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用“以学校为传统文化融合的发源地”“以课程建设为传统文化落实的基石”“以课堂与活动为传统文化实施的两翼”的策略来改进初中生命科学学科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图1-2)
图1-2 初中生命科学学科融合传统文化的改进对策
(一)以学校为传统文化融合的发源地
学校的政策与规划毫无疑问会对各学科的实施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想要在初中生命科学学科融合传统文化,就需要校领导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与规划,协调校内外各方资源,为其融合落实保驾护航。如学校可以将传统文化与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让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血液之中;可以制定具有激励性质的绩效制度,以激发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激励教师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与素养;可以引进校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优秀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学习,拓宽教师传统文化方面的视野;还可改进自身软硬件资源,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实施氛围……学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只有当学校起到发源地的作用,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教育在其中的特殊使命,传统文化才能在学科中融合成长。(www.xing528.com)
(二)以课程建设为传统文化落实的基石
只有让传统文化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可以在任何学科的任何课程中闪耀,只是它需要教师主动去理解、掌握与传授。基于当前初中生命科学学科传统文化相关的优秀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结合自身兴趣与优势,在外聘课程专家的指导下,主动尝试建设基于传统文化的生命科学学科课程。一方面,可以在现有学科课程中适当、适量、适度地增添传统文化要素,使之丰富传统文化的人文属性。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在我国5000多年灿烂文明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学科的相关成就,如《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提炼其中的知识要点与人文精神,开发全新的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特色校本课程的熏陶中了解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的好习惯。除了学科课程外,基于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也是落实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将其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对于学科中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合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以课堂与活动为传统文化实施的两翼
课程的实施最终将落实到课堂与活动中去。活动作为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在渗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已经在上文中阐明,因此可以采取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地考察、组织报告、讲座、参观、竞赛等方式进行多维度的传统文化渗透。不同导向的课堂演绎与活动组织将带来截然不同的课程实施效果,因此在课堂与活动的实施中,还需对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并辅以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就策略而言,我们提出适龄性与生活性两条基本原则。适龄性指的是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指出:从八岁到十四岁,为小学阶段,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从十五岁开始,步入“大学”阶段,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为“高深”学问。[17]虽然古代学习年段及学习内容的划分并不一定科学,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已经具有“根据不同年龄段组织不同教学内容”的思想。由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因此开发出的课程适合在哪个年龄段实施是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而言,对于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选择时需要广角视野,避免过于深奥的内容。对于中学阶段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则应考虑学生高阶思维初步发展的需要,可增加一些辩证、哲理方面的深层次内容的学习。另外,由于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经典的文化知识和哲学思想,这些内容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阅读、背诵等单调手段进行落实,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仅限于“形而上学”的层面。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使得传统文化的教学具有生活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有多元与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可以为学生提供物品与环境直接化、知识与思想生活化的传统文化实施场域。为了顺利达成这一目标,学校可联合高等院校、传统文化基地等机构组织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类的专业培训,从而使得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可以形式多变且充满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