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课程实施策略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国外许多学者都在这方面有过深入研究。在这里,介绍两种常见的课程实施策略分类体系——麦克尼尔的课程实施策略分类和钦与本恩的课程实施策略分类。
(一)麦克尼尔的课程实施策略分类
课程专家麦克尼尔认为,课程改革可以发生在国家水平、地区水平、学校水平,乃至课堂水平。而课程改革发生的水平不同,决定了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由此他将课程实施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和从中间向上的策略(图2-7)。
图2-7 麦克尼尔的课程实施策略分类
1.从上至下的策略
从上至下的策略是以国家和地区为中心统筹课程实施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首先要求完成课程实施的顶层构架建设,通过邀请专家或学者组成“指导委员会”,确定教育哲学,选择教育目标,作为课程改革各项决策的根本。“指导委员会”旨在确定总纲、教育科目、教材大纲、教学指引、教学资源,从而促使校长和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及实施要点,促使课程改革在学校得以落实。在具体实施中,教育主管机关通常会采取一些策略和课程控制措施,如制定课程纲要、教学指引等。同时会通过督导的形式,由督察人员前往学校,监督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此外,还会要求教师通过参加校内外的短期研讨会或者培训班等形式,提升对新课程的认知,了解新课程的内容,从而顺利实施新课程。
2.从下至上的策略
从上至下的策略一定程度上是由权威所推动的,忽视了各地区、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及参与性,为克服这个弊端,产生了一种与之对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着眼于地区及教师的需要,以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由地区或教师的课程发展开始,进而发展为整体的课程改革。从下至上的策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假定唯有教师的转变,课程才能有所改变。其基本的假定与从上至下的策略有迥然的差别:①唯有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时,课程才能有所改革;②唯有教师个人参与解决课程问题的活动时,教师的能力才可能提升;③如果教师能够制定目标,选择及界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判断及评价问题解决的结果,其参与的深度最有保证;④在面对面的团体中,教师将能够彼此了解,对于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目标和计划等方面,则更容易达成一致。
3.从中间向上的策略
从中间向上的策略与前两种策略截然不同。所谓的“中间”指的是学校单位,即课程实施应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进而发展为整体的课程改革。在该策略下,一方面要着眼于学校整体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聚焦学校的教师发展,通过为教师创造条件,推动与协助教师参与变革。具体来说,该策略要求注意以下几点:①帮助教师注意来自校外的信息,利用这一点作为改革的诱因;②鼓励教师带着改革和变化的观念思考如何运用新信息;③通过为教师间互相交流提供机会来促进新观念的广泛传播;④通过向校内和校外的人员宣传以促进新思想的普及、推广。(www.xing528.com)
(二)钦与本恩的课程实施策略分类
关于整体的课程实施策略,钦与本恩认为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实证—理性策略
该策略相信人是理性的,只要使实施者相信改革是合乎理性的,他们就会服从并加以实施。它强调实施者的能力与主观上要求改革的迫切程度。因此,采用该模式的关键在于澄清实施者对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同时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增强其效能。
2.权力—强制策略
该策略要求个体遵从那些制度高位者的意愿。尽管学校教育中很少直接采用这种策略,但是仍然可以看到那些高位者通过提供各种物质的或符号的奖赏,引导人们接受新计划。采用这种策略的人,往往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迫使无权势的一方顺从。
3.规范—再教育策略
该策略同样基于人的理性和智能,但与“实证—理性策略”的基本假设有很大不同。“实证—理性策略”认为人的智能是纯个人、心理的现象,改革是一系列合乎理性的活动依照线性序列展开的过程。“规范—再教育策略”则视人的理智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受他们的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所处情境、人际互动的影响,并由此引起行为的变化。这就增加了改革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它提醒我们,“教育改革不只是技术的工作和行政手段,必须关心教师对创新的认同感、情绪和理解”。[35]
(三)课程实施策略的启示
从上述课程实施策略中可以发现,各类策略各有利弊:如从上至下的策略是一种标准化的实施模式,便于规模化推广与管理,但却阻断了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可能性,且专家或学者的主张未必符合实际,未必能够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接受;如从下至上的策略和从中间向上的策略虽可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但学校和教师是否具有这样的专业能力,这样的课程改革其影响力是否被同行认可等问题存在着诸多疑问。因此,要研究课程实施策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不可局限于某一特定策略的得失,而应着眼于大局的角度进行思考。具体来说,我们需对以下几方面予以关注:①课程的实施策略要符合当下情境。例如,为何要进行课程改革,当下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当下的资源与形式适合哪种模式,诸如此类情境问题需在选择课程策略前优先评估。②课程的实施策略需关注教师的因素。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教师具有关键性作用,一方面教师最了解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教师也是各层课程转换中的中枢人物。因此不仅要把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更要把教师作为课程的研究者,如此方可激发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欲望,并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③课程的实施策略需具有保障系统。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将会涉及若干机构和众多人员,若要让课程的实施高效运行,需有完善的组织构架系统对其进行支撑。该系统除了保障课程实施的正常运转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快速响应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