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题,产生问题质疑。
师:对于这个主题,你有兴趣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提问,汇报)
生1: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2:三条线段什么时候可以围成三角形?
生3: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
师: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生4: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师:好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而且这些问题很有价值。你看,刚刚有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出示第一个问题):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能。
生2:不能。
生3:不一定能。
师:事实和我们想的是不是一样的呢?我们还可以来试一试、围一围,对吗?我这有两组这样的线段,谁来试试?
(请两名学生同时在黑板上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
生1:围成了。
师:好的,请回座位。
师:你围成了吗?
生2:没有围成。
师:同样是3条线段,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围不成?
生:因为有的线段太短了。这和三条线段的长度有关。
师:那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想知道吗?
生:想。(www.xing528.com)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2.动手操作并记录。
(学生操作,试着围一围,检验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3.汇报。
(1)7厘米处引争议,思维碰撞。
先请一位学生汇报小组内的结果,发现当第三边为7厘米时能围成;再请一位学生质疑,发现围不成。
(2)播放课件,发现规律。
师:通过刚才的短片,有什么发现?
生: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如果把第三边延长,能围成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
生: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不能的已经解决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第二种能的情况。那你们猜想一下,两边怎么样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
师:有了猜想以后,就要去验证。
(反馈交流,请学生小组代表汇报)
师:你的发现,用式子可以怎样表示?那还可以怎样写?为什么要写三道?(如果学生出现较短两边大于第三边这样的结论,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较短”两个字,不要行吗?其他的不行吗?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其他同学是不是有同感?
(3)小结。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我们不但可以肯定“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比第三边长”,还可以说“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又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