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生命科学学科具体应该如何建设?其内容和主线究竟该如何选择?关于这些问题,各位学者、各所学校、不同教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的选择是在学科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势所趋。《纲要》明确指出:“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2017年,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是重点任务之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将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初中生命科学学科的建设载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其中蕴藏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无穷宝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基础教育阶段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得孩子们长大后逐渐可以为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作出贡献,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从学科层面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无论是文学作品、医学书籍,还是农耕文化、谚语民谣等,都包含有大量的与初中生命科学教学有关的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科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初中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与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学生层面来说,传统文化中社会性资源异常丰富,包括文化、思想、经济、风俗等,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提供了珍贵的资源。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科学知识大多与实际应用有关,更是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较好途径,对于学生全方位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www.xing528.com)
下面,具体分析当下初中生命科学学科融合传统文化的现状与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