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义的课程即目标计划

广义的课程即目标计划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义的“课程即目标计划”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其代表人物是布拉德尔德、弗莱雷等。[20](三)“课程即目标计划”的利弊分析“课程即目标计划”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有之前阐述的其他理念的影子。“课程即目标计划”的缺点主要在于其过分强调预先规划好的目标计划,因此在实施中缺乏一定的弹性。

广义的课程即目标计划

(一)“课程即目标计划”的主要观点

“课程即目标计划”的主要观点是,由事前规划的角度来探究课程设计与课程发展的工作,并将课程视为一种教学计划。这种定义认为课程既可以是一种学习者的学习计划,也可以是政府官方规划的“正式课程”。[19]从狭义上来说,学习者的学习计划包括知识技能的提升、方法策略的养成、兴趣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是对“课程即学科知识”的补充与完善,具体包括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评价等方面,以整体呈现的形式明确了学习者需达到的课程培养目标。从广义上来说,课程的目标计划主要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其一般是在中央政府规划下进行的,使得学习者在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课程即目标计划”的理论基础

狭义的“课程即目标计划”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广义的“课程即目标计划”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其代表人物是布拉德尔德、弗莱雷等。该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课程建设应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客观需求,课程学习应深入社会生活中,强调课程结构有意义的统一性,深刻认识到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0](www.xing528.com)

(三)“课程即目标计划”的利弊分析

“课程即目标计划”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有之前阐述的其他理念的影子。如狭义的定义可视作是“课程即学科知识”观点的完善与发展,指出课程在学科知识以外的职能,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以整体的角度统筹课程内容,使得课程结构具有完整性与精致性的特点,且课程的实施便于管理与监控。再如广义的定义中有古代课程“治国论”的影子,但除了课程需使学习者“适应”社会的一面外,也强调其“改造”社会的功能,一定程度上使得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得到了深化与发展。

“课程即目标计划”的缺点主要在于其过分强调预先规划好的目标计划,因此在实施中缺乏一定的弹性。对于课程内容而言,想要修改既定的规划框架,特别是中央政府所规划的部分,将会是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这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课程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出现课程内容滞后的现象;对于教师而言,既定目标计划的预设导致其主观能动性下降,而为了达成预定目标计划,教师会更加关注课程的实施结果,可能忽视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对于学习者而言,这种观点忽略了学习者个别的学习经验差异与学习兴趣的需求,同时也会导致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预期效果,在学习中出现“功利主义”的现象,不利于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