负责为教师提供全方位、周到的服务。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成为课程管理的主人,拥有个性化设计与管理课程的权利,但有时候一线教师是否具有主导统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专业能力是一个疑问。总体来说,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能力素养灵活选择模式实施。[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